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理想教师行为的探寻

2017-01-12黄海清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6年12期
关键词:蚕豆小鸟教学活动

黄海清

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塑造理想的教师行为,建构和谐的师幼互动模式,需要教师长期的探寻和实践。本文指向教师真实的教学活动,以及在此过程中的探寻、思考和追问。

一、保持教学设计的朴素和真实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过分注重形式,突出新、奇,尤其是公开教学活动,多媒体的运用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有的教师动用了全方位模式,课件、头饰、表演,花样繁锁,令人目不暇接。这些活动已远离了常态教学,离教学的真实越来越远,令人陌生。

一次观摩大班歌唱活动《哆来咪》,设计以爬楼梯的形式导入音阶,自然、贴切,用图谱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孩子们理解很快。可到了师幼歌唱环节,因一直是清唱无伴奏,教师嗓子沙哑,孩子也找不着音调,老师大汗淋漓……活动结束我问她:“你为什么不用琴声呢?”她嗫嚅着……第二次教学活动中,孩子们在琴声指引下和谐演唱,效果明显好过第一次。通过琴声,孩子们学会听前奏、间奏,合拍演唱。歌唱的意义不仅在于学会一首歌曲,而是在愉悦的活动中感受、表现美,提升艺术素养。可在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教学设计中,钢琴——这个最原始、最简单的教学准备却往往被忽略。

今年四月,聆听蔡伟忠教授讲座,一节科学活动的实录,没有多媒体,没有影像,甚至一张图片也没有。几个一次性纸杯摆在操作台上,教师简洁的语言提示,孩子们观察、操作纸杯,让纸杯按照不同的方向摆放,在发散性的思维中理解了方位的概念。蔡博士鼓励孩子自己去观察、探究、触摸、实验,并用连贯的语言表达出来,孩子们从最初的胆怯、无从下手到跃跃欲试,在操作性体验中各方面能力得到发展。

二、注重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完整

教师要善于从幼儿的生活世界捕捉什么是幼儿真正感兴趣和关注的,尤其是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产生和发现的问题与现象,都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新鲜素材和内容。一次执教中班科学《认识蚕豆》,我制作了课件,买来蚕豆,从蚕豆的播种开始,利用图片一步一步让幼儿了解蚕豆生长过程。表面上看,孩子们对蚕豆的一些基本特征已经初步了解,但大多数幼儿还是一知半解,他们的理解是平面的、零散的、不完整的。后来路过种植园,看到蚕豆生长茂盛,已到采摘季节,我调整教学思路,首先引发幼儿谈论蚕豆的兴趣,问他们最近中班区的种植园有什么变化?一个孩子说他看到了蚕豆。我接着引导幼儿回忆种植蚕豆的经历。(什么时候种下的,我们做了哪些事?蚕豆发生了哪些变化?)我把蚕豆生长过程中随拍的图片给孩子们看,长叶子、长高了、开花了、结出豆荚……孩子们兴趣盎然。我告诉孩子们,今天路过种植园时豆荚已经长得很大,孩子们雀跃了。我又把问题抛给孩子们:怎么去收获?应该带些什么工具?他们有的说篮子、盆子,还有的说用小背包。孩子们选用自己喜欢的工具,我提醒他们要挑果实饱满的采摘,较小的豆荚留下来让它们继续长大,采摘时注意保护蚕豆秆,不要踩坏地里其他植物。我们一起采摘了蚕豆,接着分组剥蚕豆,洗净煮熟,加了稍许的盐,孩子们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可开心了。

把活动重点放在观察和探究体验中,孩子们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劳动收获而带来的快乐。我还提出了问题:“如果明年还想吃好吃的蚕豆,我们应该怎么办?”关于种子的故事又成为下一个教学活动有趣又充满期待的内容。

三、提倡问题设计的多元和有效

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可纵观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活动,提问的程式化已成为习惯,“好不好?”“对不对?”不知不觉成为口头禅。提问设计单调、无意义,缺少新鲜感,孩子在这样的模式下消极应答,缺少自己的主见。要避免这样,提问设计必须是多元互动和有效的。曾看过邵蓓老师执教《小猪的爱情》,邵老师看似随意却又独具匠心的提问让人眼前一亮。简单的谈话过后播放课件,老师提问:“你们猜猜猪哥哥会找一个怎样的、特别的女朋友呢?”猜想式的提问一下抓住孩子们,思维被调动起来,由于前面已有观察经验,他们有了多元的回答。他们大胆想象、猜测,各抒己见,有的说是漂亮聪明的,有的说是善良的……接着邵老师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鱼妹妹会答应猪哥哥的邀请吗?她会怎么说呢?”这个问题是没有固定答案的,可以有无数个回答,孩子们雀跃了,纷纷抢着说出自己的想法。提问的开放性能让幼儿充分地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至于胆怯、害怕说错而不敢回答。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师幼有了良好、有效的互动。

四、尊重幼儿真实的兴趣和需要

一个优秀教师是不拘泥于呆板的教学设计的,偶尔的一个教学契机甚至缺憾都能点燃她们的灵感,让原本陷入僵局的教学活动起死回生、妙趣横生。

我园集体研讨的健康游戏《好玩的彩带》,由张娟老师执教,张老师轻车熟路,先准备活动,再孩子探索,然后情境游戏,最后放松运动。孩子们探索过程中,张老师兴奋地提醒孩子做“放焰火”动作,五彩的绸带抛上天空场面既壮观又好看。没想到孩子们压根不买她的帐,相反倒是对“揪尾巴”兴致勃勃,一个孩子把彩带塞进裤子里,另一个孩子追逐跑。结果全班孩子两两结伴,兴奋不已……最后孩子们气喘吁吁跑到张老师身边,一直嚷嚷“太好玩了!太好玩了!”虽然老师的设计环节出现了一段空白,但孩子们却给我们上了清醒的一课。如果老师只关注自己的设计而不在意孩子的感受,那么设计就仅仅是僵化、教条的“设计”而已,幼儿觉得无趣,教师也觉得纠结,吃力不讨好。

这件事对我触动颇深,以后的教学活动我更尊重幼儿的真实感受。一次正进行语言活动《三只小猪》,一只小鸟突然飞进教室,扑腾着翅膀飞不出去,孩子们根本没心思听故事了。我索性让孩子们观察小鸟,请他们帮忙,让小鸟飞出去。孩子们打开所有的窗户和门,安静等待,小鸟折腾半天终于飞出去了,孩子们依然意犹未尽。我灵机一动,把小鸟的话题交给孩子们。请孩子们说说他们所知道的小鸟,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特别兴奋,从小鸟羽毛颜色、嘴巴形状到小鸟喜欢的食物,我请每个组选一名幼儿说说小鸟的样子,还请他们说说小鸟喜欢怎样的环境。接着我即兴弹奏一首钢琴曲《小鸟捉虫》》,孩子们跟着音乐模仿小鸟飞、小鸟啄虫、小鸟回家,小鸟成为这节教学活动的话题……《三只小猪》的语言活动顺理成章推迟到下一节。预定计划没有如期完成,但孩子们获得了关于小鸟的经验和知识,这节生成活动的价值同样值得珍视。

观察是了解孩子的窗口,教师需要观察孩子,启用全部心智去理解孩子的真实意图,甄别他们行为与需要的合理性,做出以促进孩子发展为基点的最适当的回应,实施真实的有意义的教育。

五、给予幼儿相对的宽松和自由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在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孩子思路开阔,想象无拘无束。同时教师还要给予幼儿足够的信任,提供给每个幼儿充分的展示机会,颔首赞许幼儿哪怕不切实际的想法。多年前国际儿童年《我在2000年》为题的国际画展上,胡晓舟的儿童画《在月亮上荡秋千》赢得一等奖。他为什么能在高手如林的国际大赛中脱颖而出呢?印度艺术家伊戈尔一语道破天机:“他无疑是这里最具想象力的孩子!”我们在欣赏这个孩子想象力的同时,这位推荐教师的勇气至今值得称赞,试想在1979年,哪怕有一丝一毫的不信任,这幅异想天开的图画就不会被推荐参选,一颗充满想象力与快乐的创作就会被扼杀在萌芽中。活动中教师需减少一系列规定,过多的限制、干涉会捆绑住幼儿手脚,以孩子为重比规则更重要。教师应思考如何用活动本身的内容和形式吸引幼儿,而不是粗暴禁止。一个优秀教师营造的宽松氛围是有节制的,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和不管不问。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和守望,适时、恰当的引导,伙伴身份的介入,给予幼儿最低限度的帮助,而不是包办。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幼儿既可以自由自在地表达,也能进行积极的探索、思考,发挥出创造的潜能。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理想的教师行为的探寻需要教育者理解和领会《纲要》和《指南》的整体教育观、儿童观和教师观,需要教育者长期的实践、观察与反思,最终将理念转化为自觉的内化行为。这也是一条刻意锻炼、积极探索、持续发展的专业成长之路。

参考文献:

[1]刘晶波.对话——理想教师行为的探寻[M],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第8页。

[2]孔起英.艺术教育中的审美感受与创造[M],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第62页。

猜你喜欢

蚕豆小鸟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蚕豆花开
且将蚕豆伴青梅
蚕豆花
蚕豆大嘴巴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小鸟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