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川之灵 玉海之精

2017-01-11葛家乐李灿

收藏界 2016年11期
关键词:阴线磨光玉质

葛家乐+李灿

在古人心目中,玉是“山川之灵”,可通灵天地,除邪晦、知祸福,自古中国人就有很浓厚的崇玉传统,给玉赋予了很多精神内涵,因此玉文化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玉文化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发展至今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从原始质朴的“石玉”到宗教图腾的“神玉”,从有礼有制的“礼玉”,再到谦谦君子的“德玉”,最后,玉器终于揭去神秘的面纱,走下神坛,融进民间,寄寓于生活。

漫长的旅途中,玉器充满神秘浪漫的同时,也不失世俗的真实。玉器文化的发展一直没有间断过,这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玉器深入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伦理、宗教等各个领域中,充当着特殊的角色,发挥着其他工艺品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玉文化成为整个民族文化的基石之一。其丰富多彩的造型、精巧别致的图案和精湛娴熟的制作技艺,形成了优秀的艺术传统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古玉之美,在于它的材质自然之美、造型之美、雕琢工艺之美及内在蕴含之美。由于商周文化承袭上古、汇集南北,形成并确定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也造就了绮丽多姿的玉器。商周玉器在前代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玉器创作兼容并蓄,在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

商周玉器将线刻、浮雕、圆雕、透雕等技术融合在一起,大大增加了视觉立体感,开创了浅阴刻及剪影式裁割相结合的玉雕艺术领域。商代器物纹饰趣味浓厚,刚劲有力,具有强直古拙的韵味,极富立体感。而周代雕琢更加成熟,线条奔放,使西周玉器具有强烈的线条美、韵律美,给人以潇洒、飘逸的美感。

商周两代玉器在体现宗教、神话、自然的审美特点的同时,两代也有所不同。商代在审美上体现出凝重繁复、刚劲有力的特点;周代在审美上则体现出生动活泼、形神美线的特点。商周玉器在工艺特点和艺术风格上将繁复与简洁、粗犷与洗练、流畅与稚拙、精雕与细琢的立体感和大刀阔斧的动态感,相互交织,完美融合,构成了商周玉器雕琢的基本技法,可谓巧夺天工、千姿百态。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玉铲(图1),长25.2厘米,宽12.8厘米,厚0.7厘米。通体呈青褐色,局部沁有黑色斑痕,通体磨光。体扁薄,呈梯形,顶弧形,两侧斜直,往下逐渐加宽,下部两面磨刃,刃呈弧形,顶部微残,靠近上端处有一单面钻孔,穿孔为单面管钻而成,外缘有琢的痕迹,刃部锋利。玉铲温润细腻,沁色与玉质搭配协调,华丽而不显繁缛,自然形成的美感实属难得。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玉铲(图2),长14.8厘米,宽9.5厘米,厚0.6厘米。通体呈红褐色,通体磨光,润泽细腻。体扁薄,呈梯形,上端平整,两侧斜直,往下逐渐加宽,下部两面磨刃,刃略呈弧形,首一侧及刃部边沿稍残,近首部有一单面钻孔,外缘有琢的痕迹,刃部锋利。该玉铲玉质少见,琢制规整,工艺较精。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玉璇玑 (图3),直径6.9厘米,厚0.3厘米。整器侵蚀严重,呈鸡骨白色,局部沁有黄褐色斑痕。器身扁平近圆形,中间有一圆孔,形似变形的环,外缘有三个形状相似、且均向同一方向旋转的锯凿状凸脊。造型古朴简约,雕工简练传神。

西周石璇玑(图4),直径13.6厘米,孔径9.6厘米。淡青色细砂石,有黄褐色斑点。器身近圆形,外缘有三个等距分布的齿牙形凸起,中心一圆孔。器形规整,似变形的太阳光环,通体素面磨光,琢磨技术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商代玉琮(图5),长2厘米,宽1.8厘米。青白玉,半透明,表面沁有朱砂斑痕。外方内圆的结构,四个相等的凸面,表面琢有斜纹及圆点,形制古朴,刀工古拙苍劲。虽历经三千多年的洗礼,满目沧桑,痕迹斑斑,但这更使它显得内敛外涌,精光四溢,生机勃勃,其辉煌的不可复制的艺术价值,不失为一件珍贵的商代玉雕艺术珍品。

西周玉琮(图6),长5.5厘米,宽5.5厘米,高2.7厘米。青灰色玉质,局部沁有褐色斑痕。呈四棱长柱体,纵穿一大圆孔,通体素面无纹。形制古朴大气,刀工古拙苍劲。

西周玉圭(图7),通长13.2厘米,通宽4厘米,厚0.4厘米。玉圭呈黄褐色,通体磨光,器表光滑。体呈扁平长方形,刃部磨制光滑,底边平整,中部和下部均有一条直线纹。这件玉圭器形规整,制作精良,色泽凝重,玉质温润细腻。

西周玉柄形器(图8),通长19.8厘米,通宽2.6厘米,厚0.5厘米。玉质呈绿色,体扁长,通体磨光,器表光滑。一端有柄,一端有穿孔,与末端一样,柄端双角也被切去。这件柄形器造型优美,雕琢精细,表现出极高的制玉工艺水平。

西周玉柄形器(图9),通长15厘米,通宽1.8厘米,厚0.4厘米。青玉质,局部沁有白褐色斑痕,通体磨光,器表光滑。体扁长,一端有柄,用弦纹分界出柄部,末端双角与柄端磨得较薄。造型简单,打磨精细,抛光细腻。

西周玉戈(图10),长4.5厘米,宽1.1厘米。青玉质,局部有黄褐色沁痕,具有较强的玻璃光泽。体扁平,锋部呈三角形,阑部凸起,援部两侧琢有对称的弦纹,顶部对钻一孔。造型古朴简约,纹饰简洁明快。

西周圆雕玉蚕(图11),长4.2厘米,通宽1.6厘米。为青玉,沁有黄褐色斑痕,采用圆雕技法,巨目圆嘴,头端平齐,大耳,口中钻一圆孔,以便穿系之用。通体雕琢成节褶状,颈部的节褶雕琢得较短窄,腹部的节褶雕琢得较为宽阔,充分表现出了蚕的伸缩力量,契合动物的自然形态,愈到尾部,体积越小。此玉蚕写实性强,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令人爱不释手,具有西周玉蚕雕刻特色。

西周玉蝉(图12),长4.2厘米,宽2.3厘米。青玉质,局部沁有黄褐色斑痕,体型肥厚,近乎圆雕,圆头,尖尾,圆形突目,头部饰三个大小相套的菱形纹,头端雕出尖圆吻,单阴线刻划出椭圆形双翅及翅表面的纹饰,双翅收拢于背后,腹部以单阴线刻划出五个腹节,腹部头端纵向掏挖出圆形穿孔,尾端横向掏挖出圆形穿孔。

商代玉鱼佩(图13),通长9厘米,宽3厘米。青玉,半透明,沁有黄褐色斑点,通体磨光,玉质鲜润。曲体弓背,鱼体肥大,尾分叉且下弯,嘴部钻一圆孔。两面均用匀称的细阴线琢出圆眼、鳃、鳍等部位,造型简洁、明快,不追求形体的细部刻划。

商代玉鱼佩(图14),通长4.4厘米,最宽处1.5厘米,厚0.6厘米。豆青色,表面沁有黄褐色瑕斑,半透明,通体磨光。躯体拱背,整体呈“V”字形,脊背凸起,嘴端较大,口微张,鱼眼以斜刀方式雕刻成大圆眼,鱼身较长,尾部分叉呈“V”字形,两面均用匀称的细阴线琢出眼、鳃、鳍等部位,做出出水跳跃状,整体规整圆润,生动活泼,和谐对称,形体飘洒。

西周鱼形玉璜(图15),通长6.5厘米,宽3厘米,厚0.3厘米。青玉质,表面沁有黄褐色瑕斑,通体磨光。曲体弓背,鱼体肥大,躯体与尾部的形体比例相似,尾部中间呈“V”字形开口,上下尖翘,倾斜地面。两端及头部各钻一圆孔。两面均用匀称的细阴线琢出圆眼、鳃、鳍等部位,造型灵动可爱,形体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西周玉鱼佩(图16),通长5.9厘米,宽1.3厘米。青玉,表面呈鸡骨白,半透明,通体磨光。体较宽大,呈长条扁状体,尾分叉且下弯,口微张,嘴部钻一圆孔。两面均用匀称的细阴线琢出圆眼、鳃、鳍等部位,该鱼似悠悠摆尾,更显活泼生动。

西周鱼形玉璜(图17),通长8.7厘米,宽2.3厘米,厚0.3厘米。黄玉质,沁有白褐色瑕斑,通体磨光。曲体弓背,尾分叉且下弯,嘴部钻一圆孔。眼、鳃、鳍等部位均用匀称的细阴线琢出纹饰。玉质温润细腻,造型奇特,线条奔放,具有强烈的线条美、韵律美,给人以潇洒、飘逸的美感。

西周玉泡(图18),直径2.3厘米,厚0.6厘米。青玉质,局部沁有褐色斑痕。仿青铜泡造型,平面圆形,截面呈丘形,表面三等分饰三个圆涡纹,中间由底向顶单面穿一圆孔,用以穿系。器表研磨光滑,造型独特,颇为精致。

西周夔龙纹玉佩饰(图19),直径3.7厘米,厚0.7厘米。青玉质,表面侵蚀严重。圆形凸弧形,弧面雕饰变形夔龙纹,辅饰卷云纹和勾连纹,背为素面,中部有一穿孔,可供佩系。线条繁缛流畅,刀法犀利,形制规整,古韵十足。

战国铜首玉鸭(图20),长3.8厘米,宽3.4 厘米,高1.5厘米。鸭首为铜质,身为青玉镶嵌,局部沁有褐色斑痕,周身饰有卷云纹,中部一穿孔与鸭首相对应。鸭首嘴部含有一玉鱼,白玉质,阴线刻画出头、口、眼。造型生动奇特,工艺精湛传神,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战国云纹玉璜(图21),长7.4厘米,宽2.6厘米。青玉质,局部沁有褐色斑痕,弧形,片状,两面均饰卷云纹,两端及中间顶部各有一穿孔,以供穿系。通体温润光泽,线条流畅,做工精细。

西汉谷纹玉璜(图20、21),两件,同一墓中出土,尺寸纹饰相同。长19.5厘米,宽3.3厘米,厚0.5厘米。青绿色玉质,局部沁有褐色及朱砂斑痕。器扁平,璜体弧度略小于半圆,两端平齐较中间稍宽,外缘雕琢有规整的扉牙,器表满饰谷纹,外置细阴线刻弦纹边阑,中间有一穿,可供穿系。

元代玛瑙璧(图22),直径7.5厘米,厚2.3厘米。璧的一面为平面,另一面微凸,上面浮雕一条螭龙,螭龙躯体细长,作爬行状,螭身随璧弯曲,翻转自如,螭龙形玉雕躯干细长,动势起伏大,生动富有神采,为元代极为少见的玛瑙装饰品。

元代金镶玉玉人耳坠一对(图23),通高3.3厘米,高2.7厘米,宽1.1厘米。以金丝镶嵌,耳坠主体为青白玉质玉人。玉人呈裹袖跽坐状态,头梳高髻,瘦长脸型,阴线刻出眉眼五官。玉人身着无袖长袍,一为右衽,一为左衽,衣纹用几道斜阴线勾出。造型新颖独特,纹饰精致传神。

明代“苍龙教子”玉带钩(图24),长13.2厘米,宽2.8厘米。玉质青白纯净,钩首雕琢龙首,龙双角顺额顶弯向颈后,眼球圆而凸起,嘴稍前倾,神态安然慈祥,苍龙身躯宽长浑厚,略带弧形而显得动感十足,钩腹浮雕一无角小螭龙,应为苍龙之子,颌下无须,此刻正拖着瘦长的身子,缓步爬行于苍龙身上,目视前方,与苍龙龙头相对,似在仔细聆听苍龙说教,虽不闻其声,但二龙神态举止生动活泼,状极亲昵。

明代翡翠牌饰(图25),长8.2厘米,宽4.2厘米。地子不透明,翡色艳丽。牌饰通体似圭形,采用透雕和实磨手法制作,卷云纹、缠枝纹交相衬托,浑然一体,阴线细润华滋,阳线雄强挺拔,制作规整。

清代玉簋(图26),口径10厘米,底径6厘米,高7厘米。器作簋形,青玉质,直口,微束颈,鼓腹。颈部饰有卷云纹,腹外壁以浮雕手法精琢直线纹,颈腹间两侧各饰一兽首耳,耳下垂珥,一珥残缺,下承喇叭形圈足。造型高雅,形制规整。

清代透雕玉璧(图27),直径6厘米,孔径1.6厘米。玉质为青玉,内有凹槽应为活心璧,璧心出土时已遗失。玉璧外廓雕琢四龙,两龙吻部相连,两龙双尾相接,龙体为透雕,璧体阴线刻四个卷云纹,两面纹饰相同。整件器物通体包浆均匀,光洁如镜,玉质柔和莹润,白中微泛青色,线条流畅严谨,梭角分明。

在中国玉器史上,汉代是承前启后的一个过渡阶段,用于丧葬的玉器显著增加,玉制的日用品和装饰品也有较大的发展。纹饰的风格由以抽象为主转向以写实为主,一些像生类玉器也有了现实感和生命力,形神能巧妙地结合于一体。元代在接受汉民族玉文化的同时,又融合进自身民族、宗教色彩,创造出具有众多包括游牧民族题材的颇具特色的制品,器物造型浑厚有力,流行深刀镂雕工艺。至明代,玉器作品除沿袭前代外,又形成独特的时代风格,装饰图案多取吉祥意义,除部分精雕作品外,大都粗犷豪放。清代玉器品种更加繁多,玉器选料和雕工比前代更讲究,玉器制作达到顶峰,仿古和时作并行不悖,产生了宏伟巨制。

由于历代玉材的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加上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不同,玉器的用途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每个时期玉器的造型及主题风格也是各不相同,千姿百态,竞相争艳。至今,中国人爱玉、崇玉、佩玉仍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十分突出,崇玉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中占主导地位。玉器也因质地温润、光泽优美、雕刻精湛、品类繁多、造型典雅而被视为珍宝。

(责编:禹默)

猜你喜欢

阴线磨光玉质
求解Laplace方程Cauchy问题的磨光化方法
石性与玉质
玉质天成
The Best Glasses for Your Face Shape
利用构造深度评价沥青面层的松散与磨光程度
变盘节点上的一组K线形态
K线的秘密:旭日东升
K线的秘密:具诱多与诱空双重身份的黑太阳
K线的秘密:回避空方炮
基于维氏硬度的粗集料磨光值衰减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