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观视角下海绵城市的规划途径
——以爱劳渠流域景观规划为例

2016-12-28马南董湘潭市规划建筑设计院湖南湘潭411100

低碳世界 2016年24期
关键词:雨洪滨水水系

马南董(湘潭市规划建筑设计院,湖南湘潭411100)

景观视角下海绵城市的规划途径
——以爱劳渠流域景观规划为例

马南董(湘潭市规划建筑设计院,湖南湘潭411100)

本文从海绵城市与景观的关系出发,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上系统地阐述了景观视角下海绵城市的规划路径,并以湘潭市爱劳渠流域景观规划为例,直面爱劳渠流域的水环境问题,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相对应的规划策略,以期进一步促进雨洪管理在景观规划中推广与运用,从而推动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

海绵城市;雨洪管理;景观规划

1 引言

近年来,旱涝灾害频繁,饮用水匮乏、地下水位降低以及河流污染等水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城市的发展。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党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对城市雨洪的综合利用高度重视,于2013年12月召开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会议要求“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并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随之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逐步展开。

何谓“海绵城市”,通俗地讲海绵城市就是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1]。

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表明,海绵城市的实质就是构建一种低影响的雨水系统,它是应对城市水涝、径流污染、地下水下降、生态恶化等突出雨洪问题的一种有效理念和方法。海绵城市与城市中的绿地、开敞空间密不可分,相当一部分雨水设施,如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生态沟等都成为了绿地景观中的新要素。与此同时,随着生态、低碳、节能减排等理念的不断深入,将雨水管理与景观规划有机融合将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发展趋势。

2 海绵城市的内核:GSI

首先必须明确的一个基本原则,海绵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城市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承载,这也是国际上取得的共识和宝贵经验。

一个完整的海绵城市绿色雨水基础设施需要在三个角度上来建立,即宏观尺度上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reen Stormwater Infrastructure,GSI)总体规划,中观尺度的GSI控制性规划,微观尺度上GSI的景观设计,这三个尺度上的GSI的规划设计与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景观设计相对应,并分别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依据,统筹协调政府部门各职能部门,在规划设计编制过程中落实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构建。

2.1 宏观——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总体规划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总体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专项规划,包含两部分内容: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城市水系景观规划,通过研究城市水系统,绿地系统、游憩系统的关系,构建区域GSI,形成以绿地+水系为骨架的网络格局,实现城市雨水系统的生态健康与安全。具体要点有:

(1)系统梳理,划定城市生态敏感区,建构水敏性城市安全格局;

2.2 中观——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控制性规划

(2)保持城市水系结构、绿地结构的完整性,优化城市河湖水系与滨水景观布局;

(3)针对建成区、待建区、非建区,提出城市雨洪管理策略。

2.3 微观——景观规划设计及措施

对应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规划,主要内容分两种情况:

(1)在总体GSI的基础上对GSI的分布作进一步的安排,包括明确GSI的具体位置、控制范围、各个GSI局部的主要功能、可干预的程度及方式、实施导则。

(2)对总体GSI的构成元素,如某滨水绿地、居住小区,根据其总体功能和结构要求进行控制性规划,划定绿线和蓝线,提出各地块的单位面积控制容积、下沉式绿地率及其下沉深度、透水铺装率、绿色屋顶率等控制指标,纳入地块规划设计要点,作为土地开发建设的规划设计条件。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园林景观景观的LID (Low Imact Development)设计,将雨水资源的利用与景观相结合,通过设计建设滞流塘、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修复水生态环境等低影响开发措施,增强城市排水系统,让GSI的各种功能和生态服务惠及海绵城市建设。

3 海绵城市的景观实践——爱劳渠

3.1 项目概况

湘潭市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长株潭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爱劳渠长约4.3km,,位于岳塘区湘江江湾半岛处,是湘潭市重要的城市生态控制区。爱劳渠在历年的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由始建初期一条灌溉、排涝的主渠道变成了一道城市污水渠。

3.2 现存问题和规划理念

爱劳渠现存的问题包括:内涝、城市片区整体生态安全、雨污、渠道自然功能的丧失、渠道水文化记忆的丧失、滨水与市民生活的逐渐疏远、沿渠两侧建设用地对渠道的侵占、沿渠土地利用性质和格局的综合效益低。针对以上八大问题,我们从城市片区的总体规划和渠道景观设计两个层面出发,围绕水做文章,提出如下规划理念:

(1)水系应与城市发展产生良性互动,引导城市发展,奠定城市格局;

(2)利用湿地、下凹式绿地促进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

(3)城市水系不只是防洪排涝,还应满足居民的休闲游憩需求,成为城市生活的正立面;

(4)打造滨水生活服务区、为城市注入活力,主导和凝聚城市生活重心。

3.3 规划策略

规划从爱劳渠地区面对的八大问题出发,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相对应的规划策略,以此解答爱劳渠在未来发展上的疑问。

3.3.1 宏观层面——基于GSI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

(1)构建生态基础设施,完善区域绿地系统

通过对区域的地形地质、河道水系、灌溉系统、土地覆盖、高压走廊等综合分析,构建城市水系统、绿地系统网络格局,通过城市公园、河流以及湿地构成的城市生态廊道,将菊花塘公园、岳塘公园、体育公园、滨江风光带以及爱劳渠进行连接,并将城市划分为几个明晰的建设组团,强化了城市的整体生态格局,并将爱劳渠两岸很好的构筑在一个稳定的城市生态基底上(图1)。

图1 城市生态本底

(2)提出雨洪管理策略,构建自然雨水收集系统

将整个城市分成建成区、待建区、非建区,提出雨洪管理策略:①建成区,利用生态措施,收集雨水,建设雨水蓄集储存装置,结合绿地恢复小型滞水湿地,尽量恢复被填渠道,促进雨水的下渗和储存;②待建区,保护控制现有湿地水系,利用建设过程适当恢复原有湿地;非建区,严格控制保护现有湿地水系。

3.3.2 中观层面——生态廊道控制性规划

(1)控制景观风貌,划定绿线蓝线

在GSI的基础上划定爱劳渠片区的绿线和蓝线,控制原则包括:绿线控制范围根据控制线实施;蓝线不突破绿线范围,宽度符合控制导则要求,具体形态根据设计要求调整;蓝线形态以自然曲线为宜,要求避让现状植被,宜避让重要建筑。控制内容包括:范围控制——廊道总宽,水系宽度,非机动车宽,步行道宽;水位控制包括河底高程,最高水位,最低水位;驳岸类型突出生态柔性驳岸,减少硬质驳岸;控制建设区域建设量包括控制绿地率,容积率,透水铺装率,绿色屋顶率,竖向、建筑退让红线。

(2)优化用地模式,提升土地价值

根据生态基础设施优先布局、衔接上位规划、土地价值最大化的原则,结合湘潭的城市功能需求与爱劳渠的空间资源特征,以及项目所在区域为湘潭的公共客厅、宜居地区的发展定位,提出爱劳渠两岸地区由体育运动、生态居住、商业与商贸服务、教育科研、休闲娱乐五个平台构建的功能体系与功能策划。每个功能地区是具有明显功能导向以及相对独立的城市功能组团,它将成为爱劳渠两岸地区功能、风貌、空间建设基本的控制单元。

3.3.3 微观层面——基于雨洪管理的景观设计

在进行水量平衡分析的基础上,以百亩湖公园为核心,以自然净化、生态修复、截污截流、循环利用为关键技术,以水质保障与生态景观、雨污水资源化、防洪调蓄等相结合为目的进行综合设计,保持整个系统的协调和可持续性(图2)。

图2 水质水量保障方案

(1)爱劳渠的水质面临着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生活垃圾、农业废水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爱劳渠进行截污、清淤,使得爱劳渠由此摆脱长期困扰的水体污染问题。结合湘江补水以及换水,利用生态堰调蓄雨水等措施,并在城市内部结合渠道,构建两个具备生态水体过滤功能的湿地生态公园,让部分污水通过湿地生态公园逐级过滤自我净化。

(2)采用生态石笼驳岸,不仅科学地解决了淤泥土质筑渠堆坡的工程难题、稳固了水土、实现了快速实施建设的目标,这些生态石笼还演绎出水系驳岸有机、律动、简洁却不僵硬刻板的景观形式。

(3)采用“生态草沟”“雨水公园”代替雨水管道系统,枯时存蓄雨水,涝时缓冲雨洪;回渗的地面径流经草沟的过滤,汇入人工河道水系,创造了场地自身良好的水系循环系统,实现了人工水系零维护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图3)。

图3 雨水公园

(4)合理设计竖向,降低了各类绿地标高,使其低于或部分低于周边硬质地面标高[2]。

(5)构建滨水慢行游憩廊道,在爱劳渠沿岸,形成一个完整的滨水意向,沿水系建立滨水自行车廊道,串联周边的公园及城市绿地,构筑而成的滨水慢行系统,为人们带来不同的滨水体验。

4 结语

如同城市开发的可持续性依赖于具有前瞻性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道路系统、给排水系统等)及其所提供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服务一样,城市和社会的可持续性依赖于前瞻性的生态基础设施及其所提供的生态服务[3]。面对日益严峻、复杂的城市雨洪问题挑战,绿色雨洪基础设施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如何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必然有助于解决城市的内涝、水资源短缺问题,促进水的良性、健康循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1]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2014,10.

[2]车 伍,赵 杨,李俊奇.城市消极空间的生态化景观改造——雨洪控制利用.景观设计学,2012,4.

[3]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反规划”途径.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TU992

A

2095-2066(2016)24-0182-03

2016-7-29

马南董(1984-),男,工程师,本科,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作。

猜你喜欢

雨洪滨水水系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基于集对分析的德州市雨洪资源潜力研究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环水系旅游方案打造探析——以临沂市开发区水系为例
水系魔法之止水术
低影响开发中植物应用研究
海绵城市概念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探究——以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为例
基于生态恢复性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探析
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分析
浅谈滨水线性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