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本为本以生为本

2017-01-13张艾功袁国超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课本语文学生

张艾功 袁国超

高三语文复习,有的教师将课本打入“冷宫”,置之不理,匆匆转入专题复习;有的老师带着学生走马观花,囫囵吞枣,之后沉迷于题山题海。这些做法都无异于舍近求远,舍本逐末。课本复习的边缘化,折射出高考复习急功近利的心态。其实,课本才是根本,高三语文复习要回归课本,精耕细作,才能突出实效。同时要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建构高考知识网络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一、心中有课本

课本内容是多年来教育沉淀的精华,浸润着新课改的思想理念,承载着新《课标》的能力要求,因此它是高考的源头,是高考命题的参照坐标。因此在高三复习时要利用好课本,以“本”为本,还原课本,创设课本和高考真题的链接,通过对应比照,反观课本,明确考点要求,然后进行系统化梳理。

1.还原课本,创设课本和高考真题的链接

将高考语文真题考查的知识还原到课本,找到出处,让学生认识到高考无非是学习课本能力的运用迁移,高考试题不论怎样变,但万变不离其宗,我们要掌握课本中的高考所考查的核心知识,培养新《课标》所强调的四大核心能力。如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文言实词考查的“少聪敏好学,善属文”,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文言文考查的“自幼好学,善属文”,“属文”一词可直接链接《张衡传》“衡少善属文”,课文注释为“写文章”。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Ⅱ文言文翻译的关键词,我们都可以在课本里找到出处,如“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之 “中国”一词主要有两个义项,一是“京城,国都”之意,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李凭箜篌引》“李凭中国弹箜篌”,此处即为“京城,国都”之意。二是“中原地区”之意,如读本《赤壁之战》“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此处的“中国”即为“中原地区”之意;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Ⅰ文言文考查“有司”一词,如果我们链接《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的“召有司案图”,问题自然迎难而解。

2.整合重组,搭建教材和高考考点之桥梁

复习是综合性的,系统性的,切不可逐篇、逐单元、逐册简单重复,要以《考试说明》为依据,明确高考考什么、怎么考。在此基础上对课本知识进行分类梳理、整合重组,使知识系统化。同时依据考点,突出重点。例如,我们可以将必修三和必修五的小说单元整合在一起,和高考考点连接起来,按照每篇小说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突出复习的重点。如复习《林黛玉进贾府》,可以侧重学习人物形象的特点,重点比较林黛玉之谨慎敏感,王熙凤之精明能干、善于逢迎,贾宝玉之多情叛逆的性格特点,然后学习其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如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特殊方法如正面描写、侧面衬托、细节描写等;复习《祝福》,侧重学习其情节,以祥林嫂的遭遇理清文章的情节线索,思考倒叙手法的作用;复习《老人与海》,重点欣赏心理独白这一特殊的手法,关注人物的内心活动,剖析人物的心理历程并分析其作用;复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应将重点落实在环境描写的作用上,可以有效利用课后习题,理解“风雪”这一独特的自然环境对人物形象、氛围、故事情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明白人物形象、环境、情节及小说主题是一个圆形的共生系统,回答问题时要从不同角度思考其作用;复习《装在套子里的人》及《边城》要把握其主题,《装在套子里的人》揭示的是沙皇的统治对人的异化,《边城》则通过叙写这样一个远离城市的乡村社会,要表现人性的善良及生活的优美。

二、眼中有学生

很多语文教师在复习课本时事无巨细,一点一点总结,将自己多年的积累灌输给学生,如此复习,效果大打折扣,这是教师以自我为中心的一厢情愿。在以课本为本的基础上,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建构,而不是机械被动接受。

1.培养学生质疑求异的思维习惯

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先让学生学会质疑。复习时,每一节课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质疑问难,当然也可课前让学生将问题写在纸条上,课前由课代表将问题收集起来,教师经过整理,在课堂上将有意义的核心的问题呈现出来,然后由师生交流讨论,生生、师生在思想观点的交流碰撞中拓宽思维的广度,延展思维的深度。如复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学生提问“宝玉摔玉”这一细节体现了贾宝玉怎样的性格特点。有的同学说是叛逆,有的认为是任性,如果联系整篇文章甚至整部《红楼梦》,显然不是任性所能表达的,这应是贾宝玉对 “通灵宝玉”之命运的反叛,对封建世俗的反叛,这一细节着力凸显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

2.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

复习不是“热剩饭”,应以课本为载体,培养学生合作整合的能力。例如归纳总结文言特殊句式,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有的小组总结判断句,有的小组总结宾语前置句,有的小组总结被动句,有的小组总结省略句,然后在课堂上分组展示合作学习成果。以宾语前置句为例,可以先让学生由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的文言文翻译“上不吾索”引出,归纳总结高中课本中出现的各种类型宾语前置句。如类型一:“否定句+代词+动词”的代词宾语前置句:①莫之夭者(《逍遥游》);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当然宾语前置还有其他几种类型,在此不一一列举。不管是哪种类型,要求从文中找到例句,在此基础上归纳整理,迁移运用,举一反三。

三、手中有方法

如果复习课仅仅是对原有知识的重复,课堂自然沉闷黯淡,甚至出现“一潭死水”的情况。因此复习时应该尽量减少在教学方法上的重复。通过各种方法丰富课堂学习资源,在教法和学法方面做好加法。

1.通过说故事,开展语文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为了避免教师讲课天花乱坠,学生听课昏昏欲睡的状况,可以通过体验式学习,激发学生的精气神;同时要改变现有的枯燥机械的训练方式,让语文学习更富有语文味。比如我们可以开展古诗词诵读比赛,感受经典的艺术魅力。对于一些文化常识,我们不能简单地要求识记,而更应该挖掘其内涵,尤其是其背后的故事,比如关于古人坐姿的文化常识,课文中出现的有“正襟危坐”“按剑而跽”“箕踞而骂”等。“危坐”是正坐,那是最传统而规范的坐姿,双膝跪地,两股紧挨着脚后跟;“跽坐”与“危坐”相比,依然双膝跪地,两股离开脚后跟,上身直立;“箕踞”是双臀着地,双脚呈箕状八字形向外分开,这是一种傲慢无礼的坐法。据说孟子回家看到妻子箕踞而坐,恼怒异常,启禀母亲要将妻子休掉;而庄子的妻子去世时,他却“箕踞而坐,鼓盆而歌”。通过以上两个故事,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箕踞”及有关坐姿的文化的理解。

2.通过开展说文解字趣味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提供说文解字参考书本,每天一词,趣味解说,探究词源,巧释词义。如常见重点实词“相”为会意字,甲骨文从目,从木,意为用眼睛看树木。《说文解字》曰:“相,省视也。”其本意为“细看、观察”。例如,“悔相道之不察兮”(《离骚》)即为“仔细察看”之意;由“仔细看”可以引申出另一个义项“观察形貌而测断吉凶”,如“相面”“相术”,因为观察的对象为人的相貌,再进一步引申为“形貌、状貌”,如“儿已薄禄相”(《孔雀东南飞》)之“相”为“相貌”之意;因给别人看相,替人趋吉化凶是一种帮助,所以引申为“辅助、扶助”,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褒禅山记》)中的“相”即为“辅助”之意;有“辅助”就有辅助之人,这样的人统称为“相”,后来专指宰相。“相”为以上意义时均读四声,“相”读一声时主要为副词,由本义“细看、观察”引申出看与被看的双方,于是就有了“互相”之意,如“数通使相窥观”(《苏武传》)中的“相”;双方之间,地位是平等的,于是有了偏指一方,如“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中的“相”。如此梳理,一线串珠,学生自然轻松记住了“相”的主要义项。

3.读写结合,拓展思维

就写作而言,课本提供的不仅仅是写作素材,它还给我们提供了支架。构思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我们可以借鉴《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构思说理议论的文章,我们可以借鉴《六国论》《拿来主义》。近两年全国新课标卷的作文主要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其材料一般是真实而富有争议的社会现象,让学生思考权衡,确立自己的观点。就其实质而言,即是时事评论类文章,我们可以巧借课文《拿来主义》进行读写互动训练,不仅学习了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技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首先,研读文本,“解剖”文章,了解其行文结构。一般的议论文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行文思路展开,而本文展开的思路是“为什么”——送去主义、闭关主义的危害性;“是什么”——送去的同时,还要拿来;“怎么办”——运用脑筋,自己来拿。杂文开头一般要联系社会实际,具体来说就是平常的生活现象。

其次,变换身份,拟写材料。杂文即时文,对现实有针对性,有针砭时弊之功效。要求学生回溯1934年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以命题者的身份,用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形式,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拟写作文材料,例如:

近期,文化界展开了对中国文化走向的大讨论:有人主张学习外来文化,甚至“全盘西化”;有人认为中国文化是最先进的,应让中国的文化走出国门,比如可以让梅兰芳博士到西方宣传中国国粹。对于以上事件,请选一角度,阐述你的看法。

最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对拿来主义进行批判,如可以拟“也谈送去主义”“拿来主义新解”这样的题目,对待外来文化及传统文化,我们应主动拿来,同时我们应积极主动将中国文化送出去,通过全球的孔子学院,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让全世界的文明因中国文化的滋养而焕发光彩。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学会了写作技巧,同时学会了从命题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完成和命题者的对话。读写结合,拓宽了思维,深化了认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总之,一轮复习应以课本为本,以学生为本,同时采用多种方法,积累整合,深度开发课本资源,培养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力,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课本语文学生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