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2017-01-07韦海秋刘光明中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6年24期
关键词:武汉市居民社区

□何 梅 石 敏 栗 双 韦海秋 刘光明 郭 磊(中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浅谈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何 梅 石 敏 栗 双 韦海秋 刘光明 郭 磊(中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对武汉市社区体育文化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从不同层面进行了分析,就进一步发挥社区体育文化在城市文明创建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更好促进社区体育文化的进一步建设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和谐社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从我国体育发展事业上看,通过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来亲和人际关系,培养民族精神,实现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无疑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扮演着重要作用,从而对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随着武汉市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就如何充分发挥社会体育为社会服务作用,以及社区体育文化的价值对和谐社会构建的促进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武汉市社区体育文化。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以关键词“社区体育文化”、“社区体育指导员”、“和谐社会”为检索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谷歌学术网等学术性网络媒体上查阅并下载与“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相关文献80多篇,进行仔细阅读、理解与分析,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

走访了解武汉市社区的居民对社区体育文化现状的态度及认识,与居民进行面对面交谈同时发放问卷。

(3)数据统计法。

运用数据统计软件对问卷和文献中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武汉市社区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1)社区内体育场地以及体育设施现状。

武汉市作为湖北省的省会城市,属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之一,据调查发现(表1),有86%社区内拥有健身器材以及一些场地供居民使用,虽有88.6%的居民有锻炼意愿,但利用其进行体育锻炼只占56%,这说明社区的健身器材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实际需求,同时也反映出社区管理者不能对社区体育设施进行优化管理。

表1 社区健身器材及居民使用情况

(2)社区举办体育活动经费来源。

调查发现(见图1),社区举办活动缺乏专项经费支撑。经费来源渠道不多,主要由上级主管政府部门提供,占总量的42.70%,其次是企业赞助,占36.70%,其他部分通过广告赞助及其他渠道,占20.60%。这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社区体育活动经费缺乏,影响活动开展,同时,政府在体育文化建设这一方面,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对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投入比例,反映出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经费来源不具有稳定性,同时也说明活动经费不足也是制约武汉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因素之一。

图1 社区举办体育活动经费来源情况

(3)社区体育指导员配备情况。

社区体育指导员是指在社区从从事技能传授、锻炼指导和组织管理的工作人员。他们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增进公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支重要力量。有的社区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而这仅有的社区体育指导员还是已经退休且热爱体育运动的社区居民。大部分的社区居民希望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由此可见,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缺乏也是制约武汉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发展又一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2.2、武汉市体育制度文化建设状况

体育制度文化外在表现形式包括两部分:体育活动的组织和有关体育的相关政策的宣传活动,他们对社区居民有具有宣传与教育作用。而根据调查,目前武汉市大部分社区的体育组织处于无组织状态,以及社区居民自发组织状态。

(1)社区体育制度执行情况。

社区体育管理机构对社区体育的发展方面具有导向作用,他们通过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完善社区体育制度、推动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等手段来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社区体育管理机构通过严格的执行社区体育制度来发挥他们的效力。由图2知,64.29%的社区居民不清楚社区举办体育活动组织管理执行制度情况,说明社区举办活动的管理制度未深入人心,与体育相关政策的宣传活动还有待加强。23.81%的社区居民认为社区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不大,说明社区管理者负任不清,制度不明,使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以及社区体育的管理的体系不能很好的运转。

(2)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及福利保障情况。

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保障方面,国家建设部在《城市居住规划设计规范》中规定:居民区文体设施为125-245m2/千人的建筑面积,用地面积225-645m2/千人的底面积。限制居民参与体育锻炼因素中,一些居民认为是社区服务体系不完善,尤其是体育场地设施,另外一些居民认为是社区体育福利保障方面相对落后,缺乏人文关怀。人的社会福利的实现是离不开社区的,多元化社会保障体制也离不开社区这个重要载体和支持,社区在实现人文关怀,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方面,有着政府、市场和其他社会组织无法替代的功能。

图2 社区体育活动管理制度情况

2.3、武汉市体育精神文化建设情况

(1)社区居民对体育价值的认识。

体育价值观决定和支配着人们的体育行为趋向和选择。有些居民体育锻炼目的比较明确如强身健体,增加交往层面等。居民通过体育锻炼达到强身健体、塑造完美体型以及健康体魄的效果,是体育文化的魅力所在之处。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基础就在于人的全面发展,社区居民通过参与体育运动,相互认识,在建立一定情感的基础之上相互帮助,培养社区居民互帮互助的意识,逐渐形成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潜移默化中来为社会服务。还有些居民缺乏体育锻炼意识和目的,这就需要社区不断加强宣传和完善活动场所的建设。

(2)社区居民的体育活动意识。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一观念已逐渐深入人心,居民意识到超过30分钟以上的健步走可以锻炼身体多个器官,还促使脑部释放一种叫做内啡肽的物质,使人心情放松保持愉悦,从而对健康产生促进作用,从而使人们在体育锻炼中得到健康的益处,体育活动意识在进一步增强。

(3)社区体育文化活动举办情况。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见表2),39.71%的社区1-2个月举行一次体育活动,说明社区领导对社区体育活动足够重视;社区体育工作者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有多渠道的资金支持;社区居民健康意识进一步增强,参与体育活动热情高涨。而35.29%的社区半年以上才举办一次体育活动,主要是社区没有足够的经费来支持举办社区体育活动,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表2 社区体育文化活动举办情况

(4)社区举办体育活动的满意度。

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见图3),2.63%的居民对社区举办体育活动非常满意,是社区管理者与社区居民在社区体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因为共同的价值观是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成败的关键。21.05%持满意态度,原因在于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热情高涨;社区体育队伍建设较完善,具有良好的全民建身氛围。60.53%的居民认为一般,是因为社区举办的体育活动缺乏大众性,居民参与度不高。还有15.79%居民对社区举办的体育活动不满意,由于社区领导对社区举办的体育活动重视度不高,不能够满足社区居民对体育文化的需求。

图3 居民对社区举办体育文化活动的满意度

2.4、社区体育公共体育文化现状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指既关注人类,又关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携手,生物与非生物共进,时间与空间协调,实现与未来的对话,过去与现在统一。体育如同人类活动一样,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社区体育活动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也离不开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二者必须相统一,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武汉市社区公共体育文化不够完善。

3、结论

(1)社区健身器材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实际需求;社区管理者不能对社区体育设施进行优化管理;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对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投入比例,经费来源不具稳定性。社区需要专业性的社区体育管理人才,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社区的需要;

(2)社区相关领导对有关体育知识以及体育信息宣传力度不大,缺乏有关体育健身知识讲座;武汉市社区体育组织多数处于无组织状态和锻炼者自发形成状态;

(3)社区举办体育赛事少之甚少,但是,从居民对健康人士角度分析,人们对体育健康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体育活动意识在不断增强;

(4)截止到目前,武汉市社区体育活动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然而,社区体育活动环境比较差,出现乱、脏、不安全状况,社区体育活动场地共享率比较低,房产商追求利益最大化,回避小区体育设施建设。

4、建议

(1)由政府牵头,以居委会为依托,培养已有的社区体育活动团体,加强骨干队伍建设,壮大组织力量,在此基础上,开发社区已有的体育资源,健全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规章制度,让社区体育文化走上规范化轨道;政府要加大在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方面经费的投入,积极动员赞助,建立多层次的资金筹措机制;

(2)社区管理者与社区居民在社区体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是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办好一批社会效益显著的社区体育文化品牌活动,把丰富多彩的社区体育文化理念融入到社区发展上来,配备社区体育指导员,引导社区居民和社区体育管理者积极投身于社区体育文化建设;

(3)建立社会化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服务体系。增加社区内部居民与社区内个单位组织之间的联合,拓宽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渠道。要努力构建体育文化精品工程,形成社区传统体育项目,促进传统体育项目“走出去”;

(4)全民健身被列为2016年“七大任务”之首,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为法律保障,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提升全民健身现代治理能力,为全面建成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5)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来营造良好体育锻炼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宗有智.对我国社区体育指导员培养途径的思考[G].中国成人教育,2005,10.

[2]张明星.济南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3,05.

[3]周晨虹等.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政府管理模式及其转型[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006(1).

[4]吴亦明.社区保障与社会福利机制的再选择[J].泰山学院学报,2003,25(2).

[5]徐娇,于可红.基于促进社区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模型构建[J].浙江体育科学,2009,31(4).

[6]徐丽娟.体育对构建和谐社会作用的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2).

[7]韩俊伟.太原市万柏林区体育开展现状调查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05.

[8]冉明.上海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及保障机制探析[J].山东体育科技,2011,08.

G812

1006-8902-(2016)-11-HX

中南民族大学大学生创新2014-2015年度立项课题,课题名称: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编号:GCX15040)。

猜你喜欢

武汉市居民社区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武汉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成功举办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高台居民
社区统战与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