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教学组织策略及其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

2016-12-20贺莉陆根书

复旦教育论坛 2016年6期
关键词:理论课教学效果策略

贺莉,陆根书

教师教学组织策略及其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

贺莉1,陆根书2

(1中共上海徐汇区委党校,上海200235;2西安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49)

在借鉴教学组织策略理论的基础上,设计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组织策略测量量表(5个维度26个因子)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效果测量量表(4个维度22个因子)。根据对陕西省16所高校792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所获数据,分析了大学生感知的理论课教师教学组织策略的基本特征及其对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学生对理论课教师教学组织策略的整体感知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相对于结构化、清晰度、联系实际和课堂讨论,大学生对兴趣激发这一维度的感知水平最低;不同性别、专业、学校类型的大学生对理论课教师教学组织策略的感知有显著差异;理论课教师教学组织策略对教学效果影响显著。基于此,文章最后提出了改善教师教学组织策略和提升教学效果的建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组织策略;教学效果;影响关系

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学能力强的教师能够在既定大纲范围内,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并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将内容呈现。采用一定方法呈现教学内容即教学组织策略。教学组织策略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显著的[1]。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并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做出了详细具体的规定: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由此看来,《意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理论课”)教师教学组织策略提出了一些要求。但是,对于理论课教学实践来说,教师应当如何进行教学组织活动?如何才能使教学组织策略对教学效果有积极的影响?对于这些问题还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

本研究针对陕西16所高校三年级和四年级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理论课教师教学组织策略的基本状态和特征,进一步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理论课教师课堂教学组织行为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改善理论课教师教学组织策略和提高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

一、研究综述

(一)理论课教师教学组织策略及其构成要素

教学组织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策略地以一定的方式方法呈现一定教学内容的教学活动;教学组织是一个重要的编码过程,通过这个过程,那些不连续的、个别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依照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被有计划、有秩序地组合起来时,教师的教学活动更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2]。杰洛维克等的研究表明,教师要上好一堂课,要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陈述句,要将总体教学计划清晰地呈现,要尊重学生,要提供及时的反馈等[3]。哈拉里等、舒尔曼等、岑特等认为那些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师课前准备充分、表述清晰、能够保持教学内容之间相互联系[4-6]。费尔德曼采用元分析的方法对学者们的相关研究做了综述和分析,发现教师教学过程中讲授清晰、鼓励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明确课程目的和要求、给学生提供反馈与学生成就显著相关,教师在这些行为上获得好的评价能够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7]。

后来的学者开发了一些教师教学活动问卷,如拉姆斯登开发的CEQ量表[8],马什等开发了SEEQ量表[9]。在这些量表中,教学组织策略是一个重要的维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的教学热情、清晰性、小组互动、师生关系、知识广度等,其本质都反映了一个概念,即“教学总技巧”[10],这些教学技巧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经过总结大量的有效教学研究成果,费尔德曼发现教学组织策略、教学清晰性在不同学科的教学实践中都是一个重要的有效维度[7]。从理论课教学活动的特殊性来看,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一般课程所要求的教学结构化、教学清晰、课堂讨论以外,理论课教学特别强调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理论联系实际。从以上分析可见,理论课教师教学组织策略的构成要素主要有结构化、清晰度、课堂讨论、联系实际以及兴趣激发这几个维度。

(二)理论课教学效果构成要素

对教育(教学)效果进行测量和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在对特定时期内教育(教学)活动的功能及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价时,主要依据学生的发展状况。在一般课程学生成就评价研究中“学生发展”具体指向学生在认知、情感、精神活动等方面的发展;对于认知的测量,一般使用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判断;对情感的测量,使用较多的是学生学习价值感、学习满意度、课程认可度等。在国内研究文献中,学者们对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测量一般集中在短期的显性的效果上,具体表现为大学生对理论课的认知、情感以及行为能力[11-13]。在不同的研究中,以上三方面各有侧重。由于理论课使命和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其效果好不好,不仅仅要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课程的认可程度,更重要的是看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有没有提高。从以上分析可见,理论课教学效果可以从学生的学习价值感、满意度以及学生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方面的成就来测量和评价。

(三)教学组织策略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早期的研究证实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策略、方式方法与教学效果显著相关[14]。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效果评价表明,那些能够在知识背景、教学行为等方面获得较高评价的老师,学生也越能从这些老师那里学到更多的知识。后来的学者对教学过程中的各要素与学生学习成就的影响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除了直接的影响关系外[15],教学过程中的各要素之间还存在一种非单一层次的影响,如有研究指出:师生关系、教师的知识宽度通过教学热情、互动、教学管理和功课量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价值感[16]。

1.结构化及其效应

教学结构是教学过程的静态刻画和逻辑构造,表现为教师走进课堂到课堂结束时,一些过渡性的、标志性的教学行为,是一个教学主题到另一个教学主题的过渡、跨越。当教师的教学行为结构化时,教学效果会增强,具体表现为:教师在开始讲课时,对所讲的内容进行回顾或者综述;大概描述所讲的内容范围和提纲,在两部分内容之间要有衔接和过渡;在讲核心和重要内容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在快结束时,要回顾本次课程的主要观点和内容。结构化的教学过程不仅可以加强记忆,而且还可以通过对各部分内容之间关系的梳理,进一步融会贯通[17]。教学效果的提高与这种结构化联系紧密,教学结构上承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下启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内容等,是教育目标与教学实践的中介,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教学清晰度及其效应

被研究者广为接受的教师教学清晰度的定义是查斯波尔等人为教学清晰性下的定义:教师通过恰当地运用言语和非言语信息,在学生的头脑中有效地产生关于课程内容与过程的预期意义的过程[18]。还有的学者将教学清晰性理解为一种能力,指的是教师能够清晰讲解、说明或通过其他方式帮助学生对材料透彻理解的能力[19]。布什等人的研究指出那些教学清晰性高的教师经常表现出以下行为: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帮助,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举一些学生可以理解的例子,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节奏,对学生的疑惑充分详细地解释,强调本节课的难点,为作业提供范例,指导学生进行复习,留足够的练习时间,提供课程内容的细节等[20]。学者们在研究中还发现:即使讲授的内容不同,教师教学的清晰性仍然比较稳定,教学清晰性与学生学习成绩存在着正相关[21];教师的清晰性影响学生的认知方面的收获以及对课程的满意度[22];教师在“清晰-表达丰富”这一指标上得分高,教学效果越好[23]。

3.课堂讨论及其效应

课堂讨论是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围绕某一话题或内容在课堂上各抒己见、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钟启泉认为:课堂讨论是师生共同解决型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基本形态,所谓共同解决型方法,是借助于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共同思考、共同探求、共同解决问题、共同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24]。课堂讨论的价值与功能体现在合作性、交流性、探究性、平等性等方面。课堂讨论是培养师生情感、发展学生技能的重要途径:课堂讨论能够使学生形成对课程知识更具有批判性的理解,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批评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不同观点从不同角度做出正确评价的能力;课堂讨论能够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表达能力、民主精神和主动学习的能力,课堂讨论的优势是在帮助学生思考多种意见、多种话题的同时,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共同创造者;课堂讨论在帮助学生对不同的意见形成一个新的认识的过程中发展其认知能力。

4.联系实际及其效应

理论课的性质、任务和内容决定了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也是理论课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基本原则和关键。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25]马克思主义理论必然是在联系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真正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剖析和说明社会现实问题,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对学生的思想方法、认识方法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理论的讲解与当今世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结合起来,使大学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自觉地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认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5.兴趣激发及其效应

学生会对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给以优先的关注,并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求知欲和对学习内容的专注,这样的学习能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较深层次的满足与愉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可以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也会反作用于兴趣;兴趣一方面对学习过程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对学习结果也有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要的是要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在理论课教学效果研究中,学者们较为关注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兴趣。大学生对理论课缺乏学习兴趣的现象在我国各高校普遍存在,由此而造成的大学生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26]。只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

二、研究设计

(一)抽样及样本特征

本研究所指的理论课包含四年制本科院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邓小平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四门课。经过初步访谈了解到,各高校基本上会在大学的第一学年安排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这门课,但是其他课程的安排时间各有不同。为了保证调研对象尽可能地在调研时已经上过三门或者四门理论课,能够对理论课有整体的感知,研究选取大三和大四的学生进行问卷发放。回收问卷797份,剔除无效问卷,最终保留有效问卷792份,回收有效率为99%(总体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调查样本分布

(二)测量工具及其可靠性

1.教学组织策略测量工具

研究采用自编的“理论课教师教学组织策略测量量表”。该量表以CEQ和SEEQ量表中的维度和题项为基础,结合理论课在学习兴趣激发、理论联系实际方面的要求,参考国内有关学者对这两个量表的修正和验证,主要涉及结构化、清晰度、课堂讨论、联系实际和兴趣激发5个方面的内容共计42个题目。题目设置语境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方法编写,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从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的5个选项。待问卷收回,按照以下标准对题项进行筛选:删除极值过大或标准差过小的题项;删除验证性因子分析时载荷不显著(p>0.5)的题项和所包含题项少于3个的因素;验证性因子分析时若删除某个题项可以提高整体模型的拟合优度指数时,则删除该题项;信度分析时若某个题项被删除后会提高其所在因素的信度系数时,则删除该题项。根据上述标准,研究从42个题项中选择了26个题目构建了“理论课教师教学组织策略测量量表”,同时验证了量表5维度结构的合理性(结构及样题见表2)。对这一结构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标为:x2/df=2.893,RMSEA=0.049,NFI=0.933,RFI= 0.924,IFI=0.955,TLI=0.949,CFI=0.955。从各项指数来看,该模型的拟合度较高,教学组织策略的结构是合理的。进一步的信度分析结果显示,教学组织策略及其5个维度的信度系数介于0.80-0.90之间,表明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较好。

表2 理论课教师教学组织策略量表各维度测量题项

2.理论课教学效果测量工具

研究采用自编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效果测量量表”。该量表在参考一般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时对学生学习价值感、学习满意度的测量的同时,着重增加了对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后其政治素养和道德素养方面的成就的测量。在学生学习价值感的测量上,具体包括学习兴趣是否提高、是否学到有价值的知识等题项;在学生学习满意度的测量上,分别提问学生对课程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策略的满意度等题项;在学生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测量变量的编制上,主要依据的是课程培养目标中对学生政治、道德素质的具体要求。测量时主要关注在课程结束后,学生在主观上判断自己在知识、情感、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方面比以前“增加了多少”,在措词上采用比较的含义。样题如下:“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我更加坚定了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问卷编制中仍然采用李克特5级尺度来设计问题。初始问卷包括4个维度38个因子,采用了与“理论课教师教学组织策略测量量表”同样的标准对问题进行筛选,最终形成了包含有4个维度共22个问题的“理论课教学效果测量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测量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标为:x2/df=2.681,RMSEA=0.046,NFI=0.956,RFI=0.950,IFI=0.972,TLI= 0.968,CFI=0.972。从这些拟合指数来看,该模型的拟合度较高,教学效果的4维度22因子的结构是合理

的。信度分析结果显示,教学效果及其4个维度的信度系数介于0.87-0.92之间,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较好。

三、数据分析

(一)理论课教师教学组织策略特征分析

在这部分的数据分析过程中,教学组织策略变量分值计算采取对其构成维度平均值简单相加取平均值计算法。

1.大学生感知的理论课教学组织策略整体特征分析

教学组织策略感知评分整体均值为3.68(见图1),兴趣激发的感知水平最低,结构化的感知水平最高。从均值来看,大学生对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组织策略感知水平介于3分(一般)和4分(有一些符合)之间,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理论课的教学组织策略。

图1 大学生对理论课教师教学组织策略及其构成要素的感知水平

2.不同性别、年级大学生对理论课教师教学组织策略感知的差异分析

为了比较不同性别、年级大学生对理论课教师教学组织策略感知的差异,本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验证差异的显著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大学生对理论课教师教学组织策略整体的感知有显著差异(t= 2.013,p<0.01),具体表现为:对课堂讨论和兴趣激发这两个维度的感知有显著差异(t=2.729,p<0.01;t= 2.192,p<0.01);对教学结构化、清晰度、联系实际这些要素的感知没有显著差异(t=1.838,p>0.05;t=0.562,p>0.05;t=1.594,p>0.05)。图2较为直观地显示了男女生对理论课教师教学组织策略感知的差异。不同年级大学生对理论课教师教学组织策略的感知没有显著差异(t=1.114,p>0.05)。

3.不同专业大学生对理论课教师教学组织策略的感知差异分析

本文采取方差分析方法来验证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组织策略的感知是否有显著差异。分析显示,不同专业大学生不仅对理论课教学组织策略的整体感知有显著差异(F=15.90,p<0.001),而且对教学组织策略构成要素的感知水平差异显著:结构化(F=15.95,p<0.001)、清晰度(F=9.92,p<0.001)、课堂讨论(F=9.64,p<0.001)、联系实际(F= 12.33,p<0.001)、兴趣激发(F=14.85,p<0.001)。图3直观地反映了这种差异。进一步的两两比较分析显示:医学专业大学生对理论课整体教学组织策略及其构成要素的感知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三个专业。

4.军队直属院校与地方院校大学生对理论课教师教学组织策略感知的差异分析

本文采用t检验方法分析军队直属院校与地方院校大学生对理论课教学组织策略感知水平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分析显示,军队直属院校与地方院校大学生对理论课教学组织策略(t=10.344,p<0.001)及其构成要素(t=12.202,p<0.001;t=8.824,p<0.001;t=6.634,p<0.001;t=9.678,p<0.001;8.001,p<0.001)的感知水平有显著差异。图4直观地显示了这种差异:军队直属院校大学生对理论课教学组织策略及其构成要素的感知水平显著高于地方院校的大学生。

图2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理论课教师教学组织策略构成要素的感知水平

图3 不同专业大学生对理论教师教学课教学组织策略构成要素的感知水平

图4 不同院校大学生对理论教师教学课教学组织策略构成要素的感知水平

(二)理论课教学组织策略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关系分析

为了分析大学生感知的理论课教学组织策略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关系,本研究采取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来验证大学生感知的理论课教学结构化、教学清晰度、课堂讨论、联系实际和兴趣激发与理论课学习价值感、满意度的影响关系,对大学生感知的理论课对其自身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的促进作用进行评价。图5列出了这些变量之间显著的影响路径及系数。该模型的拟合度指数为:x2/df=0.103,RMSEA=0.000,NFI=1.000,RFI=0.999,IFI=1.000,TLI=1.005,CFI= 1.000。从这些指数看,该模型的拟合是很好的。

从分析来看,大学生感知的理论课教学结构化程度越高,他们对理论课促进其自身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养成作用的认可程度越高。大学生感知的理论课教学清晰度对学习价值感、学习满意度有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感知的理论课教学清晰度越高,他们对理论课促进其自身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养成的认可程度越高。大学生感知的理论课课堂讨论程度越高,其学习价值感、学习满意度越高,对理论课促进其自身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养成作用的认可程度也越高。大学生感知的理论课联系实际水平越高,其学习价值感越高,对理论课促进其自身道德素质养成的认可程度也越高。大学生感知的理论课兴趣激发水平越高,其学习价值感、学习满意度越高,对理论课促进其自身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养成作用的认可程度也越高。

图5 大学生感知的理论课教师教学组织策略与教学效果的影响关系分析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理论课教师教学组织策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本研究中,大学生对理论课教师教学组织策略感知评分整体均值为3.68,介于3分(一般)和4分(有一些符合)之间,尤其是对兴趣激发和课堂讨论的感知水平处于均值以下。因此,需要加强理论课教师教学组织策略方面的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组织策略水平。

(二)通过改善理论课教师教学组织策略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本研究表明理论课教师教学组织策略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大学生感知的理论课教学结构化、教学清晰性、课堂讨论、联系实际和兴趣激发程度越高,大学生的理论课学习满意度、价值感越高,大学生对理论课促进其自身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养成作用的认可程度越高。因此,可以通过改善理论课教师教学组织策略来提高教学效果。

(三)大学生理论课学习兴趣有待进一步提高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对理论课兴趣激发的感知水平最低。因此,对于理论课教学来说,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一方面,教师需要进一步提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技能,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课讲解与现实关注很好地结合起来,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事件为切入点,最终将理论的实践落脚至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另一方面,还可以从教学内容入手提高学生兴趣。为了改变理论课教学内容滞后,缺乏对现实情况的关注,忽视对时代变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现象的分析和研究等状况,有关部门要继续组织专家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国理论课课程体系,使课程内容的更新具有动

态性,进一步贴近大学生。

(四)针对不同群体的大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本研究表明,不同群体(性别、专业、学校类型)的大学生对理论课教师教学组织策略的感知水平具有显著差异。因此,理论课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群体的大学生组织、安排特定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1]冯哲.地理教学中小组讨论的组织策略与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2-18.

[2]刘电芝.组织学习策略[J].学科教育,1997(5):41-44.

[3]JIROVEC R L,RAMANATHAN C S,ALVAREZ A R.Course Evaluations:What are Social Work Students Telling us About Teaching Effectiveness?[J].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1998,34 (2):229-236.

[4]HARAI O,ZEDECK S.Development of behaviorally anchored scales for the evaluation of faculty Teaching[J].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1973,58(2):261-265.

[5]SHULMAN L S.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87,57(1):355-356.

[6]CENTRA J A,BONESTEEL P.College Teaching:An Art or a Science?[J].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1990(Fall):7-15.

[7]FELDMAN K A.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tudent ratings of specific instructional dimensions and student achievement:Refining and extending the synthesis of data from multisection validity studies[J].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1989,30(6):583-645.

[8]RAMSDEN P.A Performance Indicator of Teaching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the Course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J].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1991,16(2):129-150.

[9]MARSH H W,DUNKIN M.Students'Evaluations of University Teaching: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C]//Smart J C(Ed.). Higher Education: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New York: Agathon Press,1992.

[10]ABRAMI P C,D'APOLLONIA S,COHEN P A.Validity of student ratings of instruction: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do not[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0,82(2):219-231.

[11]杨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学效果的探索与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9:25-31.

[12]刘斌.导向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传播学审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136-138.

[13]傅琛,周太,巫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与评价的调查分析[J].江西教育,2008(15):15-16.

[14]COHEN P A.A Critical Analysis and Reanalysis of the Multisection Validity Meta-analysis[C].1987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Washington D C, 1987.

[15]刘郁,孟庆茂.高校教师教学效果的多因素模型的验证性分析[J].教育文化论坛,2009(1):63-66.

[16]孟庆茂,刘红云.大学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维度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3(4):617-619.

[17]CASE R.Theories of Learning and Theories of Development[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1993,28(3):219-233.

[18]CHESEBRO J L,MCCROSKEY J C.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er Clarity Short Inventory(TCSI)to measure clear teaching in the classroom[J].Communication Research Reports,1998,15(3):262-266.

[19]METCALF K K.The Effects of a Guided Training Experience on the Instructional Clarity of Preserves Teachers[J].Teaching and Teacher Communication,1992,8(3):275-286.

[20]BUSH A J,KENNEDY J J,CRUICKSHANK D R.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eacher Clarity[J].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1977,28(2):53-58.

[21]CRUICKSHANK D R,KENNEDY J J.Teacher clarity[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1986(1):43-67.

[22]HINES C,CRUICKSHANK D,KENNEDY J.Teacher clar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satisfaction[J].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985(22):89-87.

[23]ROSENSHINE B,FURST N.Research on teacher performance criteria[C]//Research in teacher education:a symposiu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71:37-72.

[24]钟启泉.学科教学理论[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61.

[2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1.

[26]贾金玲.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7(26):125-126.

Teaching Organizational Strategies and Their Impact o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 Case Stud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HE Li1,LU Gen-shu2
((1.CPC Shanghai Xuhui District Party School,Shanghai 200235,China; 2.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49,Shaanxi,China)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eaching organization,the study designs a scale with five dimensions and 26 factors to measure teaching organizational strategi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nd a scale o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with four dimensions and 22 factors.792 students from 16 universities in Shaanxi Province participated in the survey concerning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teaching organizationalstrategies and their impact on teaching effectiveness.Key finding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the overall perception of teaching organizational strategies is on or below the medium level,among which the perception of arousing interest is at the lowest level compared with that of structure,clarity,practice and classroom discussion;students'perception of teaching organizational strategies varies significantly by gender,major,and type of institution;teaching organizational strategies exert great impact on teaching effectiveness.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enhancementofteaching strategies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Teaching Organizational Strategies;Teaching Effectiveness;Relationship

2016-06-23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陕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及其改进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4M11);上海市党校(行政学院)系统2016年一般课题“互联网时代党校党性教育方式方法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6Y55)。

贺莉,1978年生,女,陕西绥德人,中共上海徐汇区委党校讲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教学效果评价;陆根书,1966年生,男,江苏溧阳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教育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经济。

猜你喜欢

理论课教学效果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Passage Four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