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时代广播评论发展问题研究

2017-01-03万敏

新闻前哨 2016年12期
关键词:融媒体广播

万敏

[摘要]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新闻评论的内容和体裁突破了传统媒介载体的限制,从要素到风格也有很大变化。网络评论、微博微信言论、手机话语等新媒体评论给传统的新闻评论提出了挑战。传统广播媒体在和新媒体拼速度的时候往往处于下风。融媒体时代,多数媒体都在“抢第一落点”时,广播评论节目到底需不需要抢“第一时间”?

传统的评论形式又如何能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呢?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之声的《万有引力》就诞生于这样的时代。本文将以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之声的《万有引力》栏目为例对这两个问题做探讨。

[关键词]融媒体 广播 评论 第一时间

在媒介竞争的时代,新闻已经基本没有独家的,而评论成为各媒体的一面标志性旗帜。尤其是那些犀利而富有个性化的民生新闻评论,老百姓最爱听。《万有引力》就是这样一档新锐新闻评论节目。每期节目15分钟,包括4-5个选题,每个选题都是一个单独的新闻评论。这档节目上线就引爆了湖北之声的收听率,现在已经4年多了,一直保持省内同时段收听率第一的位置。

一、话题选择的个性和导向:公共话题如何凸显个性

保持舆论活力的最佳办法,就是鼓励媒体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这并不是要解决什么问题,而是能够让受众在拿出办法之前,通过思想上的沟通在某种程度上达成共识。《万有引力》的选题标准:前瞻性和高关注度的结合:

首先,我们的话题肯定是热点的公共话题。它正在发生、刚刚结束或者即将发生,有代表性、对公众有影响力。

其次,富有争议性、可讨论性。话题能够引发社会强烈的共鸣,启发人们去思考,并有兴趣参与讨论的欲望。已经有定论的话题,即使关注度再高,也许我们也不会选择;有讨论的空间、几方观点可能会发生激烈的碰撞的话题,即使还不够热,我们也可能会选择。现在经常出现的状况是,在当天我们在联系评论员采访的时候,某一个话题并没有那么高的关注度。等到第二天播出时,网上便已经铺天盖地到处都是了——这也是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之一。当然,要做到有前瞻性,还是要靠对话题本身的深入认识和对事态发展方向的准确判断。

二、传播路径快慢有别

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在网络消息传播速度的带动下,网络评论也跟着加快了速度。隔天甚至当天发生的新闻事件,评论就能立现网络。在这样一种时态下,广播新闻评论要怎么做?是一味地跟风求快,还是快慢有别?我们的选择是后者。

1.快:快速反应。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梅尔文·门彻的“新闻是易碎品”的说法广为人知。传统的新闻频率在信息爆炸、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显然已经失去了报道信息的“第一时间”,但是,能快速地抓住“第二落点”甚至“第三落点”,在纷繁的信息中梳理出主线和次线,帮用户提炼出观点。特别是主流新闻媒体如果能在第一时间把握舆论的方向,引导舆论的走向,更有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2016年4月11号,武汉市洪山区的一些知名小学最近开起了“连锁店”:和平小学、青锋小学分别更名为广埠屯小学和平分校、广埠屯实验小学,正式加入广埠屯小学“名校集团”。洪山区教育局介绍,让优质中小学开“连锁”,组成名校集团,是今年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治理薄弱学校的又一种新模式。那么名校接连开“连锁”,是否真的符合教育教学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连线了湖北之声评论员、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做出第一时间的评论。

2.慢:细致甄别。

网络时代,有图也未必有真相,面对纷繁芜杂的网络信息,公共媒体更应该多一些小心和谨慎。因此,“第一时间”到底是不是评论的“必需品”值得探讨。在“快”和“慢”之间,必须要把握分寸。把控热门话题时,我们必须细致的甄别它的真伪、完整性、可持续性等等。《万有引力》日常节目中的两个例子:

“外国小伙北京街头扶起大妈反遭讹”——微博上一条新闻大热,说一老外骑着摩托车路过一大妈,结果被大妈死死抱住,说要陪钱。从事情本身来说,无非就是一场简单的刮蹭,节目对于这一类型的新闻已经做过几次了。所以从选题角度来说,我们一开始便将此题排除在外。可是到了下午,事故现场视频和监控视频曝光,显示确实是老外骑着摩托冲到了大妈的身上并撞倒了她。从这件事可以总结的几点是:第一,“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报道权”。其次,外国小伙扶中国大妈被讹急哭,这样标签式的标题很能吸引激动的网友。但是作为主流媒体,我们有责任将真相告诉受众,将立场在受众面前摆明,而不是为了收听率、点击率去做标题党。

说一个反例:2015年9月22号那期节目中,我们做了一个有关上海游客持入美十年有效签证在洛杉矶机场被拒绝入境的新闻。当时新闻刚出来报道的原因是这位游客7月份在欧洲旅游时留下了“不文明”的污点,因此被拒绝入境遣返回国。我们在第一时间连线评论员对此做了评论,并对“动真格”的“黑名单”制度点赞。谁知新闻在第二天出现反转,说该游客根本就没有去过欧洲,此次被拒绝是因为美国海关怀疑她有移民倾向。媒体为了“求快”争相跟进,追求“评论第一落点”。《万有引力》开办3年以来,第一次遭遇如此尴尬。

反思此类事件,仅指责围观者显然有失公允,在事态不断发展蔓延的过程中,媒介的作用难辞其咎。

3.严:认真把控。

前文提到,梅尔文·门彻的“新闻是易碎品”确实广为人知,它强调了时效性,“快”的重要性。但人们很容易忽略这句话的后半句——“但要把它当成艺术品去雕琢”。主流媒体如何在竞争中抢占潮头、把握话语权、引领舆论导向?目前,大多数媒体都把竞争手段和立足点落在各种创新和求快上。但创新探索若以牺牲细节强化提升为代价,逐渐弱化了对细节的较真与坚守,进而产生均衡失当,则这种创新求快恐怕也会得不偿失,传播效能必将大打折扣。此所谓“因文害义”,难求“信”达。凡是讲求一个“度”,过于追求新闻的时效性与眼球效应,势必会模糊新闻本身的概念,当粗枝大叶的残次品在现实面前跌得粉碎,媒体的价值与操守也难免碎了一地。把新闻“当成艺术品去雕琢”,最大限度地规避“易碎”的新闻,首先就需要少一分“独家”的冲动,多一些责任的担当,这不仅是自媒体的行为准则,也是公共媒体的职业底线。

因此,在选题过程中要把握好“快”于“慢”的度,我们在确定新闻话题的过程中必须做到“严”,即要认真的把控和甄别每一条新闻,不放过一条有价值的真实的新闻,也不能错评任何一条虚假新闻,从而导致建立在虚假新闻基础上的评论变成真正的“易碎品”和“笑话”。必要的时候,我们宁可牺牲“快”,也要求“严”。在融媒体时代,我们对于新闻评论话题的选择,遵循的原则是:在事实不清或者还在不断进展之中的情况下,“宁停三分、不抢一秒”。“严”字当头,做有建设性的新锐评论。

三、表达方式形式多样

1.评论员评论。

评论员访谈是评论节目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它的优点在于权威、专业性强。观点交锋让不同观点正面碰撞,突出思辨气质,增加“声趣”,使得广播评论节目可听性增加。主持人在节目中就一个话题,对话一位甚至多位领域精英,和他们的交锋中产生精彩的观点,这是整组节目中分量最重的一部分。其表现可以通过主播与评论员之间的对话交流,辩证推进主题深入;也可以是主播串联两位评论员对立观点,正反态度形成交锋。2016年2月26日《扬州司机为救早产孕妇酒驾被罚引争议》是多方观点交锋的典型,评论员张彬首先表达“救人为重,可以理解”的态度,由主播串联,引出下一位评论员刘雪松“执法必严,需要惩戒”的反对观点,再次采访张彬,表达一轮交锋后的新观点“违法必究,社会需求也需要被考虑”这样一来一往,在听觉上形成交锋,观点上形成碰撞,探讨由表及里,逐层深入话题讨论。

2.主播观点。

“主播观点”是一段1分半左右的文字评论,相当于整组节目的“头条”。头条的分量无须赘述,语言精炼、犀利、杜绝书面语、站在受众的角度看问题,提出略高于受众水平的建议。大胆地运用网络用语、时下流行用语,努力做到“说人话”“讲大家听得懂的道理”。当然,一切“个性化”的前提是导向正确、提有建设性的观点。

比如,2016年4月25号《万有引力》的主播观点关注的是手机漫游费迟迟难以取消的事。以下节选一段评论:“专家分析称,取消手机漫游费已经没有技术门槛,主要阻力来自电信运营商地方分公司的管理问题;那么这个诞生于2G时代的“化石般的漫游费”究竟是利是弊?结论应该是毫无争议的。运营商一旦沉寂在往日的制度与政策中“装聋作哑”,你就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是的,他们在假寐,这样的政策能够存在于今,其潜台词就是“好想看到你们看不惯又干不掉我们的样子”。信息时代,技术手段革新对他们来说应该是So easy,可态度的转变却是要经过“漫长”的时间,在用户不间断的呼声和更高层的态度下才有可能“犹抱琵琶半遮面”悻悻而出。”

3.观点微评。

“观点微评”也是以主播为主的评论,只不过更短、更精炼,有时候它是有趣的小话题,有时候是个性的展示、有时候是犀利的批评等。利用不同的声音元素去表现一个新闻事件,再让主播简短阐述观点。比如:21号,杭州一路口上,交通协警礼为奇发现路面变形裂开,立即上报并提醒过往人车。当他拦下一辆黑色车时,车主质问“我违规了吗?”话音刚落,协警身后塌陷出近20平米的大坑。所幸处理及时,无人和车掉落其中。初步判断地陷是因为一根废弃的雨水管泄漏,雨水掏空了下方的淤泥,导致柏油路面失去支撑之后发生了沉陷。

观点微评:一般情况下,被交警拦下的司机会感到很郁闷。这次这位车主却在被拦下的几秒钟后对协警连声感谢。这件事儿在协警看来就是一项日常的工作,可对这位车主来说,可以说是躲过了人生一大劫难。在为协警敏锐的观察力和果断的处置点赞的同时,也要质问一下市政管理。地下管网是城市的良心。现在的高科技能否看清城市地下的状况,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安全隐患?人眼的功力终归是有限的,每个城市的管理者都该重视起来。

4.网友观点。

除了专业的评论员智库,节目的粉丝也是节目创办的源头活水。《万有引力》的QQ群、微信公众号和网络电台的粉丝都是节目强大的民间智库。他们每天清晨5点多伴随着节目的首播,就开始在各种圈子里发言、讨论热点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提供他们关心的选题,为节目编办人员提供了大量的反馈信息和大众观点。节目中的“互动话题”单元就是为他们设置的。和他们的互动,不仅能体现节目同时收纳大家观点和草根观点的特质,也有效地增加了受众的粘度。

5.媒体观点。

“一个好汉三个帮”。《万有引力》不是孤军奋战。节目组每天也会学习大量其他媒体所做的精彩评论,学习并借鉴其精华呈现在自己的节目当中。这样做的好处是:跳出自己的惯性思维,把“好”的东西汇集起来,和受众分享,借力起航。

四、融媒体时代的传播+互动的多渠道

广播的传播渠道以前只有“收音机”这么一个载体。后来发展到PC端的网络收听,再后来,移动客户端的发展让网络收听变得更加轻而易举。《万有引力》诞生在移动客户端迅猛发展的年代,诞生地又是传统的广播媒体,这就意味着该节目从一开始就必须兼顾传统和现代的双重特质。

1.微信公众号二次传播。

《万有引力》同名微信公众号开通半年,在没有任何线下宣传活动的情况下粉丝已经突破8000。分布在除了西藏之外的全国其他的30个省市自治区,海外关注者占6%。单条内容阅读量平均981,单条内容转发收藏次数平均310。有些热门推送的阅读和转发量5分钟内突破一千,最终的阅读量达七千多次。对于一个专注做新闻评论的公众号而言,推广也许比服务性和娱乐性的号要难很多,但是社区粘性会更强。粉丝在节目直播时和播前播后都可以在社区中与编办人员互动,分享观点、提出意见和建议。

2.QQ号互动交流。

传统的网络互动方式在《万有引力》和受众互动的方式中仍然占有很大比重。我们每天的互动话题都会发到自己的群里,群友自由发表观点,编办人员和他们及时互动,相比其他的网络互动方式而言,这里更加直接和方便。节目中呈现的草根观点、网友观点大多来自于此。

3.阿基米德FM等手机APP的新拓展。

传统广播的线性传播有“稍瞬即逝”的弱点。新媒体技术让这一弱点得以消除,同时拓宽了互动渠道。《万有引力》通过微信和网络电台的再次传播,更是一次发掘用户资源、将传统媒体品牌优势向新媒体领域延伸拓展的优质平台。手机APP的最大好处是,互动的方式更加灵活、互动性更强。粉丝可以随时随地互相交流,也可与节目组成员聊天、增进感情。这类互动方式是粘性最大的,也更能体现受众对节目的专注度。《万有引力》在阿基米德FM和喜马拉雅FM上都有自己的社区。

广播新闻评论在融媒体时代的创新之路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应用程度不断的刷新。我们唯有张开双臂迎接新技术,应用好新技术,才能让它生机勃勃。

(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之声)

猜你喜欢

融媒体广播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内容增值策略分析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浅谈广播五要、五不要
网上广播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最早的无线电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