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动脉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

2017-01-15刘瑛琳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21期
关键词:受检者颈动脉硬化

刘瑛琳

(吉林省体育系统运动创伤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2)

颈动脉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

刘瑛琳

(吉林省体育系统运动创伤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2)

目的分析研究颈动脉硬化与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解放军208医院神经内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2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以120例同期接受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分别对两组受检者实施超声检查,并对其颈动脉的二维超声声像图和频谱多普勒图像进行观察,比较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以及不同性质斑块分布情况、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等,分析上述指标与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组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搏动指数、阻力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血液平均流速、收缩期血液峰值流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还是不稳定斑块检出率的比较,均有脑梗死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颈动脉的超声检测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分析可以对脑梗死的发生进行预测评估,二者有显著相关性。

颈动脉硬化;脑梗死;相关性

脑梗死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原因,而动脉粥样硬化则被认为是诱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1],有研究表明,颈动脉狭窄处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则与脑梗死的发生息息相关。本文就解放军208医院神经内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2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与健康人对比,分析颈动脉硬化与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12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符合2014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关于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并经影像学手段检查确诊。

脑梗死患者中,男67例,女53例,患者的年龄在49~82岁,平均年龄为(61.6±3.2)岁。另取120例同期接受体检的健康志愿者120例作为对照,其中,男65例,女55例,其年龄在46~80岁,平均(60.3 ±2.9)岁。两组受检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采用Philips iE3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受检者的颈动脉斑块、血流动力学信息进行扫描检查。检查时,受检者选择仰卧位,颈部垫软枕,使其完全暴露在检测视野中,检查单侧颈动脉,头部向对侧偏转,经锁骨内侧端,依次扫查受检者的颈总动脉主干、分叉以及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并使血管走向与超声束纵轴之间保持平行,观察颈动脉斑块的大小、数目、位置,记录斑块的性质,其中,超声检测显示颈动脉血管壁表面光滑、回声较弱,但有局部增厚表现可视为软斑,血管壁表面发生钙化或纤维化,斑块处有较强回声并伴声影可视为硬斑;斑块处血管壁粗糙,呈偏心性增厚,局部有隆起特征,斑块内部回声均匀可视为扁平斑,血管壁上存在多个强回声或低回声混杂斑块的情况可视为溃疡斑,软斑和溃疡斑属于不稳定斑块,而硬斑和扁平斑属于稳定斑块[2],计算其各自的比例。

同时,记录受检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当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超过1 mm时可认为颈动脉内膜增厚,超过1.5 mm则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3]。测定并比较颈动脉血流主要参数:血液平均流速、收缩期血液峰值流速、搏动指数、 阻力指数等。

1.3 统计学方法: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比较两组受检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可见脑梗死组患者和对照组志愿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分别为(0.74±0.15)mm和(0.64 ±0.21)mm,搏动指数分别为(1.52±0.52)和(1.23±0.36),阻力指数分别为(0.82±0.24)和(0.66±0.16),脑梗死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两组受检者的血液平均流速分别为(31.92±3.44)cm/s和(39.51±4.25)cm/s,收缩期血液峰值流速分别为(52.05±6.31)cm/s和(66.33±10.11)cm/s,则有脑梗死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同时,比较两组受检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斑块性质,可见,脑梗死组患者和健康对照组患者的颈动脉检出率分别为93.33%(112例)、15.83%(19例);其中,软斑检出率分别为50.83%(61例)、2.50%(3例),溃疡斑检出率分别为27.50%(33例)、1.67%(2例),不稳定斑块的总检出率分别为78.33%(94例)、4.17%(5/120例),均有脑梗死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颈动脉内膜层斑块的形成与数量的不断增加会诱发动脉管腔狭窄,并通过影响器官供血而诱发脑梗死[4]。中老年群体中脑梗死发生率的逐年升高已经成为世界性公共健康问题,分析其与颈动脉硬化之间的具体相关性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不仅能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范围、形态、表面及内部结构进行观察,还可以对其动脉血流参数进行判断,检测快速安全,经济性好[5],可以在脑梗死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分析中发挥关键作用。

本文比较了脑梗死组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颈动脉二维超声图像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可见脑梗死组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增加,且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异常。同时,脑梗死组患者斑块检出率更高,且以不稳定性斑块为主的情况。病理学研究认为,不稳定斑块多存在纤维帽较薄、脂质核心大而胶原含量少,加上其存在较多的炎性细胞、巨噬细胞浸润,甚至合并斑块表面溃疡、斑块内出血的情况,很容易发生破裂并导致远端血管栓死[6-7],并致脑梗死发生,不稳定斑块的检出率高,脑梗死发生的风险也越高。

综上,通过对颈动脉的超声检测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分析可以对脑梗死的发生进行预测评估,二者有显著相关性。

[1] 韩心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危险性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14):65-66.

[2] 康武英.彩色多普勒超声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10):1305-1307.

[3] 郭英杰.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改变相关性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25-27.

[4] 杨锡珍,杨国亮,苗少辉,等.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J].中国疗养医学,2013,22(6): 517-519.

[5] 缪洁.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J].现代医院,2015,31(1):85-87.

[6] 王新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相关性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31):82-84.

[7] 王晓芳,鞠雪涛,张虹,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3,30(9):733-735.

R743.3

:B

:1671-8194(2017)21-0167-02

猜你喜欢

受检者颈动脉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健康体检的护理质量管理实践及体会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双源CT对心脏周围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冠状动脉CTA检查前需做哪些准备?
超声对颈动脉蹼的识别意义探讨
说说健康体检中的沟通技巧
探讨体检受检者采血后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