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质疑成为高中学生的思维常态

2017-01-13张乃元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诗词高中生教学

张乃元

在一次作文批改中,笔者认为一个学生作文的结尾特别精彩,其中有这样一个词语“执阙而歌”,笔者就问她是何意,不想她竟摇头说不知,是从另外一本书上抄来的。当时我就告诉她,学习语文,一定要弄清楚每个字词的含义。第二天,她告诉我,是她抄错了,“阙”当为“阕”,量词,乐曲每一次终止为一阕。

还有一例:期中考试前,复习到《陈情表》一文,我叫一学生起来回答“猥以微贱”中“以”的含义,学生表示不会;又叫了一个,仍不会,我以为这两个学生上课没有专心听讲,就叫全班的学生一起回答,没想到所有学生全部沉默。我只好让他们翻开书本看看当时课上是怎么讲的,结果这次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老师你当时没讲。”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看来,即使到了高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依然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没有一颗敢于质疑、勤于思考的心。而在愈来愈烈的高考改革中,在一年又一年的高考试卷中,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却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机械记忆、盲目重复的学习方式越来越不适应高考对一个学生的要求。如何提高这种能力呢?笔者以为,质疑是一种重要的途径。

一、为何学生缺乏质疑之心

质疑当然不是个新话题。孟子早就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朱熹也提出:“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狄德罗说:“质疑是迈向哲理的第一步。”但是,为何今天的学生却缺乏质疑之心呢?笔者以为,与下列原因有关:

(一)教室里的知识霸权。尽管新课程实施了这么多年,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室里的知识霸权现象是普遍而深刻地存在着的,这表现在:1.学生批判与反驳的机会和权力长期被剥夺,学生以课本的观点或别人的认识代替自己的认识,甚至认为很多问题不需要再问。2.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观点和见解,在正规的课程和学习中没有地位,不受重视,甚至遭到排斥。3.学生感兴趣或关注的问题,以及他们的梦想与计划,长期被忽视,甚至被否定。

(二)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可否认的是,小学、初中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死记硬背,反复演练。学生在长达九年的学习中,形成了学习的惰性思维,习惯了死记,懒于思考,也不懂得如何思考。到了高中,自然还不会思考。而这样的学生在注重能力测试的高考中必将难以胜出。

因此,增强高中生的质疑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现阶段的高中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高中生的质疑能力

质疑是一种意识,意识是不会轻易消失的。高中生不是没有质疑的能力,而是在长期的“被压迫”中,将自己的好奇心掩藏了起来,时间久了,其质疑意识也就淡薄了。我们要想唤醒他们的质疑意识,也并不是难于登天。只要我们有耐心,掌握方法,最终会看到高中生展现活泼好问的天性。

(一)转变教育观念,鼓励学生质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允许学生有独特的见解,打破知识的唯一性和标准性。这样学生就少了怕老师批评的心理,愿意提出问题,进行质疑了。宁鸿彬老师认为,开放式教学,关键是实行教学民主,提倡独立思考,因而他向学生提出了“三个欢迎”和“三个允许”,即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让每个学生都有求知欲、表现欲、成就欲。适时适度地处理好问题材料,鼓励学生去质疑探究。作为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不会问就不会学,会问才能学得更好。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营造教学氛围,利于学生质疑

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能够满足学生心理安全的需要,使学生消除在课堂上的紧张、压抑和焦虑等情绪,学生才敢于质疑。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谈思想的气氛,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进而开展无拘无束的交谈。因此,必须营造一种具有情感性、开放性、自由性的教学气氛,真正实现教学民主,变单向交流为双向交流,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满堂灌”为“启发式”。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首要的是建立什么样的师生关系。小原国芳认为,师生之间必须建立以爱为纽带的亲情关系,他曾写道,要改造教学对学生那种高压、可压的上下关系,建立亲切的友对友的对等关系。他认为教育最大、最强的力量实质上是爱,一切都要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爱。这样的师生关系下的课堂氛围,学生感受到自己的问题受到重视、自己的意见得到尊重,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在阅读与练习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一)在阅读中培养

1.诗词阅读。高中的诗词阅读教学是一大难题。一来因为诗词的语言精练,二来因为所学的诗词创作年代离我们太远,三来因为高中生的情感生活远远没有诗人那般丰富。但是,难归难,却也并不是无章可循,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发现,素读诗词,敢于质疑,不失为一个好方法。素读就是在读诗时,不参考任何资料,只从诗词的文字本身去解读,争取从诗的字里行间读出诗的“味道”来。

学习过《唐诗宋词选读》的同学,心中已积累了很多关于诗词鉴赏的知识,例如常见意象的含义及传达的情感、诗词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诗人的艺术风格、诗词的常见题材等。有了这些知识储备后,再来读一些新诗,是大致可以弄懂诗词大意的。笔者总结了鉴赏诗词的“十六字方针”,即:意象意境、内容情感、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告诉学生在读诗时从这四个方面问问自己,那么很多诗词便可以自己读懂。

2. 散文、小说阅读。读散文时,应当问问自己,这篇散文是抒情散文还是叙事散文?叙事散文写的是什么人,这个人有什么性格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种)人?如是抒情散文,则要问:本文借以抒情的对象是什么?这个对象有什么特点?它象征着什么样的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等等。

读小说,首先要思考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有什么性格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的?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能看出小说的环境吗?环境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最后回顾全文,揣摩小说标题的意义,揣摩文章的主旨。

3.作文阅读。学生应当在阅读作文时具备这样的意识:为什么这样的作文能得高分?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如是议论文,中心论点是什么?分论点又是什么?采取了哪些论证方法?素材有什么特点,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文人还是政治家?开头好在哪里?结尾好在哪里?段与段之间是怎样紧密联系的?如果是记叙文,就应当想想,这篇文章的核心事件是什么?构思是怎样精巧化的,有无精彩的细节描写,哪些地方感动了你,文章是怎样点题的?

如果学生能带着这样的疑问去读每一篇高分作文,那么他一定会有所感悟,有所提高。

(二)在练习中培养

高中三年,每位学生做过的试题可谓成千上万,有些题目甚至做了好多遍,可是,学生的答题能力、语文分数却并没有显著提高,这是为什么呢?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只会机械抄答案而不去想这个答案是怎么来的,所以,不少学生做了上千道题,成绩却难有提高。

例如,在散文题目中,开头段落的作用是常规题型,但不少学生却拿不到高分,究其原因,是学生光会单纯地背这种题型的简单术语——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与下文对照,点题,首尾呼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为下文埋下伏笔等——而不去认真领会每个术语的含义。有的学生甚至在答题时完全不顾文本,胡乱地把六七种术语罗列在试卷上,并且一厢情愿地认为多写几个总会碰到一个,殊不知如果不结合文本阐释术语的含义,仅仅写几个术语是不给分的。

另外,学生应当对答案多问几个“为什么”,即质疑答案。赏析散文中写景句子的表达特色题,我们给学生指明的答题方向是:写了什么景——从哪些角度——抒了什么情——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效果),答题时可以遵照这样的格式来作答:选取了……景物,用了……手法(修辞),从……角度(视听结合等),写了……的景(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语言……

但是,在具体的题目中,很多不善思考的学生仍然会犯错。有这样一个题目:

例:第③段中画线句子描写了小河边的景色,请分析其表达特色。

水边野生植物蔓衍丛繁,有牛蒡、野菊和青紫嫣黄各色小花。一驼一驼峰峦不惊不诧,却浑然拙朴,如光头和尚肩挤肩拥立四周。我慢慢踩在冒水泡的草滩上,到处都是咕噜咕噜的泉声。

参考答案:选取山间代表性景物,从视觉、听觉角度描写,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

有的学生的答案中写了“描写了小河边优美的景色”,我问他为何答案中没有这一条呢,他说不知道,我叫他仔细看题干,又拿了另一题给他比较:

早起盥洗梳头,蹲在伸到水中的麻石上,河水就是一面清澈的镜子。长长的麻石又和女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吧嗒!吧嗒!“的棒槌声每天就是从这一条条麻石上响起,把那一个又一个黎明濯洗得晶亮晶亮。(《水乡的日子》)

问题: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4分)

答案:选取有代表性的生活情趣(选取水乡的典型场景),从听觉、视觉的角度,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展现水乡生活情趣,语言表达富有韵味。(特色2分,分析2分)。

这个学生终于明白,两题的题干问法是有区别的。

其实, 每个题目都有它的独特之处,如果学生在做题时不认真分析题干,不揣摩答案的拟定,那么即使天天做题,也没什么效果,所以,质疑参考答案能使一个学生的解题能力不断提高。

每种题型都可以质疑,例如排序题,为何是245631,而不是563124?“总为浮云能蔽日”中的“浮云”为何是比喻而不是借代,虚词“而”在这个句子中为何是承接而不是修饰关系……如果学生能养成这样的做题习惯,那么老师就可以“垂拱而治”了。

质疑是一个高中生必备的能力。培养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质疑能力,让他们在阅读中有所发现,在练习中有所领悟,这对于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答题的有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实际上是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在终身学习中受益。而一个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学生,也必将在高考中胜出,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胜出。

猜你喜欢

诗词高中生教学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