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鹅产业发展方向和路径

2017-01-16王钰龙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动物卫生监督所

中国畜牧业 2017年18期
关键词:养鹅品种发展

文│王钰龙(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动物卫生监督所)

杨景晁(山东省畜牧总站、山东省畜牧协会)

张帅(山东省畜牧协会)

鹅产业发展方向和路径

文│王钰龙(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动物卫生监督所)

杨景晁(山东省畜牧总站、山东省畜牧协会)

张帅(山东省畜牧协会)

近年来,在市场需求和行情的刺激下,群众养鹅积极性高涨,加快了鹅业的产业化发展步伐,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鹅产业的不足和问题。结合生产实际,现对鹅业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建议和看法。

一、我国鹅业发展现状

我国有3000多年的养鹅历史,养殖基础好。在消费需求和政策的带动引导下,养鹅业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和巨大成就。

1.鹅业生产稳步发展。我国是世界养鹅第一大国,养殖数量、产品产量和出口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位。数据显示,2015年鹅存栏量约3.5亿只,接近世界总量的90%;鹅肉产量250多万吨,约占世界总量的95%;2016年,鹅出栏8亿只,位居世界第一位。

经过多年发展,鹅业已经形成“北养南销”的格局,养殖区域更加集中,广东、江苏、四川、山东、安徽、河南、四川等地区养鹅量超过5000万只,黑龙江、吉林、新疆等地区利用草原、荒地、滩涂等发展养鹅业,也形成一定规模。另外,内蒙古、山西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养鹅业异军突起,发展快速,质量逐步提高。一些养鹅合作社的出现,完善了鹅业的经营模式,建立起示范基地、富民工程,为鹅业发展起到了带动效应。

2.饲养品种不断丰富。我国鹅品种资源丰富,列入国家、地方品种志的品种超过20个。国家畜禽资源管理委员会对豁眼鹅、四川白鹅、皖西白鹅等地方优良品种建立国家级保种场。同时,还引进繁殖性能优良的莱茵鹅、产肥肝性能较高的朗德鹅,以及罗曼鹅、霍尔多巴吉鹅和佳丽鹅等品种。

我国科研人员培育(选育)出多个品系(种),如扬州白鹅、天府肉鹅配套系、农大1号肉用新品系、农大2号高绒新品系、农大3号蛋多新品系、上海白鹅商用品系、智灰系列商品系等。当前,我国饲养品种仍以地方品种为主,包括进行杂交改良过的地方品种。良种鹅的普及率已经超过65%,提高的经济效益大约30%。

3.生产模式多种多样。我国幅员辽阔,有养鹅传统的地区很多,各地的饲养方式也不尽相同。当前以散养、中小规模饲养场户居多,所采用的方式主要有庭院饲养、林果地放养、水面放养、圈舍平养、大棚饲养、草原荒坡放牧、网上平养、农田养鹅和集约化、工厂化饲养等。这些模式的存在对于农户发展养鹅业、利用当地资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稳定鹅生产和鹅产品供应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鹅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些模式将不断提升和完善,更多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设施设备将得到应用。

4.配套服务初步形成。伴随着鹅业的发展,相关配套服务不断出现和完善。鹅的专用配合饲料生产供应逐渐增多,在规模养殖场户中,得到广泛推广和使用。自动给料、自动饮水、电动刮粪设备、青饲料切割机等设施设备也不断出现在鹅的生产中。全进全出的生物安全体系、规范的免疫程序、专用的疫苗等得到广泛应用。在华东、华南等地区出现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鹅屠宰企业、鹅肥肝加工企业、羽绒加工及制品企业,获得国家专利的鹅绒裘皮为进一步深度开发鹅产品提供了成功经验。另外,山东省技术监督局已经公示鹅的标准,下一步国家的行业标准也有望出台。

二、鹅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鹅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饲养管理不到位,养殖效益保障能力差。我国鹅存栏量世界第一,而养鹅从业人员数量也是世界最多的,养鹅场户分布在全国各地,这些恰恰说明我国养鹅业散小的特征突出。养殖模式多,但饲养管理粗放且不到位,技术落后,环境控制基本是靠天气主导。饲养环境不良,缺少必要的废弃物处理设备,尤其是在散养和放养的模式中,鹅长期向水中排便,使水质污染,大量致病菌繁殖,存在着环保风险和疫病风险。养鹅者虽然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但这部分收益主要依靠市场需求而产生的高价格,一旦市场变化,将导致大部分养殖户出现亏损。因此,鹅业养殖效益相对较低,抗市场风险能力弱。

2.生物安全体系不健全,疫病防控难度大。我国鹅产业量大户多,饲养模式多种多样,缺少科学的规划和发展,养殖场户消毒、防疫的意识不强,更谈不上健全的生物安全体系。饲养管理方式原始落后,场舍简陋,养殖环境不能保障鹅的高效生产,有的地区甚至还有鸭、鹅混养的现象,交叉感染时有发生。随着鹅养殖量的快速增加,饲养密度不断升高,鹅的自身抵抗力不断下降,在内外因素作用下,鹅病的发生也越来越多。据调查,目前养鹅场户不仅有球虫病、异食癖等普通疾病,也有小鹅瘟、禽霍乱、大肠杆菌病等传染病。在预防与治疗过程中,也存在不能科学合理用药的现象,导致鹅体产生耐药性。

3.饲养品种混乱,良种繁育体系不完善。我国鹅的地方品种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但存在较大的差异。养殖户在饲养过程中并没有根据市场需求而进行科学的选择。同时,无论饲养哪个品种,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基本相同,没有提供相应的保障优势性能发挥的条件。农户饲养的地方品种中,普遍存在血统不纯、代次不清的问题。地方品种没有经过专业的系统选育,生产性能存在缺陷,不符合养鹅业的产业发展。虽然引进了一些国外的优良品种,但选而不育的问题严重,导致适合产业化发展的标准品种数量少,在现有的群体中个体差异大,健康存在隐患,制约生产性能的发挥。

4.组织化程度低,加工环节薄弱。鹅需要较大的活动空间和充足的青粗饲料,受场地、资金等因素的制约,使得规模化标准化饲养场数量少。合作社虽然将一些散户组织起来,但合作社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还很低。一些地区出现“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但缺少严格的约束机制和利益分配。鹅产品深加工能力不足,鹅肉、肥肝酱、羽绒、羽毛、鹅油、鹅血等还没有形成规模的商品和特有的品牌。在产业服务方面,技术指导人员、产业服务组织少,针对鹅生产的饲料、添加剂、药品、生物制剂等研究和生产经营也很少。

三、鹅产业未来发展路径

鹅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必将要走产业化发展之路,由内强而实现外盛,最终达到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专业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的现代化鹅业。

1.以壮大经营主体为抓手促进产业稳步发展。目前,我国养鹅生产的主体是个体农民,受经济条件、文化水平、专业知识等因素的影响,经营理念落后、饲养管理粗放,若不借助外力,很难在行业产业化的道路上形成突破,需要在鹅产业链条上,壮大各个环节的经营主体。

在养鹅优势产区,通过政策支持、养殖补贴、典型示范、龙头带动等措施引导鹅产业发展,使养鹅业成为区域的特色产业和富民工程。对有基础、有实力的养殖场户进行改造升级,提升产业化程度。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将广大养殖户集中起来,加强科技推广、信息共享等服务力度,实现整体提升,在此基础上,引入鹅产品加工企业,走公司+基地(合作社)+养殖户产销一体化、牧工贸一条龙的产业化道路。

2.以技术提升为支撑推动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对我国地方优良鹅品种进行保护和开发,充分利用各品种的特点,根据市场需求培育专门化品种,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同时,加大国外优良鹅品种引进力度,进行本土化饲养和杂交利用。当前繁育体的重点是培育肉绒兼顾型、优质白羽型、优质灰羽型、肥肝生产型,以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求。

加快营养需求标准制定,研究应用专用配方饲料。我国鹅的饲养标准制定落后于鹅业发展,因此,应根据品种的特性特点,制定出符合我国生产实际的饲养标准,满足于不同品种、不同阶段的生产需要。根据鹅的食性,以非常规饲料资源开发利用和牧草种植与加工利用为研究重点。在精饲料方面,要加强发酵饲料、酶制剂、微生态制剂等方面的研究与推广应用,为降低成本,可借鉴奶牛全混合日粮的做法,利用青绿饲料、农副产品下脚料等配置鹅的TMR日粮。

以生物安全体系构建为重点,建设鹅疫病防控体系。建立全进全出的生物安全制度,确保饲养场内只饲养一个品种;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按照程序和技术要点进行操作;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制度,包括日常卫生、消毒和用药等;建立完善监测监视系统,自行测定或委托他人测定鹅群中抗体效价的变化和规律;为技术人员提供培训、提高能力的学习提升机会。

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产品多样化。深加工能够增加产品品种种类,增加产品销量,有利于产品的销售和市场效益。在对鹅产品成分及特性进行化验分析基础上,结合现代化技术手段,加强产品标准化生产和深加工研发。根据不同的消费市场需求,提高胴体分割与加工程度,利用胴体开发新产品。

加快传统产品加工技术提升和工业化发展。传统鹅产品在加工、保存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通过技术的提升,克服不足,实现工业化生产,丰富产品种类,满足广大消费者多元化需求。同时,加大鹅血、肠、脂等副产物的研究开发,这是鹅加工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做好鹅产品的引导消费。在我国,对鹅的消费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要进一步扩大鹅产品消费,就需要打破这种消费区域的束缚,因此,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消费尤为重要。一方面,要科学地宣传鹅产品的优良特性,让消费者有意愿、有需求去消费。另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进一步发展,形成一批有创新力、有品牌、有文化的龙头企业。

猜你喜欢

养鹅品种发展
云上黑山羊品种介绍
哪些土鸡品种长得快来钱快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狗狗的常见品种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养鹅失误失败教训100例
为发展养鹅产业鼓与呼……
杨老师鹅业信箱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