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孩子们做自己的探究

2016-12-22曹建英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6年23期

曹建英

摘 要 让孩子做“自己的”探究时,孩子们就会“变身”成为真正的研究者,一切研究的方法的选择,对证据的分析和思考都由孩子自主决定。

关键词 自己探究 耐心等耐 自主决定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3-0101-02

在科学课上,孩子们在做实验时,很快就把实验结论得出来,曾经问过一些孩子为什么这么快就验证出来的,孩子的回答会令我们吃惊:“因为书本上已经有结论,而且这个结论是经过科学家们多次实验得出来的,我们只要顺着它的思路做实验就可以,有时候有点误差也不要紧。”这说明孩子没有真正地探究,只是在“走过场”!这不是我们科学课追求的目的。那什么才是孩子们真正的“探究”活动?怎样才能激发孩子们去真正地探究?我认为,唯有激发孩子内心需求的探究活动才是真正的探究,让孩子们做属于自己的探究活动时,孩子们才会真正地沉浸在“探究”活动中,才会“忘我”地进行探究,才会“玩“出名堂来。

一、课中“矛盾”促使孩子们自己去探究

案例:淀粉遇碘酒是黑色还是蓝色?

在《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课中,当老师给孩子们淀粉和碘酒时,孩子们经过实验得出:淀粉遇碘酒会变成黑色,这是一种新的物质。

生1:淀粉遇碘酒会变成蓝色。

生2:不,是黑色。

生1:书上写着就是蓝色。

生2:可是我明明看到的是黑色。

师:其实这不是黑色,是蓝靛色。

学过化学的人都应该知道淀粉遇碘酒会变成蓝色的新物质。这是书本上写得很清楚的。我们也在化学课上看到老师做过实验,的确是蓝色。那么今天的这“黑色”从何而来?淀粉没有错,碘酒也没有错,为什么会出现“黑色”的新物质。这一结论让好多孩子皱起了眉头:为什么书本上写的和我们看到的不一样?

第二天,我一走到教室,就有一个孩子跑过来跟我聊天:“我知道了,淀粉遇到碘酒为什么是黑色而不是蓝色了!”“回家查资料了?”“不,我回去做了很多次试验才知道的。我把碘酒稀释了,再滴在淀粉上,做了很多次,才出现蓝色。所以我觉得我们看见的黑色其实也不是黑色,是蓝色浓度太深了看上去是黑色了。”这时,又一个孩子跑来了:“错了,我家的淀粉遇碘酒是变成紫色的,不是蓝色。”这又是怎么回事?我们一起查了一下资料,原来淀粉可以分为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支链淀粉遇碘酒变成紫色的新物质,直链淀粉遇碘酒会变成蓝色的新物质。全班同学都兴奋起来,都决定回家了要检测一下哪种是直链淀粉,哪种是支链淀粉。

这节本来我的数学课,可30分钟过去了,我的数学课还要不要上了?但我觉得这节课才是真正的科学探究课,孩子们在做属于他们自己的科学探究,比上一节数学课更有价值。虽然这些问题看起来不怎么起眼,但都是孩子们亲眼所见的真实现象,也是孩子们想弄清楚的真实的科学问题。真实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问题,值得探究。也只有在亲自探究中才发现了课堂中没有的现象。这不是科学家的探索之路吗?

二、科学探究需要我们耐心地等待

有一位特级教师上课时为了让孩子探究“怎样让马铃薯浮起来”一课时,直接抛给孩子们探究的目标后就让孩子动手寻找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条件。

师:马铃薯在水里是沉的,在食用油里是浮的,你有没有办法让马铃薯在水里也能浮起来呢?

探究活动火热进行着:把味精倒入水里、把糖倒入水里、把食盐倒入水里……

5分钟过去了,没有人让马铃薯浮起来。

10分钟过去了,没有人让马铃薯浮起来。

15分钟过去了,还是没有人让马铃薯浮起来。

而老师是很安静地等待着,似乎奇迹肯定会发生。

……

生:浮起来了!

好响亮的声音,把打瞌睡的听课老师给惊醒了。大家的眼睛齐刷刷地看过去。

师:说说你是怎么让马铃薯浮起来的?

生:我一开始时是一勺一勺地把食盐放入烧杯里,都已经放了很多勺了,马铃薯还是没有浮起来。我想起了死海里能把人浮起来,是因为死海里有足够的盐分,所以我索性把整袋食盐倒到烧杯里去了,结果马铃薯浮起来了!

掌声雷鸣!

师:大家也试试看。

生:我们也浮起来了。

……

科学探究,需要我们耐心的等待,需要我们去呵护他们探究的欲望和兴趣,不随便打断孩子们的思维。当然,呵护和耐心等待不是一味地让孩子玩和取悦,如果课堂只是纯粹地为了好玩,我想课堂的有效性也会大打折扣,孩子们的探究也只是流于形式而已。这里的耐心等待指的是老师已经给了孩子们探究的目标,孩子们沿着这个目标也有了自己探究的方向和方法,只是需要时间的等待而已。

当然,孩子做自己的探究虽然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研究的课题也可以自由发挥,但是为了让孩子们在此过程中得到锻炼,也需要给一些适时适度的指导。虽然学生是在做“自己的”探究,专家认为:必须引导他们明确研究的起因,明确研究的问题是什么;选择可以用哪些方法展开探究;了解如何去收集数据,如何虽现象或结果进行分析。久而久之,孩子的“尊重事实,遵循逻辑”的思维习惯将会在这类活动的持续与过程中逐渐养成,对他们科学素养的提升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责任编辑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