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心理因素对慢性胃肠道疾病康复治疗影响的研究

2017-01-15傅卫华邱艳虹宋聪颖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21期
关键词:心理因素吉林胃肠道

傅卫华邱艳虹宋聪颖

(1吉林市中心医院远程医学中心,吉林 吉林 132011;2 吉林市人民医院,吉林 吉林 132011)

社会心理因素对慢性胃肠道疾病康复治疗影响的研究

傅卫华1邱艳虹1宋聪颖2

(1吉林市中心医院远程医学中心,吉林 吉林 132011;2 吉林市人民医院,吉林 吉林 132011)

目的研究分析社会心理因素对慢性胃肠道疾病康复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胃肠道疾病患者138例,其中心身疾病组患者例数86例,非心身疾病组患者52例,分别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案进行相关治疗,同时随机将心身疾病组86例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及非心身疾病组仅采用单一的药物治疗方案给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及护理基础上加入专业心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对医护服务的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慢性胃肠道疾病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入心理干预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满意度,这说明社会心理因素会对慢性胃肠道疾病康复治疗产生较大影响,值得在临床治疗及护理中提高重视。

社会心理因素;慢性胃肠道疾病;康复治疗;影响

本文选取了我院近期收治的胃肠道疾病患者138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分析,其具体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住院、门诊及远程医疗中心就诊的胃肠道疾病患者共138例,其中心身疾病类型胃肠道患者86例,非心身疾病类型52例。在86例非心身疾病类型患者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44例;年龄最大为63岁,最小为16岁;平均年龄(37.45±8.09)岁;病程最短为6 d,最长为4年,平均病程为(27.77±6.18)d。所有患者除一般临床检查外,分别接受心理、腔镜学检查。根据患者疾病类型是否为身心疾病,将其分成心身疾病组(86例)与非心身疾病组(52例)两个大组,其后将心身疾病组随机再细分为2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实验组除消化内科正常治疗以外,进行系统心理干预,其后对结果进行对照研究。采用观察及实验方法进行对照研究,对入组病例的心理学、腔镜影像学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建立相关的数据材料输入计算机统计软件进行分析[1]。所选患者均排除对相关治疗药物过敏患者,心、肝、肾等相关重要器官功能缺陷患者[2]。所有患者均经过相关检验确诊为慢性胃肠道疾病。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非心身疾病组及心身疾病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单一的药物治疗方式对患者进行相关治疗,如指导患者用药方法、指导患者饮食上注意多食用清淡食物,勿食用辛辣刺激类食物以及指导患者注意手、口卫生,加强锻炼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基础上,再加入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3]。

1.3 疗效评价:根据疾病相关诊断标准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3个等级,其中显效表示: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和相关护理后患者相关症状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经过相关治疗和护理后相关症状有明显好转;无效:临床症状未见好转或反而加重。然后根据公式“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分别计算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比较,以率(%)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过相关治疗后心身疾病组显效44例,有效35例,无效总共7例,其总有效率为91.86%,非心身健康组经过治疗后显效31例,有效1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31%。两组比较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身心疾病组中观察组患者经过相关治疗后显效26例,有效1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67%;对照组显效18例,有效1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6.05%;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身心疾病组中观察组治疗期间总共发生不良反应2例(4.6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8例(18.6%);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身心疾病组中观察组患者对医护服务非常满意27例,比较满意16例,不满意0例,总满意度为100%;对照组对医护服务非常满意15例,比较满意18例,不满意10例,总满意度为76.74%。.观察组患者对医护服务的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一般来讲,患者心理状况良好,患者疾病发生率低,身体健康指数高,反之,则更加容易产生各种疾病,影响患者身体健康[4]。在本文结果中可以看出,对慢性胃肠疾病患者进行专业的心理干预后,对有社会心理因素影响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有明显提高,不良反应也有明显减少。因此,社会心理因素也会显著影响对慢性胃肠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这一问题在临床治疗中提高重视。

[1] 刘义,孙树华,赵红利,等.心理因素与幽门持续开放的相关性调查[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1,9(12):363.

[2] 刘文芳.乳糖摄入及精神心理因素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胃肠道症状的影响[D].杭州:浙江大学,2011.

[3] 徐俊荣,宋瑛,司望利,等.西安地区常住人口社会心理因素与功能性胃肠病发病关系的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5, 24(1):99-103.

[4] 李梅.慢性胃肠道疾病病人的心理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1, 8(16):303.

R57

:B

:1671-8194(2017)21-0077-01

猜你喜欢

心理因素吉林胃肠道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男性勃起功能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吉林卷
原发于生殖系统胃肠道外间质瘤MRI特征分析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
2019胃肠道肿瘤防治新技术、新进展高峰论坛在京举办
吉林卷
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男性勃起功能
延长优秀运动员巅峰期运动寿命的心理因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