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边春水轻推移,斗舰中流自在行

2017-01-13罗畅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辅助多媒体语言

罗畅

今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已成为常态,但度的把握仍是一个问题。多媒体辅助教学,即计算机辅助教学。辅助是其性质,提高教学质量、使学习者实现有效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是其目的。多媒体是辅助教师教学的一个工具,任何教学工具都不能代替教学本身。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应该持之有度。

一、“度”的准星——多媒体运用的“三性”

要持之有“度”,就要认识多媒体运用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限性。

所谓“针对性”,是指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用来支持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突破重点难点的,它主要用来解决一些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实际问题。语文学习是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牵涉到整个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参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信息的多元化、丰富性、深刻性可以很好地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有效地支持教学工作。

比如琦君的《泪珠与珍珠》,教师利用计算机的功能,选择了大量的声像资料为语文教学创设一个合适的情境,旁征博引诗词文赋、传说新闻,拓宽学生视野,有效地解决了课堂教学的难点。当《谁的眼泪在飞》的音乐伴随下课的铃声响起,学生心中回味的是:“人生,从自己的哭声中开始,在别人的泪水里结束。这中间的时光,就叫做幸福。人活着,当哭则哭,声音不悲不苦,为国为民啼出血路。人死了,让别人洒下诚实的眼泪。数一数,那是你人生价值的珍珠。”这种教学效果是过去靠语言、图片无法达到的,而这堂课教师运用多媒体主要也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哲理,品味人生的诗意。

再如,曾观摩过一节初中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课《马的世界》,这堂课的成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教师课前分配了学习小组,明确了各自的任务。课堂上则依循“说马—议马—拓展—升华”的过程来进行。“说马”环节是五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各有分工(主持人、解说员、电脑操作员等),各用5分钟用多媒体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关于马的话题”“关于马的俗语”“关于马的故事”“关于马的艺术作品”“关于马的文化”,内容非常丰富,依照传统教学手段半堂课是无法完成这些内容的。基于这些内容与认识,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了“用3个有关马的成语串一句话”的练习,最终归结到关于马的价值思考。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运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所谓“灵活性”,就是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的工具作用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丰富内涵,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且扩大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空间。

既然是工具,就有一个用与不用,多用与少用的问题。这恰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灵活性的体现。

“灵活性”意味着当用则用。当用时,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这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图像逼真,色彩鲜艳,具有动画功能,还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这一种高度视觉化信息传递工具,可以弥补学生有限的感性认识,拓宽他们的视野,把许多远离学生实际的、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的内容,用明白易懂的形式展示在他们眼前。它可以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吸收,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会对语文教学起到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的效果。

“灵活性”意味着不当用则坚决不用,弃之不惜。因为不当用时,画面的展示、音乐的播放等音像材料的运用表面上看确实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实际上却是学生受到了较之于传统课堂更多的热闹的干扰。以多媒体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学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干扰也就大,自然学生对语言素材的获取量就小,在有限课堂上的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训练也就不可能得到实现。事实上,现在学生上多媒体课有上电影娱乐课的倾向,习惯于轻松地看看画面,听听音乐,等着课件上出现文字抄一抄,而缺乏真正的思考。我想,这绝不是任何一个精心去备一堂多媒体课的教师希望看到的情况。问题就在于,我们自己是不是将多媒体课上成了学生来浏览几幅画面或欣赏几段音乐的一堂课。有人说,我所选择的音像资料当然是与教材有关的,但这里还有一个准确与否、放入教学环节的科学与否的问题。喧宾夺主的多媒体教学不进行也罢,否则因多媒体使用失当会使教师的一场辛苦颗粒无收或是得不偿失。

“灵活性”意味着有的课需要用5分钟,多媒体就只用5分钟,画龙点睛当然胜过画蛇添足。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灵活性还体现在多媒体是功能强大的教学辅助工具,计算机应用于辅助教学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而课件的演示仅仅是一个方面。微课小单元攻坚克难辅助教学,作文课上利用WPS2000写作文、修改作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图片、音像资料的展示,互联网上教育教学信息的收集等,都是计算机在辅助教学中的灵活运用。计算机应用于学科教学的所有活动都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范畴内。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灵活形式和丰富内涵的再认识,会极大地开阔我们的视野。像北京四中等学校在这个领域就已经有了成功的探索和实践,可资借鉴。

所谓“有限性”,是指在我们看到多媒体技术明显优越性的同时,要清楚技术是永远无法替代语文教学本身的。就如《计算机能思维吗?》一文中所说的那样:“机器的‘思维本质上是人赋予的,人的思维是自然界、宇宙间最复杂的系统之一。机器固然能具有可形式化的逻辑、理性特征,但人脑还有意志、灵感、性情和精神,这些却是计算机所无法企及的。”有人曾论断:无论科技如何发展,教师永远不会失业。我很赞同这种观点。因为机器可以帮助教师解决很多问题,但永远不能代替人脑。再好的工具要真正发挥其效力也要看人是如何运用的。教师的创造力、教师的激情、教学中师生情感的交流、思维的互动是其他媒介所不可取代的。即使是最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工具,也只能为教师的教学服务,而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任何时候我们都是为了教学而使用工具,而非为了使用工具而教学。故而,“辅助”决定了多媒体的被支配的地位,是否使用多媒体,用多用少如何用,应取决于教材的内容、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水平,取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需要。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语言传授的特殊性等都决定了我们要好好把握多媒体使用的度。2004年9月在全国第二届“汉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应用研讨会”上,一位教师的《雷雨》只用屏幕展示了几段课文,他这堂课就其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活动过程而言,屏幕展示课文环节是可以抽掉的,但他的这堂课无可争议地得了一等奖,理由就是师生及听课者都入境了,进入了曹禺先生的台词魅力世界,进入了周朴园、鲁侍萍的情感世界。“汉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应用研讨会”展示了一种态度:技术是服务工具,需要就用,不需要就不用。

二、“度”的秤砣——语文学科教与学的规律

不论何时,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立足点都应该是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规律及学生语文学习的认知规律,设计、操作都要注意一切以语言的欣赏、吸收、消化为主,要照顾到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计算机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与地位永远只是工具,具有提高教学效果、扩大教学范围和延伸教师功能的作用,只不过较之于其他工具,它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我们要做的只是研究如何运用多媒体来辅助自己的教学,融入自己的课堂,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备课时,选用的辅助媒体必须是解决问题的最优势媒体,也要适当考虑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如果多媒体辅助手段的运用需要投入太多的时间精力,而冀望其达成的效果通过传统教学方式也能够很好处理的,就没必要非得使用多媒体。出活是关键,工具是可以选择的。

语文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也不是艺术欣赏课。它和数、理、化等别的学科也不同。其它学科,师生双方主要是在课上研究语言媒体所承载着的各种知识信息,而语文则是研究承载各种信息的语言媒体本身,研究语言媒体的组合规律、情感内涵,语文教学的终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体味人生的美好,语文课的主要媒介只能是传统的语言文字。多媒体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图式”教学方式。但是,对于语文课而言,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都能够用多媒体技术来“形象生动”一下的。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永远替代不了教材、文章以及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

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指那种“由近及远,以所见知所不见”的想象能力。在文学审美的过程中,人们由于生活体验、情感经历的不同,往往“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艺术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其他艺术形式。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不加选择、不加控制地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不仅不能开启学生的想象力,反而框定了学生的想象空间,给了学生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从而代替了学生的想象,对学生的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这样的多媒体教学貌似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则置学生于课堂的被动地位,久而久之,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尤其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教学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要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品味。从某种角度说,学生对语文学习材料的理解来自于对材料语言文字的咀嚼、品味,学生理解、赏析、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形成和提升。传统语文教学强调“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通过对文字的咀嚼回味,读出“情”,悟出“理”,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深刻体会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气,培养“语感”。所谓“语感”,是一种近乎直觉的语言感知和表述能力,是一种语言经验的反映。作为语言经验的这种“语感”的习得,当然得通过反复的语言实践来实现。所以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不要轻易地以多媒体方式替代,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声像的展示,或者没有较好地利用声像展示来为语文教学服务,就是本末倒置了。

三、“度”的关键——以人为本

语文课是充满了人文色彩的,它应该以人为本,体现师生双向交流互动的默契之美。

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最终目标的达成是以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为基础的,占语文教学很大比例的用语言构筑起来的文学作品的教学非常重视情感的交流。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分析、学生动情的鉴赏表达,对于语文课堂来说,是有益而且必要的。每个有经验的老师都能从学生的眼神、面部表情上接收信息,然后作出相应的反应;而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举手投足、面部表情中得到鼓励,受到启发。这种无声的交流更是必不可少。

所以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绝对不能只是把教材搬进电脑,把教学内容以文字形式或简单地给文字配以图像,把声音输入电脑,把教学环节编成程序,绝对不能是用课件的演示代替讲解,课堂只是一个个程序的点击。课件的演示永远不能取代教师的传统板书、语言描绘、情感渲染,预设的教学程序永远不能预设学生的思考、学生思维的发展轨迹,不能预设灵活新鲜变化的师生交流。我们的教师不能是离不开鼠标的“电灌”程序员,我们的学生不能是讲台下仰着脖子被动接受的观众,我们的课堂不能是借助于高科技手段“满堂灌”的填鸭式快餐厅。语文教学的灵魂一定是人。

人是工具的使用者。传统与现代两种方式齐上,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情感流动之美的,这种流动之美一定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

朱熹 《观书有感(其二)》道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斗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愿我们更多的语文教师在工作中恰当地使用多媒体,使多媒体成为学生学习兴趣的‘发生器、积极思维的‘推动器、情感共鸣的‘催化剂”,成为斗舰轻行的漫涨春水,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多媒体的辅助下提高效率,自在中流。

猜你喜欢

辅助多媒体语言
小议灵活构造辅助函数
倒开水辅助装置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语言是刀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减压辅助法制备PPDO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提高车辆响应的转向辅助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