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变通式区域材料的设计与思考

2017-01-09潘惠萍

好家长 2016年12期
关键词:变通玩法区域

文 潘惠萍

幼儿园变通式区域材料的设计与思考

文 潘惠萍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多为幼儿选择一些能操作、多变化、多功能的玩具材料或废旧材料,鼓励幼儿与材料互动,从而发挥材料的教育功能。”对幼儿园区域游戏的开展尤其是区域材料的投放提出了要求和建议。顺利开展区域游戏的前提是如何提供丰富的、幼儿感兴趣的区域材料,从而吸引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在操作中不断积累经验,达成学习的目标。

幼儿 区域游戏 材料

一、无限创意中变通,发挥材料最大价值

观察幼儿选择区域材料的过程中发现,幼儿喜欢一些现成的玩具,而把不起眼的自制玩具晾在了一边。这就给教师的判断力造成了一种假象,认为自制区域材料费时费力,不必要为设计能够实现多种目标的材料大伤脑筋。但是很多现成的玩具具有发展目标针对性不强、没有层次性、玩法单一的特点,只能有选择地购买一些低结构、变通性强的玩具,如插塑等。幼儿园的区域材料要满足以上特点,应以自制为主,与家长、幼儿一起收集自然、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来变废为宝,如:易拉罐、树枝、树叶、小石子等。

为了帮助教师提高对收集原始材料价值的分析能力,从而让这些废旧物品走进各个区域,发挥材料的最大价值。我们组织教师在园本教研中进行创意大比拼,选择平时生活中最容易收集的纸盒、矿泉水瓶和一次性杯子,分年级组研讨这些材料可能引发的各种活动。

在交流中,教师们发现只需要将原材料在玩法上稍加变通,就能让它们在不同的区域中各显神通,例如纸杯,投放在科学区:纸杯电话、溶解试验、沉浮试验……投放在美工区:剪一剪、粘一粘就能变成水壶、纸杯花、民族娃娃、花瓶……投放在建筑区:叠杯乐、垒高、桥墩……,此外,自然角、娃娃家、益智区等区域同样离不开它的身影。只要善于分析所收集材料的特点,发挥奇思妙想,灵活变通,就能发挥材料的最大价值和功能。

二、灵动组合中变通,开发材料更多玩法

教师会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和近期教育内容延伸活动设计并投放区域材料,但是随着幼儿经验的提升,无法满足需要时,教师就要重新设计区域材料进行替换,原来的游戏材料就会被丢弃。如何将这些被“淘汰”的材料进行变通,让它们在区域活动中发挥“余热”,同时又能缓解教师反复制作操作材料的强度呢?经过教研活动的互动交流发现,如果将这些材料进行重新组合,会开发出很多意想不到的新玩法。

比如小班生活区中,准备了乒乓球、玻璃球、用布缝制的汤圆、三角形、方形木质积木,运用勺子将以上这些材料分别舀到牛奶箱制作的小动物的嘴巴中,当幼儿已能熟练掌握后,教师将以上材料装到了动物箱子里封起来,变成了“摸一摸、猜一猜”的游戏,通过触摸来感知材料的软硬、光滑、毛糙、大小等特性,体会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外形特征。对于幼儿来说,虽然在舀的练习中反复操作过这些材料,对材料本身已经没有新鲜感,但是通过组合变换玩法后,仍然兴趣依旧、乐此不疲。

研讨和实践中我们还发现,越是低结构的材料,越容易发生重组,幼儿对材料的兴趣更加浓厚,如数学区排序练习中的小花、小草、小树,“退休后”投放到建筑区,进行“我是小园丁”的区域活动;生活区的花生壳、瓜子壳,科学区的羽毛、树枝、树叶种子等材料也可以摇身一变,在美工区变成装饰材料。材料重组后既引发了更多的玩法,又开拓了幼儿能力的发展,何乐而不为呢?

三、巧妙设计中变通,挖掘材料多方功能

区域的核心目标决定了材料的种类,如数学区的材料以一一对应、排序、数数等数学能力的发展为主的材料,科学区以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如沉浮、摩擦起电等小实验为主,各个区角犹如五大领域,在幼儿能力发展过程中各树一帜,《指南》中明确指出“五大领域相互渗透、交融整合,从不同角度、不同路径共同致力于培养幼儿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如果教师在设计区角材料时过于考虑该区域的单方面价值,那么区域材料不仅单调枯燥,也不符合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规律。教师在设计区角材料时应考虑幼儿的兴趣和发展目标,使该材料不仅蕴含区域的核心目标,同时又具有趣味性、整体性。

如小班数学区“美丽的花朵”游戏中,主要目标是在操作中感知3以内的数物匹配,设计了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花蕊和花瓣,根据花蕊上的点子数量匹配相应数量的花瓣,匹配过程中有对颜色的感知、大小的感知,成功后还可以根据花的大小进行排序,更巧妙的是花瓣和花蕊连接的地方,教师缝制了钮扣和扣眼,幼儿在数学认知的操作中还能扣钮扣,手的精细动作得到了发展,数学区和生活区有效地进行了整合。再如小班的科学区“有趣的声音”游戏中,教师准备了小瓶子、米、黄豆、蚕豆,幼儿将三种材料分类装一装、拧一拧、摇一摇,最后听一听,感知不同材料在瓶子中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科学区的操作中融合了生活区的教育内容。教师的巧妙设计不仅提高了材料的功能性,同时也增强了材料的可操作性和趣味性,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性更强了。

四、调整改良中变通,提高材料使用效益

观察中发现,投放材料的难度不适宜,幼儿对材料的玩法规则不熟悉,材料的特点太过于高结构化等都是影响幼儿探究兴趣的因素。因此,区域材料投放后需要教师对幼儿的活动情况进行观察,发现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分析材料对操作活动产生影响的原因,以便于及时调整改良,从而提高区域材料的使用率,发挥最大效益。

如大班益智游戏“拼图”活动中,由于大班幼儿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所提供的拼图材料块数增多,图案边界不明显,需要仔细观察才能成功操作。刚开始投放材料的时候,幼儿都喜欢来挑战一下,兴趣很高。可一段时间下来,喜欢拼图游戏的孩子越来越少,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在前几次操作过程中将几种不同内容的拼图小块混合到了一起,幼儿无法从一堆材料中准确找到自己的拼图小块,难以体验成功感。发现这一问题后,教师及时和幼儿商量办法,决定在不同类别的拼图小块背后空白处画上“★”“●”等记号,混在一起的小零件能根据标记快速分开,顺利地进行活动,幼儿的参与度再次提高。再如大班美工区剪纸“小人”的操作中,幼儿根据步骤图自主学习,观察中发现能力不同的幼儿对步骤图的理解不同,于是及时添置了已经剪好的“小人”,将抽象的步骤图具体化,帮助幼儿理解折、画、剪的技能。如区域材料在预设玩法的基础上,通过观察了解,及时调整改良材料的玩法,使其支持幼儿的操作活动,从而获得有意义的经验。

皮亚杰说:“儿童的智慧来源于材料。”材料是否能吸引幼儿主动探索,是否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是否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不断挑战着教师的专业水平。需要在设计材料前精心考虑,投放材料后仔细观察,以幼儿实际需要为基础不断调整变通,让材料真正体现《指南》提倡的“能操作、多变化、多功能”。

(江苏省张家港市港口幼儿园)

猜你喜欢

变通玩法区域
透析经典模型 灵活拓展变通
零跑的新玩法
创意玩法
数学变通
TPP的新玩法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英汉翻译中的意象转换与变通
拥抱改变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