APP下载

鸭瘟的流行病学及综合防控技术

2017-01-17李维超刘永恒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7年11期
关键词:病鸭雏鸭鸭群

李维超 刘永恒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江苏淮安 223200)

鸭瘟的流行病学及综合防控技术

李维超 刘永恒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江苏淮安 223200)

鸭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是由鸭瘟病毒引起鸭、鹅等水禽的一种急性、败血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以血管破坏、组织出血、消化道黏膜丘疹变化、淋巴器官损伤和实质器官变性为特征,流行广泛,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已成为严重危害养鸭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传染病。本文介绍鸭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措施,供业内人员参考。

鸭瘟 流行病学 诊断 防控

鸭瘟又称鸭病毒性肠炎,是由鸭瘟病毒引起鸭、鹅等水禽的一种急性、败血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以血管破坏、组织出血、消化道黏膜丘疹变化、淋巴器官损伤和实质器官变性为特征,流行广泛,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已成为严重危害养鸭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传染病。本文介绍鸭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措施,供业内人员参考。

1 病原体

鸭瘟的病原为鸭瘟病毒,是一种疱疹病毒。病毒存在于鸭体各个器官、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此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加热80℃经5min即可死亡;夏季阳光照射9h毒力消失,秋季阳光直射9h毒力仍存活。病毒在4℃~20℃污染禽舍内存活5d,但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在-5℃~-7℃经3个月毒力不减弱;-10℃~-20℃经一年对鸭仍有致病力。

2 流行病学

2.1 易感动物

在自然条件下,本病主要发生于鸭,对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鸭都有易感性,以番鸭、麻鸭、绵鸭易感性最高,北京鸭次之。在自然情况下,鹅和病鸭密切接触也能感染发病。

2.2 发病年龄

自然感染潜伏期通常为2~4d,成年鸭和产蛋母鸭发病和死亡较为严重,30日龄以内雏鸭发病较少。但在人工感染时,雏鸭较易感,雏鸭也很易感,死亡率也很高。

2.3 发病季节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一般以春夏之际和秋季流行最为严重。

2.4 传染源

病鸭和潜伏期的感染鸭,以及病愈不久的带毒鸭(至少带毒3个月)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被病鸭和带毒鸭的排泄物污染的饲料、饮水、场地、用具和运输工具等,也是造成鸭瘟传播的重要因素。

2.5 传播途径

鸭瘟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可通过接触而直接传染,如健康鸭和病鸭在一起放牧,或在水中相遇而发生感染,也可通过与污染环境接触而间接传染,还可通过交配、眼结膜和呼吸道而传染。被污染的水源、鸭舍、用具、饲料、饮水是本病的主要传染媒介。

2.6 发病病程

当鸭瘟传入易感鸭群后,一般3~7d开始出现零星病鸭,再经3~5d陆续出现大批病鸭,疾病进入流行发展期和流行盛期。鸭群整个流行过程一般为2~6周。如果鸭群中有免疫鸭或耐过鸭时,可延至2~3个月或更长。

3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2~4d,病初体温急剧升高,一般高达43℃~44℃,呈稽留热型。这时病鸭表现精神委顿,低头缩颈,食欲减少或停食,渴欲增加,羽毛松乱无光泽,两翅下垂。两脚无力发软,步态蹒跚,经常卧地,难于走动,如若强行驱赶,则见两翅扑地而走,走不了数步又蹲伏于地上。病鸭不愿下水,如强迫赶它下水,也不能游动,而漂浮水面并挣扎回岸。病鸭眼周湿润、流泪,有的附有脓性分泌物,把两眼粘合。病鸭呼吸困难,呼吸时发出鼻塞音,并伴有湿性啰音,叫声嘶哑,个别病鸭见有频频咳嗽,鼻孔内也常有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流出。病鸭眼睑和头颈部水胀,俗称为“大头瘟”,严重者眼睑水肿或翻出于眼眶外,翻开眼睑见到眼结膜充血或小点出血,甚至形成小溃疡。

同时病鸭发生下痢,排出绿色或灰白色稀粪,肛门周围的羽毛被污染并结块。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水肿,严重者黏膜松弛外翻,用手翻开肛门时,可见到泄殖腔黏膜附有黄绿色假膜,不易剥离。病后期,体温下降,体质衰竭,不久死亡。急性病例病程一般为2~5d,慢性病例可拖至1周以上,有少数病鸭存活,表现消瘦,生长发育不良,角膜混浊较为典型,严重时,常形成单侧性溃疡性角膜炎。产蛋鸭群的产蛋率下降,一般下降30%,随着死亡率的增高,可下降60%以上,甚至停产。

4 病理变化

鸭瘟是一种急性败血性疾病,眼观变化见败血症的病变,体表皮肤有许多散在出血斑,眼睑常黏连一起,下眼睑结膜出血或有少许干酪样物覆盖。部分头颈肿胀的病例,皮下组织有黄色胶样浸润。食道黏膜有纵行排列的灰黄色假膜覆盖或小出血斑点,假膜易剥离,剥离后食道黏膜留有溃疡斑痕,这种病变具有特征性。有些病例腺胃与食道膨大部的交界处有一条灰黄色坏死带或出血带。肠黏膜充血、出血,以十二指肠和直肠最为严重。泄殖腔黏膜的病变与食道相同,也具有特征性,黏膜表面覆盖一层灰褐色或绿色的坏死结痂,黏着很牢固,不易剥离,黏膜上有出血斑点和水肿,具有诊断意义。产蛋母鸭的卵巢滤泡增大,有出血点和出血斑,有时卵泡破裂,引起腹膜炎。肝脏不肿大,但肝表面和切面有大小不等的灰黄色或灰白色的坏死点。少数坏死点中间有小出血点,这种病变具有诊断意义。雏鸭感染鸭瘟病毒时,法氏囊呈深红色,表面有针尖状的坏死灶,囊腔充满白色的凝固性渗出物。

5 诊断

5.1 实验室诊断

5.1.1 染色镜检:无菌采集病死鸭的肝、脾、心血、肺等病料,涂片后革兰氏和瑞氏染色,镜检,未见致病性细菌。

5.1.2 细菌培养:无菌采集病死鸭的肝、脾、心血、肺接种于普通肉汤和鲜血琼脂平板,置于37℃培养24~48h,未见菌落生长。5.1.3 动物接种:取病死鸭的肝、脾组织病料,研磨成浆后过滤,取其过滤液,加入青霉素、链霉素各适量,然后给1日龄易感健康雏鸭肌肉注射,每只接种量为0.5mL,接种后3~12d,引起发病或死亡,而对照雏鸭正常。

5.1.4 分离病毒:初次分离病毒,可用9~14日龄鸭胚,进行绒毛尿囊膜接种,经4~10d,鸭胚死亡,并出现典型病变。

5.1.5 组织培养:用鸭胚成纤维细胞培养物分离病毒,鸭瘟病毒可引起细胞病变,形成蚀斑。

5.1.6 病毒的鉴定:鸭瘟病毒,在变性的肝细胞、消化道上皮细胞和网状内皮细胞核内,均能形成嗜酸性包涵体,并在消化道和淋巴样组织病变处,常见有特征性的空泡。

5.1.7 聚合酶链反应(PCR)试验:无菌采集病死鸭的肝、肾、肺研磨,按1:5制成匀浆液,反复冻融3次,然后8000rpm离心20min,取上清液,并按常规方法抽提基因组DNA,再经PCR检测,扩增出大小500bp左右的DNA条带,证实病料含鸭瘟病毒。

5.2 鉴别诊断

鸭瘟与鸭霍乱某些症状很相似,鸭霍乱一般发病急,病程短,除鸭、鹅外,其他家禽也能感染发病,头颈不肿胀、不流泪,食道、肠道和泄殖腔黏膜无假膜,不排黄绿色粪便;取病鸭或病死鸭的心血和肝作抹片,经瑞氏染色镜检,可见到两极着色的巴氏杆菌;应用磺胺类药和抗生素有很好的疗效,而对鸭瘟没有效果。在鸭瘟流行中常并发巴氏杆菌病,因此查到巴氏杆菌时,如应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治疗无效者,应考虑两种并发感染。

6 综合防控技术

6.1 立即隔离病鸭,无害化处理病死鸭

对发病鸭立即进行隔离,对病死鸭进行无害化处理,并用消毒药对养殖环境和用具以及受污染的场地进行彻底消毒,同时进行全群带鸭消毒,以防病情扩散和蔓延,1d消毒2次。待病情控制稳定后,改为1周消毒1次。

6.2 紧急注射鸭瘟高免血清,增强抵抗力

本病可用抗鸭瘟高免血清进行早期治疗,每只鸭肌肉注射0.5ml,有一定疗效。还可用禽用白细胞干扰素给鸭群饮水,连用2~3次,也有一定疗效。对未发病的鸭群紧急注射鸭瘟弱毒苗,并适当投喂抗菌药物,以防继发感染。

6.3 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

保证提供适宜鸭群生长发育的温度、湿度、饲养密度和良好的通风;饲喂新鲜、富含营养的饲料,提供清洁的饮水,并在饮水中添加复合多维、黄芪多糖,增强鸭群的体质;注意鸭舍的环境卫生,每日清扫圈舍粪便,保持圈舍地面的干燥和清洁;严禁将鸭群带到疫病流行区域放牧,要减少应激,消除诱因。

6.4 坚持自繁自养,严把引种关

坚持自繁自养,确需引进种蛋或苗鸭时,一定要到证照齐全、管理规范的大型种鸭场或孵化场采购种蛋、苗鸭,对入孵的种蛋应严格进行药液冲洗和福尔马林熏蒸消毒,以防止病毒经种蛋传播,对新购进的雏鸭,要经严格地检疫检验和隔离饲养,确认无疫病感染后,方可引入场内。严禁从疫区购进种蛋和苗鸭。

6.5 强化消毒,严防病源传入

鸭场要健全必要的消毒设施,并制定严格的制度,加强对人员、车辆、鸭舍、运动场地、器具及周围环境的消毒,严防病源传入,确保鸭群安全。

6.6 强化免疫,增强保护力

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鸭瘟发生的最有效的手段。要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并强化鸭瘟疫苗免疫注射工作,按时足量注射。雏鸭20日龄左右首免,70日龄进行2免,以后每隔9个月再免疫一次。

[1] 陈金龙.鸭瘟的诊断与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6,45(11):308.

[2] 刘晓花.一例鸭瘟的诊疗体会[J].家禽科学,2017,39(4):62-63.

[3] 陈天来,刘宇珍.鸭瘟的初步诊断及防治措施[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6,37(5):103.

[4] 王宇华.鸭瘟的诊断与防控[J].吉林畜牧兽医,2017,39(3):26,28.

[5] 周后斌,郭威.鸭瘟病的诊疗体会[J].兽医导刊,2016,39(8):59.

猜你喜欢

病鸭雏鸭鸭群
自然感染鸭坦布苏病毒蛋鸭卵巢的病理学观察
雏鸭的饮水与开食
鸭感染鸭瘟病毒的症状与防治
浅析鸭传染病的鉴别与治疗
咋用信号调教鸭群
浅谈雏鸭饲养管理的关键技术要点
冬季“噪鸭”可以提高产蛋率
鸭几种常见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分析
鸭群中的鸵鸟
鸭霍乱病诊治与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