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希望理论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的应用研究

2017-01-03刘雪英何凤英农彩云杨霄晗陆莉莉

护士进修杂志 2016年2期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量表康复

刘雪英 何凤英 农彩云 杨霄晗 陆莉莉

(广西崇左市复退军人医院护理部,广西 南宁 530219)

希望理论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的应用研究

刘雪英 何凤英 农彩云 杨霄晗 陆莉莉

(广西崇左市复退军人医院护理部,广西 南宁 530219)

目的 探讨希望理论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护理中的应用。 方法 将100例康复期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按入院单双号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按常规抗精神病治疗和护理干预,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以希望理论为指导,进行个性化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结束时及干预结束后1个月、3个月、半年的希望水平、社会支持、生活应对能力及生活质量等变化。 结果 干预结束时及干预后1个月、3个月半年,干预组的QOL-100量表、PSSS量表、简易应对量表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半年,干预组患者希望量表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 希望理论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护理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希望水平,改善患者的应对态度,优化患者与他人的社会关系,改善生活质量,利于疾病的康复。

精神分裂症; 康复期; 希望理论; 护理

希望被认为是一种内在的力量,是人们生活的力量源泉,在个体遭遇失败或不幸时,可起到缓冲压力、激发斗志、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以及促进心身调节修复的作用。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临床上较为多见的精神疾病,临床表现为知觉、思维、情感、行为异常,精神活动与客观环境不协调,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由于疾病迁延不愈,多半的患者结局为精神衰退或精神残疾[1]。目前,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的治疗主要依赖于抗精神异常药物。药物虽然可以很好地控制患者的病情,但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不甚理想,而且治疗花费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方面。鉴此,笔者采用希望理论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2月-2015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康复期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标准[2]。按照入院单双号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干预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32.6±10.9)岁;病程(9.9±7.2)年;受教育年限(7.2±3.5)年;已婚30例,未婚13例,离异6例;干部3例,工人30例,农民17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33.8±11.0)岁;病程(9.7±7.3)年;受教育年限(7.0±3.3)年;已婚29例,未婚14例,离异7例;干部3例,工人33例,农民14例。纳入标准:(1)小学以上文化程度,有一定阅读理解能力。(2)年龄16~52岁。(3)能够配合医护人员工作,无明显思维逻辑障碍。(4)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总分<30分。排除标准:(1)伴有脑器质性病变者。(2)合并严重躯体器质性病变者。(3)人格障碍或酒精药物依赖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职业、文化程度、受教育年限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例

P>0.05

1.2 方法

1.2.1 指导老师选取标准 本研究选取主管护师各2名,均取得职业资格的护士,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从事临床精神科护理工作10年以上,具有丰富的精神科专业知识。

1.2.2 干预方法

1.2.2.1 对照组 按照精神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并进行健康教育,历时8周。

1.2.2.2 干预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希望理论培训,干预时间为8周。具体方法如下:运用Herth量表评估患者希望水平,向患者讲解希望理论的具体内容、希望在疾病治疗中的价值和意义,希望对健康的影响。根据患者的希望水平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具体步骤:(1)第1周,建立团队意识。以6~8位患者为一组建立一个团队,研究人员逐一对6~8位患者进行评定工具评定,指导者对入组参加者讲解建立团队的目的,明确各阶段的目标。让患者获得相关信息,包括患者的病情、治疗、康复训练及该病目前治疗进行情况,营造一种被关怀和支持的友好气氛。(2)第2~3周,探索希望。指导老师全面掌握患者的自身想法和生活状态,了解当前希望水平。让参加者在关怀、爱护、支持下宣泄自己的焦虑、抑郁、恐惧、疑问等情绪7 min,相互倾诉个人对精神分裂症的认识,鼓励患者相互交流和沟通,相互学习、鼓励。与患者共同讨论希望与沮丧对康复的影响,找出希望的影响因素,引导患者明确希望对健康的价值,使患者树立坚定信念,并寻找积极生存的动力和目的,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对未来有切实可行的期待目标。要求参加者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对整个希望过程的认识,在以后的生活中坚持该活动,并相互交流。(3)第4~5周,建立支持系统,构建精神支柱。指导老师邀请患者家属和朋友共同参与活动,通过与他们交流,明确他们对精神病患者对建立希望的影响,指导老师对入组患者及家属讲解有关精神分裂症的健康知识,传授应对策略与技能,调动一切可能的群体支持力量协调患者与支持系统间的关系,帮助建立共同防治精神病同盟。第5周,引导患者通过交流、讨论等方式学会如何处理个人与家庭及社会的关系,让患者认识到生活的意义,分享生活中的点滴乐趣,让生活充满希望。(4)第6~7周,树立希望。帮助患者提高应对疾病的能力,应对疾病及压力的能力是影响希望的内在因素。教会患者如何应对不良情绪,学会自我放松、分散注意力,参加各种积极向上的活动,如绘画、书法、做手工、唱歌等以减轻内心压力,提高抗压能力和缓冲能力,促进自我身心调节修复,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才能对未来充满希望。(5)第8周,思考与评价。为最后一个阶段,指导老师要对患者做出效果评价,并鼓励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进一步扩大交往团体,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1.2.3 调查工具

1.2.3.1 Herth希望水平量表(Herth Hope Index)[3]共计12个条目,条目1、2、6、11测量对现实和未来的积极态度(T);条目4、7、10、12测量采取积极的行动(P);条目3、5、8、9测量与他人保持密切关系3个方面。评分12~48分,其中,12~23者为低水平,24~35者为中等水平,36~48者为高水平。分数越高说明希望水平越高。

1.2.3.2 生活质量测试量表(WHOQOL)[4]量表覆盖了生存质量有关的6个领域和24个方面以及1个评价健康状况和生存质量的评分每个方面有4个条目,共计100个问题。各个领域和方面的得分均为正向得分,得分越高,生存质量越好。

1.2.3.3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5]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组成,包括20个条目,积极应对评分较高时,心理问题和症状分低;而消极应对评分较高时,心理问题或症状分也高。应对方式评分与心理健康水平显著相关。

1.2.3.4 社会支持量表(PSSS)[5]包含12个自评项目,分1~7级,分别测定个体感受到源自家庭、朋友、他人等社会支持源的支持程度,总分反应个体领悟到的社会支持程度。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应对方式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的评分基本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56,t=1.479,P>0.05);干预结束后,两组患者的各项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34,t=2.048,P<0.01);干预结束时、干预结束后1个月、3个月、半年,两组患者的各项评分有不同幅度的变动,而6个月时干预组的积极应对评分仍然显著高于对照组(t=3.934,P<0.01),消极应对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4.876,P<0.01)。见表2。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希望水平的变化 见表3。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社会支持量表比较 见表4。

2.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见表5。

3 讨论

希望是人类特定的心理现象,是个体生活的潜在力量,当遭遇逆境、不幸时,内心的希望能够激发人的斗志,战胜自我,促进心理与现实之间达到一种特殊的平衡,以缓冲当前遇到的压力。希望理论主要从对患者进行目标、路径信念和意愿信念三个角度出发。由于精神病患者常常受疾病的影响,错失学习生活技能、社会交往能力等,而这些能力的丧失又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因此,护理工作应当从本质上解决问题,重点关注患者缺失的部分,以此作为基础,切实计划未来的目标。并通过路径信念从根本上改变患者的认知,协调患者与家庭、社会之间的特殊关系,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健康生活的信心,促进社会功能的恢复。本资料显示:采用希望理论对患者进行干预后,其希望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不仅表现在患者的生活态度、与人交流等方面与国内报道一致[7]。更重要的是,患者能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应激事件,不单纯表现为情绪激动、抑郁、狂躁、焦虑等,充分增强慢性精神病患者的自我价值感。需要注意的是,在干预结束时、干预后1个月、3个月,干预组患者的希望水平并没有显著上升,基本略高于对照组。而干预后半年,干预组患者的希望水平才有了显著性的提高。这说明希望水平的建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种心理现象形成需要建立在将以往不良认知去除、改变原有消极生活态度及获取周围人支持等多个方面,整个完整的希望水平提高会滞后于应对量表、生活质量量表等的变化。

精神病发作后,患者会出现言语、行为异常,引发周围人群的异样态度,即使恢复正常后,仍然可能遭受别人的回避、排斥[8]。这会使得患者内心自卑苦闷,常常孤立自己。对于患者来说,家庭、朋友的支持、同情、理解是情绪转变的关键,这也是精神病药物治疗无法解决的问题[9]。而良好的日常活动,是精神病患者行使社会功能的有效保障[10]。希望理论护理过程中,我们会引导患者化被动自卑的生活态度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充分发掘患者自身潜质,不断突破内心障碍,改善自身内心支持系统,更有自信地面对生活。本资料中,干预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有了显著性进步,这就表明:希望理论应用到护理工作中,能够缓解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有效唤醒患者的内在感知,建立起积极乐观向上的认知体系,提高身心健康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康复期的患者回归家庭与社会后,与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对于其生活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11],而个人对事件的应对态度是获得家庭支持与否的关键所在。希望理论实施过程中,我们会给予患者的家人和亲友一定的生活技能指导,并不断引导患者以积极的态度应对事件,帮助患者顺利回归社会。本研究中,干预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初期的积极应对、消极应对评分,与国内常模基本相当,且显著优于对照组各维度评分。干预结束时及结束后1个月、3个月、半年,两组患者的积极应对评分逐渐增高,而消极应对评分逐渐降低,至干预后半年,干预组的积极应对评分仍然显著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希望理论支持下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患者改变个人的生活态度,不断以积极的态度应对问题,有利于其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和关心,更好地融入社会。

[1] 张春杰,冯冬雪.精神分裂症患者25例心理护理干预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20):61-63.

[2] 范肖冬,汪向东.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17.

[3] Herth K.Abbreviated instrument to measure hope:d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1992,17(10):1251-1259.

[4] 郝无涛,方积乾.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介绍使用说明[J].现代康复,2000,4(8):1127-1145.

[5]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9-115,127-131.

[6] 刘桂苓,王文霞,马霞,等.希望理论在精神分裂患者临床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2):214-216.

[7] 陈国芳.人性化护理管理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分析[J].现代妇女,2012(2):223-224.

[8] Barneveld PS,de Sonneville L,van Rijn s,et al.Impaired response inhibition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 marker of vulnerability to schizophrenia spectrum disorders[J].Int Neurpsychol Soc,2013,21(2):1-10.

[9] 田恬,周玉来,严凤,等.精神分裂症患者缓解期社会支持状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6):824-825.

[10] 李萍.家庭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0(4):143.

[11] 陆雪山,潘贵春,朱永梅.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4):662-663.

The applied study of hope theory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schizophrenia during rehabilitation period

Liu Xueying, He Fengying, Long Caiyu, Yang Xiao Han, Lu Lili

(NursingDepartmentofChongzuoCityVeteransHospital,Nanning,Guangxi530219)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of the hope theory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schizophrenia during rehabilitation period. Methods 100 patients with chronic schizophrenia during rehabilitation perio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50 cases each.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antipsychotic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Patients in intervention group was based o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the hope theory as the instruction. The levels of hope, social support and life quality was measured and compared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Results Before intervention, Herth scale of QOL-100 scale, PSSS scale and CSQ of the two groups showed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0.05); after 1 month to 6 months, the QOL-100 scale ,PSSS scale and CSQ table scores of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half a year , the Herth scale scores of intervention group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1). Conclusion Hope theory is applied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psychiatric during rehabilitation nursing period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level of hope, improve the attitude , and optimize the soc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atients and other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conducive to disease rehabilitation.

Schizophrenia; Rehabilitation period; Hope theory; Nursing

广西崇左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自筹经费课题(编号:崇科攻14060201)

刘雪英(1967-),女,广西扶绥,本科,副主任护师,护理部副主任,从事临床护理及管理工作

R473.74,R749.3

A

10.16821/j.cnki.hsjx.2016.02.005

2015-11-09)

猜你喜欢

精神分裂症量表康复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五行音乐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作用的对照研究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