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比较”读宋词

2017-01-13于贵红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怀古辛弃疾比较

于贵红

语文教学法专家张寿康指出:“比较阅读是增长智力、提高能力、增益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古诗词教学中,将两首或两首以上的古诗文从多方面进行比较、对照,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深化理解,又能够整合资源,丰富积累,提高鉴赏力。在人教版必修 “宋词”单元的教学中,我尝试了比较阅读的方法。

一、 同一作者,比较中看人生遭际,知人论世

同一作者的两首词,主旨相近,总体风格一致,但情感上有差别,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作者不同时期的人生遭遇对创作的影响,加深学生对作者、对生活的认知。如《辛弃疾词两首》,都表现了词人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总体风格雄健、豪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借助楚天、秋水、远山、红日等景物的陪衬,以及“红巾翠袖”的色彩点染,使全词充满着激昂慷慨的情调,发出雄浑、高亢的声音;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叹息和呼喊,表露出苍凉、悲壮之感。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缘于词人创作时不同的人生处境和心理状态。《水龙吟》写于淳熙元年作者35岁时,当时他胸怀报国壮志,从北方率众归来已有十二年,但朝廷一直没有给过他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非常郁闷。这年秋天,作者登上建康的赏心亭,触景生情,无限忧思涌上心头。他急切希望杀敌报国,生怕时不待人,白白老去,壮年的豪情在字里行间涌动。《永遇乐》写于开禧元年,这时辛弃疾以66岁高龄出任浙东安抚使,镇守京口。当作者登上北固亭时,联想起在京口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想到自己南归四十三年空怀报国壮志,得不到杀敌陷阵的机会,心中感到极大愤慨,自然多一些晚年的苍劲与悲壮。

即使同一作者写于同一时期的作品,通过比较,我们也可以窥视诗人复杂的心灵世界。《苏轼词两首》都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作者被贬黄州期间,在体现豪壮情调的同时,又从不同侧面展现了苏轼丰富的内心情感。《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咏史表达对英雄的缅怀与仰慕,也抒发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感慨。《定风波》借出游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述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对遭受政治打击的愤懑。从这两首写于同一人生处境的作品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面对生活打击时诗人内心的矛盾冲突及发展变化。

二、 同一题旨,比较中见情调差异,深化理解

同一题材、主旨的诗词,在情感、基调上会有很大的差别。通过比较,可以引出学生相关的知识积累,达到新旧知识的融合。例如读柳永的《雨霖铃》,抒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难舍难分、凄凉怅惘,写出了一种缠绵悱恻之别。同是写离别相思,情调上却各有千秋:“风萧萧兮易水寒”,写出了悲壮之别;“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出了凄苦之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写出了销魂之别;“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写出了痛惜之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写出了依依难舍之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写出了劝告宽慰之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出了开朗刚健之别……通过一系列联引比较,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再如学《李清照词两首》,同是写愁思,通过比较发现其前后期词作蕴含的情感、所营造意境的不同,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在情感上,《醉花阴》属早年作品,表达的只是与丈夫的离别相思之愁;《声声慢》属晚年作品,抒发了国破、家亡、夫死后的个人遭遇与亡国之痛交织在一起的浓重的悲痛与哀愁。在意境上,《醉花阴》呈现的是轻烟袅袅、天气初凉和菊花吐蕊的清新寂静的意境;《声声慢》营造的则是一种晚风送寒、秋雨连绵、黄花零落、北雁南飞的凄惨悲凉的意境。

三、 同一流派,比较中辨表达幽微,扩展视野

属于同一流派的诗人,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词作风格的细微差异。苏轼和辛弃疾同属豪放派代表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属“怀古”诗,均怀古伤今,“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意境上雄浑壮阔。在体现相同词风的同时,也展示出他们各自不同的特点:苏轼的词以雄奇之景衬英雄人物,直抒胸臆,风格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弃疾的词连用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位历史人物的故事,抒情与典故相结合,风格含蓄蕴藉,激愤沉郁。

同时,一个诗人在以某一风格为主的前提下,还往往体现出其他的词风。通过不同作品的比较,可以了解诗人风格的多样化。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但他的《望海潮》,却一反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的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再如学辛弃疾的词,扩展到他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元宵节灯火辉煌的热闹情景中,主人公经过反复寻找,终于在“灯火阑珊处”发现意中人。这位厌恶繁华、自甘寂寞的美人,正是词人虽政治失意,却不与庸人同流合污的品格的写照。此词体现出辛弃疾豪放之余的婉约。

四、 同一意象,比较中察造语功力,丰富积累

中国古代诗词中有一些常见的意象,他们往往被赋予特定的含义。从课文中某一意象入手,串联起学过的古诗词进行比较,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积累,又可以体察不同诗人炼词造语、表情达意的功力。例如《醉花阴》中“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句,以花喻人,妙在何处?黄色的菊花,不仅外形上的雅淡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而且在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上,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一比喻恰切地反映了当时李清照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由此入手,让学生搜集含有“黄花”(菊花)意象的其他诗句比较品味,加深对这一意象的认识。如:“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借咏菊表达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寒菊》)诗人托物言志,表示自己坚守节操、宁死不降的决心。“战地黄花分外香”(毛泽东《采桑子·重阳》),把菊花置于战争环境,“分外香”三字凸现了伟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作为一种高洁人格的写照,菊花在文人墨客的笔下风姿摇曳,各具情态。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在古诗词教学中,教者对教学资源进行全方位开发整合,多角度比较阅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探幽烛微,这对于开启学生思维,深化其对古诗词的理解鉴赏,增进传统文化积累,提高语文素养,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

猜你喜欢

怀古辛弃疾比较
行书方拱乾《混同江怀古》(33cm×21cm)
清晏园怀古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试谈辛弃疾的田园词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下)
上都怀古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翠云廊怀古
同曲异调共流芳
中日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