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母猪繁殖性能的措施

2017-01-17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7年11期
关键词:头份产仔数输精

濮 军

(海安县城东畜牧兽医站,江苏海安 226600)

提高母猪繁殖性能的措施

濮 军

(海安县城东畜牧兽医站,江苏海安 226600)

城东镇是海安县畜禽养殖大镇,生猪饲养量名列全县前茅,规模场的苗猪主要自繁自养,部分苗猪购自邻近县市,为了提高母猪繁殖性能,城东畜牧兽医站推广了良种、良繁、良育技术,提高了母猪繁殖性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母猪 繁殖性能

随着畜牧业生产转型升级,规模养殖占比逐年提高,规模化养猪场不断增多,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是提高猪场经济效益的根本手段之一。海安县城东镇2016年末有省级规模猪场3个,市级规模猪场28个,县级规模猪场92个,共存栏生猪40688头,其中母猪902头,还有农户散养母猪1800头,年内出栏商品猪62661头。城东镇畜牧兽医站通过规范良种引种、加强选种选育、科学饲养管理,推广仿生输精技术、疫病综合防控技术,不断提高母猪的受胎率、产仔数及仔猪成活率,充分发挥母猪的生产潜能,不断提高了母猪的繁殖性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提高母猪繁殖性能的技术措施

1.1 规范引种行为,加强种猪选育,不断提高种质

繁殖性能的高低与猪的品种、品质有着密切关系。推广品种以杜洛克×长白×大约克的洋三元和长白×皮特兰×梅山的土三元为主,其中省级规模养殖场多选养洋三元猪,一般场选养土三元。引种时要求从规模较大的原种猪场引进,有引种证明、动物防疫合格证明,引种后及时向县、镇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告,在隔离观察舍饲养4周以上,确认无传染病方可进入猪场饲养。皮梅土二元母猪的选留,以产仔数高作为选种的首选要素,从父母繁殖性状高的优秀个体中选留后备母猪,其次,根据断奶仔猪的育成头数和仔猪断奶的个体重量来衡量母猪繁殖性能,从其后代中选留二元母猪。

后备母猪4月龄、6月龄、8月龄还要选种选留,不断淘汰体系外貌较差的后备猪,留种比例应为2月龄留种时的70%~80%。

1.2 推广疫病综合防控技术,降低母猪死淘率

1.2.1 按照免疫程序,开展疫病综合防控。既要考虑常见疫病发生,更要重视与繁殖有关的疫病的防控。种公猪在免疫过程中,要防止免疫反应导致精液质量的下降,免疫前在饲料中要添加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减少应激,待精液质量恢复后再正常使用。母猪防疫根据各不同季节、不同日龄实施。推广的免疫程序是:(1)猪瘟:种公猪每年注射2~3次,每头注射3~4头份,每隔4~6个月注射一次。母猪每年2次普防,产后20d进行1次补防,每头注射3头份;后备母猪配种前注射一次,每头注射3头份。(2)伪狂犬:生产公、母猪每6个月注射1次,每次注射3头份;后备公、母猪分别于8周、12周、22周、产前1个月各注射1次,每次2头份。(3)乙型脑炎:公、母猪于3月底、4月初注射2次,间隔20d;2年以上的公、母猪每年注射1次。(4)细小病毒:种公猪每年注射1~2次,每次3头份;后备母猪于配种前注射2次,每次间隔1个月,以后可灵活掌握。(5)口蹄疫:种公猪每年注射2~3次,每头注射3~4头份,每隔4~6个月注射一次。母猪每年2次普防,产后20d进行1次补防,每头注射2ml;后备母猪配种前注射一次,每头注射2毫升。(6)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种公猪宜选用灭活苗,每年注射2~3次,每头注射4ml。(7)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三联苗:后备母猪15日龄和配种前2~3周各免疫一次,肌肉注射1头份,成年母猪配种前1~2周免疫一次,肌肉注射1头份。

1.2.2 平时预防性用药。预防性用药主要是根据季节、猪生长发育的各个不同阶段、应激情况等分别选用相应的药物进行预防。如:夏季和冬春寒冷季节到来之前,养猪场对生猪疫病的防控应在运用疫苗预防的基础上进行,其中常用泰乐菌素、阿莫西林等预防猪群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仔猪出生后2~3d内,每头仔猪肌肉注射补铁剂100~150mg(如生血素)。母猪产后饲喂“生化汤”,以促进恶露排出,减少子宫内膜炎的发生。

1.2.3 减少蹄病发生,降低淘汰率。规模猪场母猪蹄病发病率较高,造成母猪被动淘汰。蹄病发生的原因较多,限位栏饲养、地面坡度不合理、母猪转群走道不平整、消毒药物腐蚀等均可能发生,所以在猪场设计建设时要通盘考虑,合理规划,建设符合要求;每次消毒后及时清洗,避免因消毒剂残留而损伤蹄部;在饲料中添加1%大豆油,能有效改善蹄部质量,减少蹄部病变,一旦发现及时蹄病治疗。

采取了以上措施,有效减少了疫病的发生,母猪流产比例下降,从原来的1%降低至2016年的0.3%;死胎率得以降低,从原来的4.79%降低至3.16%;母猪死亡率从4.8%降低至1.2%;母猪每年的淘汰率从28.5%降低至2016年的25.8%,每头母猪使用年限从3.51年提高到3.88年,增加产仔0.82窝,提高了母猪的繁殖性能。同时通过补铁、保健等措施提高了仔猪的育成率,25~28日龄断奶成活率从95.22%提高到2016年的96.97%。

1.3 加强饲养管理,发挥最佳繁殖性能

根据种猪的品种、年龄、个体特征以及本地区的环境条件等,制定科学的饲养管理制度,以保证公、母猪的正常繁殖机能.种猪饲喂全价配合饲料,不使用发霉、变质原料配制饲料。日粮配方中应有足够的蛋白质饲料,合理的钙磷比例,适当辅以青绿饲料。种公猪加强运动,供给充足的饮水,以保证公猪有旺盛的性欲.产生优质的精液,母猪能够正常发情、排卵和泌乳。

1.3.1 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根据后备母猪生长发育快的特点,在第一次发情前,保证营养供应,促进生长发育,第一次发情后,适当少喂,控制膘情。在保证营养供给的前提下,日粮中多喂粗料,有条件的还可饲喂青饲料,这样有利于培育母猪的耐粗饲,又不至于沉积过多脂肪,妨碍后备猪的发情、排卵与受胎。确保二元母猪4.5月龄、外来种猪6.5月龄时正常出现第一次发情。早发情可以早配种,种猪场在母猪第2~3个情期配种。

1.3.2 妊娠前期的饲养管理。体况中等的母猪,给以消化能12.50MJ/kg、粗蛋白13%为标准的日粮,饲喂水平应为维持需要的1.5倍以下,初产母猪日喂l.5kg,经产母猪日喂2.0kg,维持正常的繁殖需要。在妊娠的前3周,由于受精卵刚形成.母猪不需要高水平营养正常喂量即可。

1.3.3 妊娠中期的饲养管理。妊娠中期的营养水平对初生仔猪胚胎时期肌纤维的生长及出生后的生长发育很重要。妊娠1个月至产前l个月饲喂消化能12.90MJ/kg、粗蛋白14%的日粮,保持母猪每天增重45~60 g。要适当提高粗纤维含量,增加母猪的饱腹感,预防便秘,可减少死胎、流产的发生。

1.3.4 妊娠后期的饲养管理。仔猪初生重的60%~70%是来自产前1个月,此时母猪体内胚胎的发育速度是配种后3个月生长速度的7倍,饲喂消化能12.90MJ/kg、粗蛋白16%、赖氨酸0.8%的高营养水平饲粮,根据母猪膘情、妊娠时间、预计产仔数调整饲喂量,抓好母猪妊娠后期饲养管理,有效提高仔猪初生重,母猪产后泌乳量和母猪繁殖性能。

1.3.5 哺乳期的饲养管理。哺乳母猪饲喂消化能13.30MJ/kg、粗蛋白17%、赖氨酸0.85%和高营养密度日粮,敞开供应,自由采食。对于产仔数多、食欲差的母猪,还要在日粮中添加一定的食用油脂,以提高泌乳量及初乳与常乳中的乳脂水平,从而提高仔猪的存活率及断奶重。随着哺乳仔猪断奶提前到23~28日龄,增加母猪哺乳期采食量对以后的繁殖性能相当重要,哺乳母猪每天摄入的能量约75%用于哺乳,必须给哺乳母猪提供有效的营养,才能促进仔猪的生长发育,防止因哺乳母猪摄入的饲料营养不能满足其哺乳需要,引起体内脂肪大量消耗,导致母猪掉膘和体重下降,影响仔猪生长,进而影响下一胎发情配种。

1.3.6 空怀母猪的饲养管理。刚断奶后的母猪头几天应控制饲喂量.避免发生乳腺炎。对体质较差,带仔多的母猪采取自由采食法,饲喂消化能12.90MJ/kg、粗蛋白16%的日粮;对体质过肥的母猪,采取限量饲喂,促进正常发情、配种,增加产仔数。

1.3.7 加强种公猪的饲养管理。规模猪场的种公猪必须从国家级种猪场引种,种公猪的饲养管理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公猪自身的体质和配种能力,更重要的是会影响母猪的受胎率、产仔数和后代的品质。种公猪饲喂消化能12.9MJ/kg、粗蛋白16%、钙0.9%、磷0.8%的饲料,每天上、下午各运动lh,使公猪体质健壮、中上等膘、性欲旺盛,产生优质精液。成年公猪每周使用3~5次,青年公猪每周使用2~3次,猪场公母比例要合适,比例过大,公猪负担过重;比例过小,造成公猪浪费。

1.4 推广人工授精技术,提高母猪繁殖性能

1.4.1 掌握适宜的配种年龄和最佳配种时间

后备母猪配种的月龄达到7.5月龄,体重达到110kg以上,在第2或第3次发情时及时配种。发情鉴定最佳方法是当母猪喂料后0.5h表现安静时进行,每天进行2次发情鉴定,上下午各1次,检查采用人工查情与公猪试情相结合的方法,引导试情公猪与待查情的母猪口鼻接触,仔细观察母猪的外阴、分泌物、行为及其他方面的表现和变化。发情母猪的主要表现为阴门红肿,阴道内有黏液性分泌物;在圈内来回走动,频频排尿;压背静立不动;互相爬跨,接受公猪爬跨。母猪的发情持续期为 2~3d,排卵一般发生在发情开 始后18~48h,适宜的配种时间为母猪排卵前的2~3 h,即在发情始后的19~30h进行第一次配种,间隔8~10 h进行第二次配种。

1.4.2 采用仿生输精法人工授精

“仿生 ”就是模仿自然状态下公母猪交配的情景、状态,加强对母猪的刺激,诱导母猪正常排卵和主动接纳精液,从而达到提高受胎率和窝产仔数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过程:

①严格消毒所有人工授精输精器械,以免因输精而引起母猪生殖道疾病;②往输精管的前端涂抹食用油或润滑油,向上45°角随着阴道的上壁逆时针方向旋转并慢慢插入;③插入到前端到达子宫颈时有阻力的感觉,加点力,当输精管扣到子宫皱襞2~3节时轻轻地往后拽一下,确认是否完全结合;④完全结合后把输精管尾部朝上,连接输精瓶进行输精;⑤一边输精、一边按摩母猪乳房、外阴或压背,使子宫产生负压将精液吸纳,绝不允许将精液强行挤入母猪的生殖道内,母猪得到刺激后自动吸进精液;⑥经过3~6min输精结束后保持原状态1~2min,顺时针方向旋转并拔出。

1.4.3 重复输精

每头母猪均进行2次输精,间隔时间二元母猪为8~10h,本种母猪为6~8h。这样能确保受胎概率,同时也可提高产仔数。

在输精后18d开始检查有无返情的症状,一直检查到第23d;在输精后第24d开始用妊娠诊断仪来确认母猪是否怀孕。

1.5 加强仔猪饲养管理,提高成活率

猪场严格把好仔猪饲养“三关”:一是仔猪初生关,做好助产和仔猪的防寒保暖工作,仔猪出生时,分娩舍的温度控制在26℃~32℃,1周~断奶为26℃~28℃,产房24h专人护理,以防压死;及时让仔猪吃到初乳,能增加仔猪抗病能力;固定仔猪吸吮的乳头,让弱小仔猪吃前3对乳头,使仔猪均衡发育。二是仔猪补料关,提早给仔猪补料,一般在出生7d给仔猪补料,补充铁等矿物质,促进仔猪胃肠的发育,提高抗病能力。三是断奶关,实行早期断奶,虽然各场有所差异,但以23~28d为多,仔猪断奶时赶母留仔,在原圈培育,防止改变仔猪生活环境,仔猪断奶后的1周内,仍饲喂原来的饲料,防止因改换饲料引起应激。

2 推广良种良繁良育措施取得的成效

2.1 母猪繁殖性能得以提高

规模猪场母猪一次情期受胎率从3年前的90.53%提高到2016年的93.88%,提高了3.3个百分点;母猪平均产仔数从11.60提高到12.59头,窝增加产仔0.99头,提高了8.53%;母猪平均产活仔数为12.20头,比原来的11.05头增加1.15头,提高了10.41%;能繁母猪平均年产窝数为2.21窝,比原来的2.08窝增加产仔0.13窝,提高了6.25%;仔猪平均断奶成活率为96.97%,比原来的95.22%提高了1.75个百分点,每头能繁母猪年生产苗猪头数26.08头,比原来的21.84头增加4.24头,提高了19.41%,

2.2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

2.2.1 提高了经济效益。每头母猪年生产断奶苗猪26.08头,收入9910.78元;每头母猪年总支出6326.73元,每头母猪年利润3584.05元,比推广母猪繁殖性能技术措施前增收853.71元,全镇能繁母猪2800头,新增加经济效益239.04万元。

2.2.2 社会效益显著。提高了能繁母猪人工授精受精率,节省了母猪空怀期饲料消耗,提高了良种母猪的利用效率,平均年产窝数从项目实施前的2.08窝提高到2.21窝,通过推广疫病综合防控技术,降低了发病率和母猪死淘率,净化了养殖环境,大幅提高了能繁母猪年生产苗猪头数,促进了农民增收。

[1] 舒鹏飞,冯艳丽.提高母猪繁殖性能措施[J].四川畜牧兽医,2013,40(9):34-34.

[2] 刘军,张利勇.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营养因素及调控措施[J].乡村科技,2014,(18):129.

猜你喜欢

头份产仔数输精
提高妊娠母猪产仔数的技术措施
胎次与公猪对巴马香猪产仔数影响及产仔数统计对样本量要求的研究
影响母猪产仔数的疫病有哪些
秋季要注射疫苗防猪患乙脑
不同输精方式及输精剂量和次数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研究
深部输精技术在规模猪场中使用效果分析
关于肉牛冻精改良异地输精的解冻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的探讨
输精周期和数量对绿壳蛋种鸡受精率影响
LP5TM与窝产仔数和初生重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