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016-12-22肖宗耀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6年23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情境策略

肖宗耀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让学生明白数学从来就不是书本上枯燥的学问,它的身影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它的价值就来自你我的生活。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新课标明确指出:问题解决,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经历回顾解决问题过程的活动。那么,怎样达成这个目标,并能得到较好地落实呢?

一、注重对问题实际意义和数学意义的理解

问题解决,首先需要学生具有数学的眼光,能识别存在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与其他学科中蕴涵的数量关系,并把它们提炼出来,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其进行分析,然后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加以解决。一方面,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寻求解决的突破口;另一方面当学生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积极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学生应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相信数学的用途和价值,为此,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思考讨论,寻找问题中所隐含的数量关系,强调对问题实际意义和数学意义的真正理解。教师要去鼓励学生看懂问题情境,用自己的语言或者熟悉的符号表达问题情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所求的问题和情境中的条件,运用图、表格等多种形式分析数量关系,回忆所学运算及其它内容的数学意义,将数量关系表达出来,建立数学模型,向别人解释自己所列模型的实际意义。例如在百分数认识教学中穿插教学千分数,并认识千分号,学生能很快掌握,还能很好地加以应用。

二、帮助学生形成问题解决的一些基本策略

1.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问题解决策略的指导,将“隐性”的问题解决策略“显性化”。在问题解决之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思考需要运用哪些问题解决的策略;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时使学生注意是否要调整问题解决的策略;在问题解决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反思自己所使用的策略,并组织好学生交流。

2.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把握问题解决的多样性。 学生所采用的策略,在教师的眼中会有优劣之分,但在孩子的思考过程中并没有好坏之别,都反映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所作出的努力。只要解题过程及答案具有合理性,就值得肯定。如算式24€?,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述它的意义:①把24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②24里包含几个6?③6除24,所得的商是多少?④24是6的几倍?⑤6与一个数的乘积是24,求这个数?⑥多少个6相加的和是24?⑦学校有24只皮球,平均分给三年级的六个班,每班得到多少个皮球?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驾驭着各种旧知,得以充分的发散,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 组建合作小组,培养合作习惯,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为解决问题铺路垫基

组建学习小组,是分组合作学习的前提,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进行。根据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若干异质学习小组,通常以4-6人为宜。小组成员要有具体明确的分工,在每一个阶段每个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汇报员,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是合作学习有效进行的关键。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进行交流。这样既能表现不同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又为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真正发挥团体的合作精神。第二,教师要使学生在讨论交流时相互尊重,学会倾听,这也是人际交往中必备的素质。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会倾听他人的评价,唯我独尊,是现在孩子的通病。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仅影响讨论结果,还无法使讨论深入。因此,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孩子互相尊重,打好合作的基础。

(责任编辑 全 玲)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情境策略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