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诚”的视阈下看二程哲学的人文关怀

2016-12-22熊晓兰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6年23期
关键词:化育程颢二程

熊晓兰

摘 要 “诚”是几千年以来中华民族认可、推崇的传统美德。程颢和程颐“天人一理”理论的核心理念就是“诚”。“诚”是天理道德的根本,是人伦道德的核心,是立身处世的方法。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诚信道德的缺失,致使社会越来越缺乏温情,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淡漠,道德诚信的回归的呼声越发受到重视。此刻,我们去审视二程“诚”的哲学思想,具有深远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 诚 天人一理 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3-0008-02

二程的“诚”思想直接导源于《中庸》。孔子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即诚信是圣人所追求的最高的道德境界。子思曰:“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能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的“诚”是人和自然共同追求的本质属性。作为宋明理学家的主要莫基人程颢和程颐,以《中庸》的“诚”为基石,提出“天人一理”理论,充实了“诚”的深刻内涵。

一、诚:“二程”哲学思想的基石

1.“诚”是天理道德的根本

程颢曾说:“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一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程颐又说:“无妄者至诚也,至诚者天之道也。天之化育万物,生生不穷,各正性命,乃无妄也”。“无妄者,理之正也,诚者无妄之谓”。“诚者,理之实然,致一而不可易也。天道无勉无思,然其中其得,自然而已。圣人诚一于天,天即圣人,圣人即天。由仁义行,何思勉之有?故从容中道而不迫。诚之者,以人求天者也,思诚而复之,故明有未穷,十善必择,诚有未至,所执必固。”诚者,实有是理也,“何为诚,何为道乎?”“自性言之为诚,自理言之为道,其实一也。”意指“诚”是“无妄”、是“理”、是“天道”。“诚者”是以人求“天道”,以人穷天理者。二程就以“诚”为媒介把“天”与“人”合一,将儒教伦理存在论上升到了哲学的最高范畴。

程颢曾指出:“道之浩浩,何处下手?惟立诚才有可居之处,有可居之处则可以修业也。”程颐的学生曾经问他“如何是格物?”他说:“格,至也,言穷至物理也。”又问“如何可以格物?”他说:“但立诚意去格物,其迟速却在人明暗也。明者格物速,暗者格物迟。”“诚”怎么能决定格物穷理呢?程颐说:“不诚无物,诚者物之终始,犹俗说彻头彻尾。不诚,更有甚物也。”“诚有形,诚后便有物。”“诚则形,诚后便有物。如立则见其参于前,在舆则见其倚于衡,如有所立卓尔,皆若有物,方见。其无形,是见何物也?形则一著,又一著见也,一著则明,是又光辉之时也。明则动,诚能动人也。”意在强调“诚”的价值,是天理的根本道德属性。

2.“诚”是人伦道德的核心

二程的“诚”是互利互惠。首先,作为臣民,应把“诚”当作道德认知。程颢曰:“诚者天之道,敬者人事之本。”程颐曰:“主一者谓之敬,一者谓之诚。主则有意在。诚与敬,诚是第一性的,敬是第二性的。他们还明确指出:“仁、知、勇三者,天下之达德,所以行之者一。一则诚也。”“信不足以尽诚,尤爱不足以尽仁。”“一德立,而百善从之”。程颐说:“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故曰:学者不可以不诚。虽然,诚者在知道本而诚之身。”“诚”就是“无妄”和“无邪”。人如果具备了诚德,也就具备了所有的人伦道德。二程认为“诚之之道,在乎信道笃。信道笃则行之果,行之果则导之固;仁义忠信不离乎心,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出处语默必于是。”“诚”就是百折不挠,不为任何艰难困苦所动摇。

其次,作为君主,“诚”也是实现理想的法宝。在二程看来,“诚”是维系封建人伦关系的纽带。封建社会的有序和谐,最关键的是君、臣、民关系的协调。二程最重视的也就是“诚”在协调君、臣、民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君推诚以任下,臣尽诚以事君,上下之志通,朝廷之泰也。”“君臣之间能固而常往,在诚实而已。”君臣以“诚,则上下之志通,君民以“诚”,则上下相应。

程颐说,“人君在困时,宜念天下之困,求天下之贤,若祭礼矣,致其诚敬,则能致天下之贤,济天下之困矣。”“诚无不动者:修身则身正,治事则事理,临人则人化,无往而不得。”意指“诚”是为君取信于臣君之道。这种民本主义思想,在当时君尊臣卑的封建历史长河中,是极具远见的。这些思想也对人们的道德规范起到积极作用。

3.“诚”是立身处世的方法

二程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理”,而“理”为无形的东西,圣人使“理”见无形于有形。程颐曾说“圣人与理为一,故无过,无不及,中而已矣”。有人问:“圣人与天道何异?”曰:“无异”。“天有是理,圣人循而行之,所谓道也。”意思是说若要穷理,就要向圣人学习,那么学习圣人什么呢?又曰:“言学便以道为志,言人便以圣为志。”二程不仅坐而论道,而且起而行之。他们毕生都很注重“进学入道”“纯于敬,则己与理一,无可克者,无可复”“学要在敬也、诚也”。何为敬,何为诚,二者有什么联系?“主一者,谓之敬;一者,谓之诚;主则有意在。”何谓“主一”?“主一则既不之东,又不之西,如此则是中;既不之此,又不之彼,如此则是内,存此则自然天理明。”可见,“主一”是“中”、是“内”,内持中正,不偏不倚,没有任何成见。何谓“一” ?“诚敬”是二程特别推崇的方法。二程曰:“如何一者,无他,只是整齐严肃,则心便一,一则自是无非僻之奸,此意但涵养久之,则天理自明”。“敬”就是态度端正、精力集中;“诚”就是一,就是一心一意、专心致志的意思。总之,二程是把“敬”作为修身明道的方法来看待。

关于“诚”与“敬”的关系,二程认为“诚”是本,“敬”是用,程颢说:“诚为统体,敬为用。敬则直内。诚合内外之道,则万物流形,故义以方外。”“诚者天之道,敬者人事之本。敬则诚。”程颐说:“敬是闲邪之道。闲邪存其诚,虽是两事,然亦只是一事。闲邪则诚自存矣。天下有一个善,一个恶,去恶即是善。譬如,门,不出便入,岂出入外更别有一事也?诚然后能敬,未及诚时,却须敬而后能诚。”敬是去恶,诚是存善,恶去善自存;反之,善存则恶自去。敬是动机,诚是效果;敬是手段,诚是目的,有了敬的功夫,才能达到诚的境界。

二、诚:“天人一理”理论的人文关怀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诚信道德的缺失,致使社会越来越缺乏温情,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淡漠,道德诚信的回归的呼声越发受到重视。此刻,我们去审视二程“诚”的哲学思想,具有深远的人文关怀。

第一,“诚”是为人之本。早在《周易》就有论载:“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孔子亦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如果一个人缺乏诚信,就会失去了立足之地。他甚至要求弟子“言必信,行必果”。人们常说:“心诚则灵。”“精诚所致,金石为开。”这都说明人们普遍认可诚实守信之者,鄙视言而无信之徒。

第二,“诚”是为政之道。在民主、人权越来越敏感的今日,诚实信用,以诚待民,也是做好工作的前提。首先,领导干部需要做到一诺千金,信守承诺,这是取信于民之本。对于领导干部而言,诚实守信就要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才能赢得民众的信任,产生号召力。并且,在中国梦的指引下,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并切实有效地一一落实,人们才能增强对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的信心,才能增加对党和国家的信任,更好地实现中国梦。

第三,“诚”是经商之宝。经济学家吴敬琏曾指出:“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生命,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个必具要素,有着真金白银般的经济价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竞争经济,也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建立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证,也是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作为企业,应该以诚信带动经济领域信用体系的建立,这是双方受益之举。

第四,“诚”是和谐之本。二程曾说:“人为天地心。”“天地非人不立。”“赞天地之化育,自人而言之。从尽其性至尽物之性,然后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矣,言人尽性所造如此。”其中“尽其性”就是尽自己的人性仁性。以诚待人,将心比心,就能尽人之性。除了尽人性,还要尽物性。即讲“诚”。除了尽人性、尽物性,还要“参赞”天地。天地本来以生育万物为心,为什么要人去“赞”、去“参”呢?程颢曾说,“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人应主动当包容万物、与天地同流、与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珍生. 晚周礼的文质论[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2]景海峰.儒家思想与现代化[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3]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责任编辑 曾 卉)

猜你喜欢

化育程颢二程
程门立雪
寒山化育一身诗
程颢辨诈
佘山修篁
理学体用论视域下天的重新发现:基于二程的考察
《宋元学案》中程颐思想的诠释与评价——兼论二程思想的比较及其分派
论程颢对王安石变法的立场
基于“感悟”的物理核心素养:内涵与策略
道统的重建——二程“道统论”的政治自觉及其限度
二程语录与宋代洛学传播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