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课应注意把握好的几点认识

2016-12-22黄承佳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6年23期

黄承佳

摘 要 文章指出对说课活动的认识应从活动特性、活动形式、活动内涵、活动效能四方面把握好要点。在对四个方面的要点展开论述的同时,指出对说课活动认识的误区、缺陷、不足等存在问题,为对说课认识不足的新教师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 说课特性 说课形式 说课内涵 说课效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3-0116-03

说课自1987年在我国教育界兴起以来,以其鲜明的特色得到推广,逐步形成普及趋势,成为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教研活动。各级各类学校和地方教育部门开展和举行各种层次的说课活动和说课比赛,以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随着对说课的不断探究和实践的进程,业界对说课的认识也不断趋于完善,但对于一些教研经验尚欠不足,特别是对说课关注不够的新教师来说,对说课的认识存有疑误,以至影响其对说课的准备和在实际说课的过程中对角色、心态的把握。从活动特性、活动形式、活动内涵、活动效能上把握好对说课的认识,将有利于提高说课的质量。

一、活动特性——说课是一种什么活动?

对说课的活动特性的认识,可以从名称和类别两个要点把握。

1. 从名称含义上看,就是“说”和“课”。“说” 指的是介绍与解析或展示与论证,“课”是指课时计划或课堂教学设计,所以说课的含义就是介绍并解析课时计划或展示并论证课堂教学设计。因此,站在说课者的角度看,如果课时计划的确精彩,就应“说”出它的特色之处;如果课堂教学设计确实合理,就应“说”出它的理性思辩。这样,既要介绍整个计划又要有适当的解析,才能让听说课者立即领悟到精彩特色;既要展示整个设计又要给出一定的论证,才能使听说课者认同信服。对“课”的介绍展示与解析论证构成了说课活动的质的特性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应该是相互呼应和相互融合的。

2. 从专业类别上看,说课是一种教学研究活动,而不是教学活动。它是介绍及解析一个课时计划或展示及论证一个教学设计,而不是执行计划或实施设计。若注意到教研活动的目的,容易看出,说课是一种审定教学准备的教学研究活动。

对活动特性的认识容易出现的误区是,活动特质的失衡——介绍展示与解析论证不对称,体现为“两个偏向”。

偏向介绍展示。只介绍计划没有解析或解析不够透彻,达不到突显特色精彩的目的;只展示设计,没有论证或论证不充分,难以赢得认同信服。

偏向解析论证。反过来,不介绍计划,不展示设计就失去了解析和论证的对象。实际上,即使介绍了计划但介绍主线不够清楚,即使展示了设计但展示的整体不够完整,都还是难以让听说课者品出解析的味,接受论证的理的。

说课既不是单纯地介绍一个课时计划,展示一个课堂教学设计;也不是脱离具体的课时计划、教学设计而笼统地宣讲教学理论。换句话说,两者都不是说课。将试教式的课堂教学的微缩表演等同于说课更是一种误解。

说课的活动特性是说课活动的核心理念。

二、活动形式——说课是怎样组织的?

对说课的活动形式的认识,可以从何时进行、哪些人参与、如何操作三个要点把握。

1. 从时段地位上看,说课是教学活动的准备工作进入到最后阶段的教研活动。活动的时段地位处于备课的末端、上课的前端之间的界点——审定教学准备。此时,对于说课者来说,教学的准备工作已经全部完成,不但要求说课者依据理论对课时计划有一个明确构思;而且要求说课者做出详尽的课时计划,完成所有的课堂教学设计;甚至要求准备好教学用具,进行最后的解析论证,一旦通过审定便可立即实施执行。

2.从参与人员上看,说课活动的参与者都是教学研究人员(狭义的或广义的),没有学生或模拟学生。参与人员由两类角色构成:说课者和听说课者。

说课者在活动中处于“主角”地位,自主地推进说课的过程,引领听说课者进入自己的“介绍及解析、展示及论证”的思维模式,其角色目标是争取认同,通过计划或设计的审定。说课者面对的都是教研人员,不是模拟学生。

听说课者在活动中是鉴审的“主体”,观察析辩说课者的“介绍及解析、展示及论证”的整体过程,其角色任务是鉴别计划的优劣,审查设计是否合理可行。

说课者虽然是“被审”,但进程中自主操控,不应受到干扰。听说课者虽然是“主审”,但进程中只是观察与思考,不应干扰说课者。

3. 从操作规则上看,说课活动的进程,特定地要求说课者熔介绍课时计划及解析于一炉,一气呵成地完成课堂教学设计的展示及论证。

因此,说课也可以认为是集体备课的一种特殊形式。说课者是中心发言人,而 “集体”由说课者和听说课者组成,所谓“特殊”是指应具备上述三个要点。当然,这个“集体”并不局限于同进度、同年级、同科目的教师;而最重要的是,说课者的“中心发言”得既有“课”又有“说”。

对活动形式的认识容易出现的误区是,活动形式的变异——演变为其它形式的集体备课,主要体现为“两错位、一违规”。

时段地位错位。没有准确把握好“备课的末端、上课的前端之间的界点——审定教学准备”的时段地位特征,演变为其它时段的集体备课。

角色心态错位。说课者没有准确把握好“争取认同,通过审定”的角色目标;听说课者没有准确把握好“鉴别优劣,审查可行性”的角色任务。

进程形式违规。说课者没有依照进程的特定要求,介绍课时计划与解析不是“熔于一炉”,而是分层组合。

现象一:“集体讨论”现象。说课者不是熔介绍课时计划及解析于一炉,一气呵成地完成说课,中间发生“讨论”现象——听说课者打断说课插话发表见解或说课者在说课进程中主动征求意见。

第一,时段地位错位。“讨论”不是审定,课时计划或教学设计还在研讨中。交换意见应在说课结束后进行。

第二,角色心态错位。“插话发表见解”—— 听说课者偏离角色任务,“征求意见”——说课者偏离角色目标。

现象二:先试教表演后小结。这是进程形式违规。

现象三:先上课后评价。这是时段地位错位。

简言之,现象一、二、三都不是说课。

说课的活动形式是说课活动的组织形态。

三、活动内涵——说课是怎样展开的?

对说课的活动内涵的认识,可以从说课的内容、用具、程序三个要点把握。

1. 从突显特性上看,说课的内容应由两大信息集——课时计划包与理论分析包融合而成。

课时计划包是“介绍或展示”的对象,包含教学内容及对象,教学目标及其重、难点,教学环节等项内容。显然,教学环节是主体内容,“介绍”应主线清晰,“展示”应全程完整。教学环节可以细化为教学过程(进程)组织形式、教学信息呈现方式(多媒体展示、板书等)、课堂内外训练等细项。

对课时计划的“介绍或展示”容易出现的缺陷是,主体残缺和目标笼统。

主体残缺突出表现为两种现象:①过程不完整,说课者在实际说课时为时间限制所迫,省、缺了部分教学环节,这是时间分配没有掌握好;②环节与目标不匹配,一些目标项没有实现环节,这是设计不周全。

目标笼统的主要表现是,搬套教学大纲的字眼,没有针对具体内容给出细化的、可操作的、宜检验的目标。

理论分析包是“解析或论证”的思辨,包含教材简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学法指导,教学理论依据等项内容。

对于教材简析的基础认识是,由于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所以教材简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依据之一。进行“教材简析”是为解析“教学设计”服务的。

进行教材简析的操作要点是,①教材简析一般包括“外部联系”和“内部结构”两个方面;②“外部联系”应指出本课内容在某个知识或技能系统、系列、单元中所处的地位,解析本课内容在这种链状或块状体系中的作用;③“内部结构”需要指出本课内容的组成、展开的线索和层次,解析其系统性的特点;④注意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将对教学设计有更实际的依据意义。

教材简析中通常出现的缺陷是,缺少上述操作要点的③和④,或较弱。

对“教学方法与手段,学法指导,教学理论依据”等项的基本认识是,“教学方法与手段,学法指导”是具体教学设计的理念;“教学理论依据”是整个教学计划构思方向的理论基础,即要回答将课设计成什么类型,为什么设计成这种类型。解说时,“教学理论依据”一般独立成项,“教学方法与手段,学法指导”可以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叙述,点到即止,但若比较突出则应专项论述。通常的不足是,“介绍或展示”与“解析或论证”分离较强,融合较弱。

2. 从角色目标上看,说课者是要通过“介绍或展示”与“解析或论证”的融合论述,争取听说课者对课时计划或课堂教学设计的认同,从而通过审定。为取得较好的目标效果,说课者在用具准备上应兼顾“两个大类”——“教具”和“说具”。

“教具”是指实际执教的用具。如前所述,说课时,要求说课者已全部完成教学的准备工作,包括教学用具。所以,在说课中应结合教学过程尽量展示所用到的教学用具(如模型、图片、课件等)并自然地透露其使用的意图,以增强作为“主审”的听说课者对“课时计划”这个“硬件”和“解析论证”这个“软件”的感受。

“说具”是指,在实际执教中并不用到,只为加强“争取认同”效果而专门为说课准备的用具。最基本的“说具”是说课稿,现在大多数说课者都会依据说课稿制作说课课件。

实际上,说课并非单凭口说,还得动手操作。通过操作“教具”和“说具”既展示了说课者的教学基本功也体现出说课者的教研技能,这本身就有“争取认同”的效果。

在用具使用上应注意避免的弱点是,“两个大类”的交替操作不够协调。

3. 从遵守规则上看,说课者必须融合课时计划的介绍及解析,连贯地、一体化地完成课堂教学设计的展示及论证。

结合前述的说课内容项,说课过程一般可按以下程序进行:①课题(教学内容及对象),②教材简析,③教学目的,④重点、难点,⑤教学过程,⑥板书设计(或课件显示),⑦课内外训练,⑧学法指导,⑨教法与教学手段,⑩教学理论依据。其中⑥、⑦、⑧、⑨项的部分内容可以渗透在⑤中体现,但特色精彩之处应独项专论,以不损“课”架硬度又有足够“说”味为宜。

在说课的进程中,说课者应精神集中、情绪饱满,充分展现品质修养和教风形象,以语言的精当流畅、操作的合理熟练、形态的端正自然感染听说课者。切忌过于放松,出现语言、操作、形态的欠妥举止。

说课者要取得较好的说课效果,就要充分展现活动特性、摆正活动角色心态、依规完成活动操作。

说课的活动内涵是说课活动的操作细节。

四、活动效能——说课有什么作用?

对说课的活动效能的认识,可以从直接作用和延展作用两个方面得到体现。

1. 说课活动的直接受益者,是参与活动的全体教研人员。

说课者一方面通过参与活动,锻炼了进行介绍与解析、展示与论证的公共基本素质;另一方面在“说”的准备和“说”的进行中,内化了业务修养和业务技能,教学、教研的专业基本素质得到提高;同时,即将实施的教学计划经过演练、验证也将使实际执教更加游刃有余。

听说课者在听“说”的过程中,由观摩、鉴赏、审视,丰富和充实了自己,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交流、学习机缘。

2. 说课活动的最终受益者,是实际执教的对象——学生。经过锤炼的教师和教学计划奠定了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的基础。

说课的活动效能体现了说课活动的意义。

说课对教学计划具有“把关”作用,可以认为是说课活动的“狭义”意义;而说课对教学研究的引领性和示范性,应当是更广泛、更深远的本质意义——或可称为“广义”意义。利用说课对重点课时进行“把关”是有效的、必要的、值得的;而着眼于发挥引领性和示范性的说课活动,对提高教师队伍业务素质有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狭义”意义与“广义”意义相得益彰的结合,无疑将收获“双丰收”的效应。

参考文献:

[1]靖树超. 说课的基本原则和要求[J]. 教育教学论坛,2014,(09):148-149.

[2]罗晓杰. 说课及其策略[J]. 教育科学研究,2005,(02):40-43.

[3]鲁献蓉.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说课[J]. 课程.教材.教法,2003,(07):25-30.

(责任编辑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