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文化遗产 奠基艺术底蕴

2017-01-04吴晓华姚爱东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6年12期
关键词:皮影戏课程开发

吴晓华+姚爱东

【摘 要】校本课程是一门以学校为基地,立足于地方性、特色化资源而开发的课程。斜桥小学以省级“皮影戏”传承教学基地为载体,通过课程开发、社校联动、师资培养、课堂实践等形式,让师生在各种与“皮影戏”有关的学习活动中参与、体验、感悟,学会欣赏、了解传统的民间皮影艺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

【关键词】皮影戏 课程开发 继承创新

国务院批准公布的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18项,这当中浙江省有38项,海宁皮影戏和硖石灯彩是其中两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皮影戏一共有13个,而海宁皮影戏是唯一被列为重点抢救的传统民间艺术项目。

海宁皮影戏以斜桥镇的“郎家班”而走红江南大地。从2003年开始,斜桥小学抓住这一丰厚的地方资源正式开设了皮影校本课程,让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皮影的道具制作和表演,先后有请4名皮影教师执教,并聘请国家级传承人担任顾问,定期来校传授技艺和指导教学。学校现有皮影制作、表演室1个,皮影舞台2个,皮影道具和各类皮影戏演出用的现代化教学设备20多套,初步形成了皮影戏制作、表演、教学、剧本编创为一体的民间艺术传承教学基地。学校先后被评为“浙江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等。

为了真正实现“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一手”,学校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提高、完善,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动作”,把学校的皮影戏课程作为精品工程进行打磨,逐渐走上了一条比较成熟的为学生人生发展打下艺术基础的教育新路。

一、课程开发,构建皮影校本课程

学校充分挖掘斜桥镇丰富多彩的乡土艺术资源,以皮影戏为载体,构建乡土艺术课程体系。从理念确立→目标定位→内容设置→评价保障四个方面着力,形成一个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体系。

1.课程理念:学校开设“皮影戏”课,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习传统的皮影剧本表演,而是以“皮影戏”为载体,让学生在各种与“皮影戏”有关的学习活动中参与、体验、感悟,让学生了解并学会欣赏传统的民间皮影艺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人格和意志,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在丰富多彩的乡土艺术学习活动中得到提升。

2.目标定位:学校因地制宜,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征,按照了解、模仿、实践、创造的基本顺序,形成了一个较为科学、完整的课程结构。

低中段(1~3年级)——感知、体验

中高段(4~6年级)——实践、创新

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见表1)。

根据各个年级段的目标,又分别制定了各课程详细、具体的年级学期目标,使目标更加细化,便于教师的把握应用,提高教育实施效果。

3.内容设置:“皮影戏”在表演上集唱、敲、弹、演等多种形式,而它在制作上又集设计、绘色、剪刻等工艺,是一门具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民间传统艺术。在内容的选定安排上, 1~3年级学生主要进行欣赏体验——“走近皮影”;4~6年级学生主要进行表演体验——“我能行”。

课时分配以“欣赏、实践、创新”三大板块为主题,共75课时,一年级开始开设,每学期共16课时左右,每星期1课时(见表2)。

4.评价机制:以评价为保障,制定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落实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促进乡土民间艺术在校园中的良性发展(见表3)。

二、校本研修,提升教师艺术素养

为了让皮影戏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学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建立了一支具有较高艺术素质的皮影戏专、兼职教师队伍。同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研修,努力提高教师校本课程的实施能力。

(一)多渠道开展教师培训

拜师学艺——拜民间艺人为师。学校聘请皮影戏老艺人来校担任艺术教育辅导员。先后邀请海宁皮影戏国家级传承人沈圣标、王钱松、徐二男、张坤荣等来校向教师传授技艺,提高教师的皮影戏表演能力和教学水平。

参观取经——培训观摩学习。学校克服资金短缺的困难,多次组织部分教师到盐官风情街取经学艺。同时,积极组织选派教师参加各类艺术教育的进修培训,先后到山东、杭州、宁波、桐乡乌镇等地参加各类研讨活动或培训,拓宽视野,更新教师的非遗传承教学观念。

同伴互助——艺术沙龙研究。通过学术沙龙、校本研讨课、艺术教育交流会、现场点评会等形式,让学校教师积极参与皮影艺术教育研究实践活动,提升教师的实践研究能力。

(二)开展课题专项研讨

学校以省重点研究课题“小学乡土艺术教育研究”为着力点,让学校乡土艺术活动和课题研究紧密结合。学校定期邀请教育研究专家来校作专题指导,开展“课题论证会”“科研培训”“案例讲座”“科研一对一”等活动,拓宽教师的视野。同时,有针对性地展开校本课程的研修工作,深化学校的乡土艺术活动氛围。教导处、教科室密切配合,整合学校的各种研究活动,不断提高活动效率。

三、课堂实践,探索教育活动模式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学校的皮影戏艺术活动,从2003年起,学校开设了以“皮影戏”为主题的每周1课时的乡土艺术校本课程,让学生系统地学习皮影戏道具制作和表演。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艺术教育的活动模式,整合相关的学科教学,不断完善“皮影戏”艺术课程体系。

(一)完善多元化的活动模式

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和生理特点,构建“欣赏(感知)—实践(体验)—拓展(创新)”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活动模式。学校制定了《“皮影戏”乡土艺术课程实施纲要》,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内容设置、实施原则、评价建议等方面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使皮影戏校本课程更系统、完善。

(二)建设整合性的学科教学体系

学校将皮影戏结合到各学科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乡土艺术学科及其他学科教学中,更好地了解,更好地体验,更好地发展皮影戏。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开展“我爱乡土艺术”“我的皮影故事”等实践活动。美术课中进行皮影人物的制作学习和其他皮影道具的简单制作教学。音乐课中把传统“皮影戏”引进课堂教学, 1~3年级学生主要进行欣赏,目的是为了让小学生较早地了解、感知皮影,4~6年级学生主要进行表演训练,包括敲、打、唱、说、演等,并大胆采用学生喜爱的乐于接受的流行歌曲进行配音。在语文教学中尝试改编课文中的童话、寓言等,进行皮影剧本的编写。电脑课中渗透皮影的设计。通过学科整合、渗透,努力提高全体师生对“皮影戏”校本课程的了解、认识以及勇于探索、实践的积极性,初步构建皮影戏的多学科教学体系。

四、社校联动,营造浓郁教育氛围

学校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和培育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资源。几年来,学校指导学生自主建立起学校、年级、个体三级学生社团组织,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家庭,走进社会,通过显性、隐性的渗透,培养学生的本土情怀,加深对家乡艺术的热爱之情,达到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的目的。

(一)辐射的基地——学校社团群

学校根据“皮影戏”教育的发展需要和可能,成立校级社团“江南皮影小剧团”,并制定了社团管理制度,招聘竞选社长,学校委派指导教师开展活动。小剧团通过采访调查,了解民间艺术的历史渊源。以“皮影戏专场演出”“校园文化进社区”和“广场文艺晚会”等活动形式,把“皮影戏”乡土艺术辐射到学校周边村落,丰富农村百姓的业余生活。

(二)信心的摇篮——年级俱乐部

学校在3~6年级中组建“小艺人”乡土艺术俱乐部,吸收对皮影戏有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学生参加。各年级根据自身特点成立若干个俱乐部,如光影社(皮影戏表演)、丫丫皮影组(皮影戏制作)、“星海拾贝”(皮影戏故事创编)等。这些俱乐部每年参加学校举行的“青春五月——校园艺术节”“金秋十月——艺术之星评选”,同时开展“课本剧表演”“学生特长展示会”“老少同演——非遗乡愁皮影表演”等艺术活动,并在活动中对表现突出的同学按特长分类评选出“校园之星”,在学校的艺术长廊中进行宣传,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发展的动力。

(三)兴趣的温床——个人组合吧

除了由学校、年级组织的社团和俱乐部以外,在各个班级中还有很多学生自由组合的兴趣小组,这些由志趣相同者自愿组建的一个个学习团队,在“灵活”上做文章,在“多彩”上下功夫,如皮影小沙龙、皮影小姐妹、非遗之花等。每逢周末或假期,这些个人组合吧自发到老艺人那里学习技艺,相互鼓励、鞭策、监督,形成了良好的自主探讨艺术的氛围。同时,学校的皮影室向这部分学生常年开放,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五、继承创新,助推非遗文化传承

近年来,学校一直把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宁皮影戏”作为办学特色和亮点,精心打造,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拓展,让古老的民间艺术薪火相传。

(一)与时俱进,积极创编皮影剧本

在继承传统民间艺术的特点、风格、样式的基础上,学校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想象力,开展创编皮影剧本的活动,为古老的民间艺术增添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内容。在创编剧目时,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和课本内容,对皮影戏进行改革创新,尽量与当代的文化元素、城市建设和核心素养相结合,使皮影戏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为 “三市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服务,使传统与现代时尚相并举,让“古戏”焕发新活力。

(二)资源延伸,拓宽非遗传承广度

近些年来,学界把目光转移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研究上,希望借助教育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笔者所在学校作为浙江省唯一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传承基地”,近几年把优秀的传统的地方乡土艺术引入学校、引入课堂,由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一个社区投入乡土艺术文化保护与沿承中,拓展了学校艺术教育途径,营造了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开放立体式的艺术教育氛围,走出了一条“走进学校,踏进家庭,服务社会”的非遗保护之路。

学生在丰富的非遗传承活动中激活了心灵,为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展打上了底色。乡土艺术是传承社会进步与文明的一种形式,历经千百年的风风雨雨,许多宝贵的民间艺术正面临着失传的境地,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有责任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任,让古老的乡土艺术与现代社会生活更好地结合,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杜卫,周跃良编.小学乡土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2]王淼.风生水起: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动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3]周和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与探索[J].求是杂志,2010(4).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http:/ / www.gov.cn/zwgk/2005-08/15/content21681.htm.

(浙江省海宁市斜桥镇中心小学 314400)

猜你喜欢

皮影戏课程开发
有趣的皮影戏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皮影戏
有趣的皮影戏
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美国女孩安妮:中国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英语课程开发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星球大战”皮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