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志在少年

2017-01-17

世纪风采 2017年4期
关键词:读书会烟台中学

1934年,何冰皓(前排左一)与部分读书会同学合影

我1918年出生于山东省栖霞县,原名柳运楠,1940年时因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改名为何冰皓至今.小时候,父亲在我10岁时去世,生母在我15岁时去世,是我的养母把我们兄妹4人拉扯大.

回忆我的童年时代,那时国家正处于一个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境地,各地军阀巧立名目,聚敛钱财,各种税捐与盘剥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来.记得1928年时,家乡的军阀政府广收地丁税,再加上县官、区官私加的猪税、牛税、肉税等杂税,农民辛苦劳作一年,交了捐税后竟然就没有了糊口之粮,只能吃糠咽菜.官兵和土匪还经常四处抢劫,使得广大农民更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无法生存.于是,家乡贫苦的农民们便结社而起,组成了红枪会、青旗会、白旗会、黄旗会等武装结社,掀起了反军阀、反捐税、打土匪的斗争.那时,我的舅舅便是黄旗会的会首,记得当时参加结社的人都是青布裹头、彩带缠腰.由于受到历史时代的局限和封建迷信的影响,这些结社的会员大多拜佛敬神,遇庙烧香.即便如此,年幼时的我还是很崇拜他们,因为我知道他们是为老百姓的利益来抗争的.或者,正是童年时的所见所闻,使我从小就养成了不屈不挠、敢于抗争的性格.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此时我正在家乡读高小.那时学校里传唱的一首童谣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童谣的歌词是:"高粱叶子青又青,9月18日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攻八大营."虽然那时我还只是个半大的孩子,但是已经能体味到国家被人欺辱的悲愤和对未来的忧虑.

1933年,15岁的我从家乡考入了烟台的志孚中学(今烟台一中)读初中.志孚中学成立于1931年9月28日,是由当时胶东地区的小军阀刘珍年所创立的.由于刘珍年的弟弟是共产党员,因此刘珍年在烟台东山所办的军官学校的教官中,就有共产党员曾希圣、李初黎等同志.而在我们志孚中学,我后来得知校训育员刘宪曾、图书管理员王耕今也是共产党员.当时志孚中学的校长名叫庄子毅,他是1928年在国民党清党时被清除出党的,思想比较开明,按今天的标准看,属于民主人士.本来学校的军事教官应该是由国民党委派的,但是庄子毅校长请了个在军阀部队担任过营长的韩平森来担任.这样一来,志孚中学里虽然有国民党党员,但是却没有设立其组织.在学校开办之时,正值九一八,校董事长刘珍年在学校成立时宣布,志孚中学是"抗日大本营",提出了"教育救国"的响亮口号.正是有这样抗日的背景和相对宽松的环境,以及那些对我今后思想产生重要影响的引路人,使我充分利用了在志孚中学求学的机会,为日后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1934年,我的同学李丙令等在训育员刘宪曾的指导和帮助下,成立了进步学生团体---读书会.同年9月,我由李丙令介绍参加了读书会.读书会起初只有二三十人,后来增加到四五十人.到1936年4月后,读书会变成了后来成立的烟台"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中最大的组织.当时,学校的图书管理员王耕今将那时所能买到的进步书籍、报刊都买来给大家阅读.大家平时自由阅读书籍,每逢星期天召开讨论会,介绍读书的内容和经验.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接触到了许多优秀、进步的作品.如鲁迅的《故乡》《呐喊》《彷徨》《阿Q正传》、郭沫若的《沫若诗集》《橄榄》、郁达夫的《沉沦》、巴金的《灭亡》《光明》等等.除了文艺小说,我们还广泛阅读社会科学、政治经济学、哲学方面的书籍杂志,如艾思奇的《大众哲学》、郑君里翻译的《哲学大纲》、列昂捷夫的《政治经济学》以及《自修大学》《光明》《读书生活》《世界知识》等进步刊物.随着读书的深入,读书会尊重大家的意见,我们开始阅读苏联十月革命后出版的小说《铁流》《毁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这些国外的著作进一步拓宽了大家的视野.特别是后来接触到的上海左翼作家联盟的刊物,如《文学月刊》和丁玲主编的《北斗》,以及报刊上著名记者范长江主笔的《小评论》等评论栏目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在精神上给了我巨大的启示与震撼.即使是在70多年后的今天来回想,我仍然能够体味到当年这些精神食粮和良师益友带给我的力量.这一切为正在读初中的17岁的我推开了一扇认识社会本质的窗户.随着思想的不断进步,我开始学会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逐渐对社会与政治现象有了自己的见解和觉悟,革命人生观也在这一时期逐步形成.

在志孚中学读书的三年中,我对听过的两次演讲记忆犹新,印象之深是因为两者对比强烈,发人深思.先说当时国民政府山东省主席韩复榘的演讲.有一次,韩复榘来烟台视察,庄子毅校长为维持和扩大学校影响,请他来学校"训话".印象中韩复榘穿着府绸长袍,半光头、小眼睛,他闭口不谈抗日,却大谈"礼、义、廉、耻".前面的讲话倒也勉强可听,可是后来的一场风波却让他颜面尽失.当时,韩复榘在谈到我校创办的幼稚园时,居然将幼稚园讲成"幼雅园",其文盲本质顿时暴露无疑.虽然礼堂里的众人都听出了问题,可是迫于韩复榘的淫威,大家都忍着,没人敢笑.就在这时,坐在前排烫着发的叫胡素芝的女生没憋住,哈哈哈地大笑起来.韩复榘恼羞成怒,指着那名女生说:"笑什么?看看你烫的头发,成何体统?还不快去剪了!"下面顿时笑声一片,一场道貌岸然的演讲只好狼狈收场.韩复榘走后,同学们议论纷纷,大家都不敢相信,一位国民政府的省主席,居然会是这样一等货色.

再说冯玉祥将军的演讲,时间是在1934年,地点是在学校的操场上.冯玉祥将军身材魁梧,腰杆笔直,一派军人作风.他讲话直截了当,丝毫没有装模作样的口气.记得他当时这样说道:"我们养些兵是为了保卫国家,可是我那位结拜兄弟蒋介石和汪精卫先生养的那些兵呢?他们干什么去了?我们的东三省,在他们的手下沦陷了,沦陷了几年了,我们的热河失守了,我们东北的三千万同胞全当上亡国奴了,他们却不抵抗,为什么不抵抗?"冯玉祥将军的演讲在相对平静、沉闷的校园中扔进了一块大石头,在每一位为国家前途忧虑的少年心中,敲响了警钟.从此,心系民族解放、关乎国家危亡,一心抗日救国的种子就深深埋在了我的心里.

1935年,烟台真光女中学生徐明娥在南山无故被警察枪杀,激起了民众公愤.烟台市各中学联合起来进行示威游行,最终发展为震惊胶东的重大政治事件.在这次示威中,少数进步学生起了骨干作用,我校读书会的会长李丙令便是这次示威游行的组织者之一.而这次游行,也是我所参加的第一次抗议当局的公开活动.记得在游行当天,学校外面被驻军的一个连包围了,校董把大家集中到大礼堂"训话".当校董问"出了事,谁负责?"时,学生们把桌子一拍,说:"我们自己负责!"当校董们夹着皮包走时,学生们更是鼓倒掌"欢送".虽然运动是烟台中学发起的,但是志孚中学的学生表现得更加坚决和勇敢,正是我们首先冲破了各种阻力走出校门,才使整个游行示威得以如期举行.在游行过程中,我走在了队伍的前列.为防止警察冲击队伍,大家都拿起了童子军的军棍.当时运动的矛头主要指向烟台的主要统治者、专员兼公安局长张奎文.在游行当天,张奎文一面要求驻军派兵到公安局给其保驾,一面又假装同情学生.他实际上是想借学生运动来了解学生内部的进步分子,如烟台中学在学生运动过后,立即开除了7名学生代表,便充分说明了当局的险恶用心.虽然由于当局的阻挠,最后杀害徐明娥的警察并没有被严惩,但是这次运动还是深刻震撼了反动当局,鼓舞了士气.最重要的是,沟通与联合打通了各校进步学生之间的关系,为以后发展"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甚至是建立烟台党的组织,都打下了基础.1935年底,震惊全国的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随着学生南下请愿,我校也来了几位北大、清华的进步学生.他们为我校的读书会带来了学生运动的最新动向与进展,给大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1936年6月,我初中毕业,结束了在烟台志孚中学三年的学习,当年9月进入青岛礼贤中学土木工程科(今青岛市建筑工程学院)读书.同年10月,由同学孙盛渭介绍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同时还担任了烟台"民先"市队部的通信员.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侵略,把受帝国主义近百年压迫的中国人民又推向了更加痛苦的深渊,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的危机.我所在的青岛礼贤中学在1937年8月停课.我便一个人回到了烟台,一方面向烟台"民先"市队部汇报工作,另一方面准备去延安参加革命.当时,李丙令已经成为烟台"民先"的领导人.我向他表达了准备把家里藏的两支盒子枪,一把是德国造的"盒子炮",一支是英国造的"橹子"交给组织后,去延安的愿望.李丙令听后没有同意,他要求我回到家乡去组织抗日游击队.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了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和团结救国必要的讲话,国共两党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样的背景极大地推动了农民运动的发展.1938年,我和孙德渭、孙德铮等人分别来到牟平、福山、栖霞,开始联络爱国青年和学生进行抗日救亡活动.

1938年3月,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栖霞县队部成立.同年4月,我经胶东"民先"总队组织部长梁辑卿介绍

()()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根据胶东特委的指示建立了中共栖霞县特别支部,担任了书记,唐文山任组织委员,常德山任宣传委员.为壮大抗日队伍,特支成立后,立即投入到发展地方武装,进行抗日斗争的工作中.我与唐文山、胡彪、孙伽俐等分别到牙山附近的桃村、铁口、大庄头等地发动组织大刀会.回到家乡后,我找到了舅舅,请求他帮助我发展会员.经过三个月的努力,我们终于将峨山庄、肇甲庄一带的红枪会,河崖、三条涧、清香崮、康家、李老铺、郁都一带的青旗会,东奋(凤凰庄)、雀刘家、富庄(小庄)一带的黄旗会,桃村、牟家庄、荆子埠、肖灵奋一带的白旗会联合起来,把这一带具有浓厚迷信色彩的农民队伍领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

1938年7月中旬,我和中共栖霞县特别支部的其他同志,一同率领5000多名大刀会会员集结于福山县镇泉山大庙烧香结拜,盟誓抗日.记得那天,大刀会各会会旗在镇泉山庙前迎风招展,5000名会众由各会会长率领一起盟誓:"我辈结盟,驱除外虏,抗日到底,永不反悔……"那誓言我今天想来,仍然壮怀激烈.之后的几次战斗中,大刀会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我的姨父也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大刀会的规模逐渐扩大后,中共栖霞县特别支部将队伍进行了四个方向的分流,一是发动了100多名大刀会员报名参加了第三军;二是将部分大刀会员编为山东游击队胶东区栖霞第六支队;三是将部分会员编入了胶东游击队第七大队,随主力部队出发;留下的大刀会会员则继续开展地方活动,配合主力部队进行抗日斗争.我也在1938年7月担任了中共栖霞县委书记兼胶东游击第七大队政委,开始了杀敌报国的戎马生涯.

弹指一挥间,到今天我投身革命已近70年.回忆当年朝夕相处、并肩战斗的同学少年,有许多都牺牲在了抗日、解放的战场上.而我却能亲自参加新中国的建设,能够亲眼见证共和国的日益强大,这是一种怎样的幸福?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想,今天弘扬长征精神、发扬革命传统、开展爱国教育的关键还是在于青少年,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才可能在未来的成长中抵制各种不良影响,成为国家与民族的栋梁.

猜你喜欢

读书会烟台中学
2021《镜观烟台》摄影四季大赛第一季度作品展示
11月经典读书会推荐书目《红楼梦》
10月经典读书会推荐书目《名人传》
2020《镜观烟台》摄影四季大赛
烟台未来自动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鲜美烟台 四月芳菲
当“读书会”成为一门生意
神奇的统计表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