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众筹教研:教师学习共同体背景下的新型教研模式

2017-01-04周兆金林伟扬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

周兆金+林伟扬

【摘 要】众筹本是一种商业融资方式,把这种方式运用到教研中来,是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的一种新方式。众筹教研的最大特点是项目驱动和智慧共享。根据众筹的流程,由众筹发起人提出教研主题,通过主题发布确定教研组,搭建众筹教研平台,再让所有参与者类读教材,并通过课前集智确定教研方案,然后通过课堂实践进行方案验证,最后进行课后集智,使每位教师得到理论提升,并在此基础上寻找新切入口,开始新的研究。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 新型模式 众筹教研

一、什么是众筹

众筹,翻译自国外crowdfunding一词,即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香港译作“群众集资”,台湾译作“群众募资”。由发起人、跟投人、平台构成,是一种向群众募资,以支持发起的个人或组织的行为。具有低门槛、多样性、依靠大众力量、注重创意的特征。

网络上有一个很形象的故事能够说明什么是众筹。天冷了,有个人想吃火锅,又懒得出去,咋办呢?首先邀请5个人。给第1个人打电话:“顺路买点菜来,就差蔬菜了。”接着给第2个人打电话:“顺路买点羊肉,就差肉了。” 然后给第3个人打电话:“顺路买点冻豆腐各种丸子啥的,就差这个了。”之后给第4个人打电话:“就差酒了。”最后给第5个人打电话:“火锅底料不够了,带点来。”然后,挂电话烧锅水坐等……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众筹带有以下几个特征。

1.有主题任务。在这个故事中,大家的任务是一起吃个饭,作为主持人,他的目标就是以最少的投入完成一次火锅盛宴。

2.资源共享。每个人所购买的东西只是一小部分,但大家都享受了一顿丰盛的火锅。

3.成本分摊,门槛低。同众筹建房、众筹投资一样,由于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一项艰巨的任务可以分解成许多“子任务”,分摊了成本,使有些看似很难完成的任务变得比较简单。

二、众筹教研的概念及意义

众筹,顾名思义,众,指众人、校内外教师、同行、专家等;筹,筹划,谋略。众筹教研指利用众人的力量,集中大家的智慧、能力和渠道,通过教材精析、理论学习、实践验证、反思碰撞、再次检验等一系列反思性活动,从而有效地改进、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的价值。相对传统的教研活动,众筹教研更为开放、自主,人人参与反思、展示、内化吸收,积极性高,研讨扎实深入,参与者的合作能力、自我发展意识、课改理论和教学实践等专业素养均得以积淀与提升。

与常规教研不同,众筹教研的流程是根据众筹的流程设计的。众筹的流程分为四个步骤,一是寻找项目,组建团队;二是规划众筹方案;三是项目实施;四是完成众筹,寻找新项目。根据这一流程,众筹教研的流程如下。

第一步提出主题,确定教研组,即教研项目的负责人发布教研主题,根据主题招募有相同研究方向的教师成立教研组;第二步类读教材,课前集智,即教研组成员阅读与主题相关的文献资料,集智探讨教研的内容、方法措施等;第三步课堂验证,关注两端,即通过课堂教学来验证前期预设是否正确;第四步课后集智,理论提升,即在课后进行反思讨论,从而提升每一位组员的理论水平,完成本次众筹教研,并进入下一轮众筹教研的主题研讨。

众筹教研的参与者和常规教研的组成人员是一样的,包括主持人、执教者和听课教师,但众筹教研中这三类人所扮演的角色和常规教研是有区别的。(见下图)

众筹教研的主持人是项目的主持人,他是教研主题的开发者,虽然类似于教研组长的角色,但他更多的是起着导演的作用,他要为整个教研提供研究主题和研究方向,还要组织和策划整个教研项目的开展。众筹教研的执教者,相当于电影里的演员,他要把教研组的集体智慧拿到课堂里去印证。众筹教研的听课者区别于常规教研中的“观众”,他必须是剧组的成员,是要参与到演出中来的。众筹教研和常规教研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常规教研的组成人员是以教研组为单位,以年级或学科为单位划分的,而众筹教研的人员是以项目为单位组建的,是以教研主题为核心组织起来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他们要靠共同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向来维系。

众筹教研最大的特点是项目驱动和智慧共享。众筹教研侧重于问题的解决,问题即课题,也就是教研活动的主题。从教研的指向性即教研的目的上看,常规教研指向人,即目的是培养教师。当然,所有教研最终的目的都有培养教师这一层,但常规教研这个目的更明显,因为学校组织这类教研活动就是要检验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以及研究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效地促进该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众筹教研目的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教师是以研究者的身份来参与的,目的和任务都很明确,而且所有参与者都必须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研究。这样的话,众筹教研的组织形式就与常规教研有着明显的区别,众筹教研一般不是上一节课就能完成的,而是要上一组课,或者一类课,像“整组教学”和“分体裁教学”等。即使是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也要通过不同的教师来执教,完成对假设的印证,类似“同课异构”和“同课同构”的形式。

三、众筹教研的具体操作

(一) 提出主题,确定教研组

1.提出主题。突破以往教师在教研前没有任何的准备,以致课后研讨观点凌乱或无言以对的情况,强调在教研活动前,项目的发起人要确定一个教师共同关注的、比较具体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对于研讨主题,我们有以下几点思考:①问题的设计要与教学实践直接联系,是讨论教师最棘手的教学问题,是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②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典型性,设计的是共性问题。③问题的设计还要有解决的可能性,难易程度适中。

2.确定教研组,搭建众筹平台。根据众筹的特点,众筹教研组确定分为“主题筛选—主题发布—吸引参与者”三步。学校要给教师搭建众筹的平台,制定完善的教研组成立机制。对于项目发起人上报的每一个教研主题,学校要经过严格筛选,对于那些典型的、真实的、有研究价值的、可操作的研究主题,通过特定的平台予以发布,按要求吸引有相同研究方向的教师参与,组成该主题的教研组。为便于新成立的教研组开展研究,学校要提供固定的场所,配备一些必要的设备供他们使用。教研组自身也可以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QQ、微信、博客等资源,建立开放、交互、动态的教研平台,拓展教师合作的空间与时间,实现教研资源的共享。

(二)类读教材,课前集智

这是在开展教研实践活动前的一项理论性的研讨活动,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由项目主持人阐述本次教研主题。这一步与前面的主题发布内容相似,在组内重新阐述,要求更具体,除了讲明主题内容,还要为组员的理论学习——类读教材划定相应的范围。

第二步,组内教师类读教材。所谓类读教材,就是从某一点生发开去,或在本课中,或在其他课文以及文献资料中找到与教研主题相同相近的内容并将它们组合起来,从而铺展出一个又一个知识的板块。换言之,类读就是集“散”材料为“类”材料的阅读,操作技巧是将散读所得的“原始”材料根据一定的标准加以分类。类读也可以是单刀直入地由某个角度直接切入教材或相关资料的寻读活动,这时的操作技巧是由某一个“点”出发,对同类进行粘连。运用这种阅读方法能够从教材中获得无数的“组合”与“板块”,从而大大提高教师理解教材的水平。类读,要求一个“联”字,一个“牵”字,它解决的是教师对教学体系的掌握和对教学材料的积累问题。

第三步,众筹集智,交流讨论。这是一次课前集智,集智内容主要包括对项目进行论证,进一步深化主题,再是初步确定教研方案,确定教研内容、执教教师、上课时间、上课地点,以及对教材内容开展相关的研讨。教研方案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作适当的调整和补充。在研讨教材时,可以是针对下阶段要执教的具体课例谈教学设计、提疑难问题等,也可以分析、解读所执教的这节课在12册教材(英语、科学为8册)中的分布情况、前后知识的联系等,对某一知识所在的领域进行整体精细析读,挖掘知识内涵。然后组内各教师对执教教师的发言进行讨论、交流,众筹集智,解决执教教师提出的疑难问题等。

第四步,组员选定研讨小问题。集智形成共识后,项目主持人提出相关的多个研讨小问题,这些小问题可以在日常教学现象中发现,也就是我们教育教学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些小而棘手的问题,不解决就会影响教学效果,可以把这些小问题作为探讨的内容。它们也可以是关于教学的反思,就是通过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反思,筛选、查找问题,聚焦一点,确定其为研讨的小问题。当教研组长提出多个小问题后,组织大家进行相关理论学习,以提高大家对这些小问题的深度理解。最后各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拟定探究小问题,自主选择适合本小组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小问题或大家感兴趣的小问题作为本次研讨的主线。

第五步,相关理论再学习。组内教师根据选择的小问题,以及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开展相关理论的再学习。可以上网查阅相关材料,为下次的观课议课作好充分的准备,以利于在听评课时发挥主动性。

(三)课堂验证,关注两端

课堂教学是对教研主题前期预设的印证,是实施众筹教研的有效反馈。教研不单单是上课,但上课却实实在在是教研的重要一环。前期众筹平台中的主题策划、教材的类读、问题的分析都只有转化成课堂教学实践,众筹才会实现它的价值。

课堂验证这一环节的落实要关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课堂为中心,关注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听课教师的课堂观察。以课堂为中心,就是要求所有组员明白,不管主题有无创意,有无深度,课前集智做得怎么样,都必须在课堂中进行检验。凡是在课堂中得不到落实的理论和预设都是假理论、假预设,项目主持人和执教者应该实事求是地对待课堂验证。落实两个基本点,首先要关注执教教师。执教教师在课堂中所要体现的,是大家课前集智的思想,所以,在课堂流程、问题设计、师生互动、生成处理等方面都要尽可能地围绕教学主题展开,而不能像平时一样率性而为。其次要关注听课的教师,要关注他们在听课过程中的课堂反应,为课后集智做好准备。

(四)课后集智,理论提升

课后集智分为五个环节进行操作:(1)实践反思。执教教师进行课后反思,反思众筹预案的可行性,对其中达成目标的环节和教学行为进行思考:是否已经事先预设,是否还有更好的设计和教学操作。对没有达成目标的环节和教学行为进行认真分析:是个人备课时的疏忽,还是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不够,还是因为个人教学知识和能力储备不足导致。对课堂中生成的内容进行总结:生成的内容中合理的部分是什么,不合理的是什么,今后在课堂中是否会有类似的生成,如何把握等等。(2)组内独思。当执教教师反思后,听评课教师带着拟定的小问题,结合前期收集的资料和课堂实践中的验证,进行10分钟的独立反思,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通过学习比较,发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教学思想,找出理念上的差距、实践方法上的差异,整合自己的教学思想,从而提升自己,同时形成自己的反思文字并做好相关的记录。(3)组内小展。在教师独立反思的基础上,进行组内展示。为提高集智的参与度和有效度,展示时间一般为30到40分钟。展示内容包括“课堂观察分析”“教研主题的落实情况”“基于自己小问题的研究”等。讨论交流中记录员采用PPT形式进行记录,这样的记录形式便于发言人展示,同时也能使听者听得更清晰。(4)组际大展。如果教研组组成人员比较多的话,小组展示后还要组织各小组在大组里继续展示。小组发言人代表本组观点作出解释,其他组则参与建议、提问等互动交流,在交流和碰撞中相互启迪。条件允许的话,还可邀请学科名师介入。整个展示过程用录像等方式进行记录,以便研讨后各组共同观看交流,提高众筹实效。(5)再次实践。在组际交流中利用集体智慧激活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智慧,使集体培训与个人成长有效整合,形成自己对课堂实践独特的思考。为推进教师进一步参与研讨的自主性和反思的有效性,还可以确定其中一位教师再次进行课堂实践,检验教研主题的价值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众筹研讨过程中,不同专业发展水平的教师经历了“具体经验→学习互动→观察分析→智慧碰撞→自我提升→积极验证”六个过程,最终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身,包括自己的思想、行为,也包括自己的信念、价值观、目的、态度和情感。以众筹研讨时的小问题为自己反思性文章的观点,以众筹研讨时同伴间进行的纵向深入、横向展开的研讨观点修正自己的不足,再加入研讨前期大量的理论搜集和课堂验证中的实际操作的案例展示,整合成较为完整的文章,积淀经验,提升理论水平。

当再次课堂实践后,通过课后集智,继续发现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问题,找到继续改进的新切入口,提出新问题。这些新产生的问题经过筛选,即可定为下一次教研的主题。在这样螺旋上升的研讨过程中,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使不同专业发展水平的教师得到不同的发展,让人人成为研究者,形成个性的自我。

参考文献:

[1]张继源.关于众筹模式及其效率和问题[J].东岳论丛,2015(03).

[2]刘俊海.赢在课堂[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

(浙江省天台县始丰街道中心小学 317200)

猜你喜欢

学习共同体
简论中学体育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构建中学生物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策略研究
如何运用“学习共同体”提高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学习共同体视域下高中生物课堂的“问题教学”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翻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