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时代我们如何生产文化和意义?

2017-01-11郭庆光

出版人 2016年12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学术时代

郭庆光

对新闻传播来说,这是一个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巨大变革时代。社会发展和传播技术的纷繁变化,给新闻传播业的运营发展和教育科研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它们检验着我们的智慧、也衡量着我们的价值。

我们的群体和社会传播,通过信息传递实现文化分享,从而结成文化共同体,文化成为社会的结构性力量。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传承与传播路径的合法性得以确立,其经济社会价值不断释放。正是在文化产业不断掀起发展热潮的语境下,冷静而深入的学术思考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文化产业,经典的理论成果体现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大众文化转向,以及由他们开创的各种学术范式当中。如果推及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范畴,马克思等经典作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就有着系统的论述。这些经典研究针对的是前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生产,在互联网时代,文化本身发生了重要的变迁,文化生产更面临着一场深刻的构造革命,中国文化生产的特殊性与产业化的对立和对话时刻发生,需要做更深入和切合时代的考察。

在这样复杂多变的新时代语境下,翁昌寿老师推出的学术著作——《理解文化产业》,体现了他多年来深度学术思考和对文化产业实践密切跟踪观察,将“产业创新”之“术”与“意义生产”之“道”进行融合,在变迁中透视文化产业场域的发展和变革。

发展和创新文化产业的前提,在于“理解”文化产业的本质和它的基本属性。在本书中,作者提出多维“理解”视角:从文化到文化产业、从传统文化产业到新兴文化产业、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从产业路径到文化供给侧结构改革、从文化创意到文化商业模式、从符号生产到意义生产、从文化传承到文化创新、从“互联网+”到“文化+”等等。这些视角的提出及其阐释都体现出作者的独到见解,其学术话语清新、思想活跃,充满了理论建构的追求和对实践关切的回应。可以说,本书对我们理解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正是站在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生产这一理论锚点上,作者将研究焦点由文化产业上移到传统文化产业向新兴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层次,建立起“文化生产”与“意义生产”的互动框架,导出了传统与新兴两种文化业态以及“两个文化场”的论断,对文化产业做出了富有新意的解读。

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的重要成果之一。2015 年,我们隆重庆祝了中国人民大学开展新闻教育60周年。60年来,人大新闻学院本着学术与实践并重的办学方针,把新闻传播学定位为“中范围理论”(the middle range theory),鼓励教师和学生在占领学术高地的同时,积极关注现实发展,回应国家、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本书可以说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宗旨。目前,人大新闻学院正在积极推动融媒体时代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模式的改革,创新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我也希望更多的教师像本书作者这样,以开放的视野、全新的思维和扎实的功力投入到学科创新之中,研究媒体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沿课题,立学为民,治学报国。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学术时代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文化产业
学术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