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鹅瘟与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病例的诊断与治疗

2017-01-17陆小男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7年11期
关键词:小鹅雏鹅疫病

陆小男

(苏州市吴中区甪直动物防疫站,江苏苏州 215127)

小鹅瘟与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病例的诊断与治疗

陆小男

(苏州市吴中区甪直动物防疫站,江苏苏州 215127)

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所引起的雏鹅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的败血性传染病。临床以精神委顿,离群独偶,鼻孔流出浆液性鼻液,患鹅频频摇头,拉灰黄色或黄绿色稀粪,神经紊乱,小肠中后段黏膜坏死脱落与纤维素性渗出物凝固形成栓子,形如腊肠状为特征,常呈败血经过。大肠杆菌病,是由一定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及其毒素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各年龄鹅都易感,主要拉灰黄色或黄绿色稀粪,对雏鹅的威胁最大。二者混合感染后有着极高的雏鹅发病率和病死率,对于雏鹅,特别是大规模群养的雏鹅有着严重威胁,给养殖户造成了不可忽视的重大损失,因此需加强防治。

小鹅瘟 大肠杆菌 混合感染 诊治

小鹅瘟主要侵害的是介于4日龄到20日龄的雏鹅,有较高的发病率以及雏鹅病死率。而大肠杆菌疾病同样也是雏鹅常见病以及多发病之一,现有一户鹅群饲养主咨询鹅病治疗,经确诊为上述两种病毒的混合感染,此混合感染病造成的感染率及死亡率更高,因此需予以重视,具体诊断及治疗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

2013年5月,某养殖场饲养雏鹅总计3000只,当雏鹅生长至9~11日龄时,陆续有雏鹅出现发病甚至死亡情况,使用抗生素药剂后,发病雏鹅病情得到一定控制,然而部分雏鹅依然体质衰弱,精神不振。雏鹅生长至2周龄后,在连续4d内雏鹅发病总计340只,4d内发病率达11.33%,并有180只雏鹅死亡,死亡率达52.94%。经过流行病学调查、病理解剖、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相关技术人员对该鹅场的雏鹅病死原因确诊为小鹅瘟、大肠杆菌二者的混合型感染。确诊后进行了综合防治,该鹅场雏鹅病情很快得到控制。

2 临床症状

患病雏鹅精神萎靡,好打瞌睡,卧地不起,缩头呆立,全身有脱水症状,并且行走困难;鹅蹼色泽较暗,且其喙发绀;鼻腔内分泌物分泌量增多,好甩头,常将大量分泌液体甩出;饮欲增加,大量性地饮水现象多有出现,但食欲下降,甚至废食;部分患病雏鹅存在精神症状,其颈部扭曲,并且常仰头或转圈,有全身抽搐乃至全身瘫痪现象;粪便呈黄绿或者黄白色,为水样稀粪,并且粪中有未消化饲料及大量的气泡;部分患病雏鹅向后倒着行走,或不能站立,直至最后发生休克死亡事件。

3 病理变化

专业人员在该鹅场新近死亡雏鹅中抽选了20只进行了病理解剖,结果提示,最具急性型的雏鹅解剖病例仅在小肠处发现了前段肿胀和黏膜充血现象,同时,发现了急性卡他性炎症,而其他脏器却均无任何明显病变。急性型解剖心脏为圆形,且心肌松软,不但心冠脂肪有出血变化,而且还发现有全身败血变化;肝脏瘀血且肿大,发生肿大变化的肝脏呈现暗紫或者青铜色,部分病例肝脏处存在坏死斑点,此类斑点呈白色且大小不等;脾、胰两脏器有瘀血现象;肝脏表面处发现纤维素性沉着,且有些能够剥离出软骨壳状物;胆囊有肿大现象,其内部充满了稀黄的胆液;回肠连同空肠的下段发现黏稠内容物,同时,病程超出10d的病死雏鹅小肠中端同后段与卵黄蒂、回盲部相靠近的肠段部位肿胀严重,其体积是正常雏鹅肠段的2倍,甚至3倍,且其质地坚硬,在剪开肠管后能够发现肠壁明显变薄,凝固的“腊肠状”、灰白色或者淡黄色栓状物充塞在肠腔内,中后段小肠有膨大变化,且质地坚实,趋近于淡灰色,其状如香肠。此外,气囊连同腹膜不但混浊,并且厚度有所增加,同时并发有肝周炎与纤维素性腹膜炎症。

4 实验室检验

在实验室检查中,采用的是涂片镜检,其流程如下:对病死雏鹅的肝、脾及血液做无菌采集,并进行涂片,在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发现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该菌体大小中等,两端钝圆,可能单个出现,也有可能成对出现。细菌培养:将通过无菌采集到的病死雏鹅肝、脾及心血等一应病例资料在划线后接种至麦康凯及普遍琼脂培养基,在37℃下持续培养24h,随后可生成呈圆形状、灰色、1~2mm直径且稍隆起的湿润菌落,而在麦康凯培养基上,可见表面光滑且呈现圆形粉红色新生菌落。药敏试验:把分离菌均匀地分布接种于麦康凯培养基处,随后以自制药敏纸片为工具开展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庆大霉素同恩诺沙星均敏感,且敏感度较高。中度敏感药剂为环丙沙星及卡那霉素,低敏甚至耐药药剂为多西环素、链霉素以及土霉素。

5 诊断

综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流行病学专业调查以及病理解剖变化结果后,确诊鹅场雏鹅所患疾病为小鹅瘟同大肠杆菌的混合感染病。

6 防控措施

针对该鹅场雏鹅所患疾病,首选对患病雏鹅进行了隔离性治疗,并参照前期药敏试验最终结果,根据鹅群实际情况采取综合治疗措施:①尽快将所有患病雏鹅从所在健康鹅群中隔离出来,并进行对其进行单独性饲养与单独性治疗,确保饲槽及水槽均清洁干净,及时将清扫粪便,待清扫出去后进行堆积发酵处理;②针对鹅场内墙壁及饲槽水槽喷洒百菌杀加强消毒处理,并对鹅场内鹅舍及鹅群运动场所的地面处进行生石灰消毒,特别是池塘同饲养场地,必须进行彻底性、全面性的场地消毒,每日消毒1次,连续进行5日;③取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复合型维生素B以及氟苯尼考等对症药物通过拌料或者饮水喂服患病雏鹅7日;④在拌料过程中添加土霉素原粉,每50kg雏鹅饲料按200g比例添加,而预防量则予以减半,连续喂服5日;⑤养殖场内所有雏鹅均通过肌肉注射方式供给小鹅瘟血清药剂,1只雏鹅仅肌注1mL即可。

针对小鹅瘟疾病的预防,免疫接种是最好的预防措施,在免疫接种过程中须注意如下几点:在雌鹅开始产蛋前30d左右,要做好小鹅瘟疫苗的接种注射工作,注意每只仅需肌注1mL,那么母鹅在2周以后产出种蛋所孵化出的新雏鹅将获得98%以上的免疫保护概率,而出壳3~5d的新生雏鹅仅需经肌肉或皮下完成小鹅瘟免疫性血清的接种,每只雏鹅仅需0.5ml注射量即可,在血清注射完毕1周后,再通过肌肉注射提供其小鹅瘟疫苗。由于大肠杆菌属于条件性致病菌种,基于这一点,其预防措施为:做好鹅舍内的环境卫生与消毒工作,按照1:10000比例配用百毒杀对鹅舍地面及其他运动场地进行喷洒式消毒;科学规划场地,确保鹅舍内空气能够得以有效流通,将饲养密度控制在合理水平;种鹅开产前约3周左右,进行该菌油乳剂型灭活疫苗,每只鹅接种剂量为1.5ml,待2周后接种种鹅产蛋浮出雏鹅将带有96%以上的免疫保护率;在种鹅开产之前,在养殖场地及其他孵化场所,以福尔马林消毒液全面、彻底消毒,并且入孵种蛋均要严格按照要求接受熏蒸消毒处理。

痢的发病率。

(3)防止动物的应激反应。在去势、转圈、断奶、预防注射和长途运输等情况下,为防止畜(禽)群出现应激反应,可投服电解多维,以预防或缓解动物的应激反应,减少疫病的发生。

6.2 投药的原则

对传染性疾病,应根据本地疫病流行规律或诊断结果,有针对性地选择敏感药物,适时进行预防或治疗。预防性的药物要有计划地定期轮换使用,防止产生耐药性。投药时剂量要足,混饲时搅拌要均匀,用药时间以3~10d为宜;要认真执行兽药休药期规定,以防动物产品中药物残留超标而危害人体健康。

7 畜(禽)群日常的健康检查和疫病监测

每天应对畜(禽)群的精神状态、饮食欲、粪尿的状态和有无其他疾病征兆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以便及早地发现疾病苗头,及时予以治疗和处置。

应认真做好养殖场的疫病监测和免疫抗体水平监测工作,自觉接受辖区动物卫生监督所的动物防疫监督检查,及时采集血样和其他样本材料送检。对病原学检测为阳性结果的畜(禽),要按照辖区动物卫生监督所的防控要求,进行扑杀等无害化处理工作;对免疫抗体水平合格率低于70%的畜(禽)群,要及时进行重新免疫,努力使免疫抗体水平达标。

8 动物疫病的日常诊疗和疫情扑灭

对怀疑或已经兽医确诊的一般性动物传染病,应及时组织力量进行隔离、治疗、紧急免疫接种、消毒、扑杀及无害化处理,防止疫情的扩大蔓延。

当发现有新的动物传染病、一类动物疫病或二、三类动物疫病呈暴发流行时,应立即上报辖区兽医主管部门。按照辖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提出的防疫要求,积极做好疫区的封锁、隔离、染疫动物的扑杀、畜(禽)舍场地的消毒、动物的排泄物、污染物和尸体的无害化处理等工作;对疫区假定健康动物和受威胁区的易感动物进行紧急免疫接种;生产区内禁止调出、调入动物。

9 加强饲养管理,增强动物的抗病能力

科学的饲养管理是有效防控动物疫病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全程序的体重控制,提供营养全价平衡的饲料,建立合理的饲养密度和良好的通风换气,提高动物在各个生长发育期和生产期的饲养管理水平,使动物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保证处于最佳的生长发育和生产状态,达到减少和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目的。

[1] 朱瑞良,牛钟相.规模化肉牛业综合防疫体系[J].中国兽医杂志,2003,39(11):17-19.

[2] 雍长福,许卫戈.中卫市养鸡园区动物防疫存在的问题和对策[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740-743.

猜你喜欢

小鹅雏鹅疫病
梨火疫病的识别与防控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雏鹅痛风“三步五防”更有效
猪的主要疫病及防控措施(下)
猪的主要疫病及防控措施(上)
二十年后,暖心归来
瘸腿小鹅
浅谈雏鹅养殖关键技术措施
浅谈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
雏鹅育雏前的准备工作与育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