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对当地生态建设影响之探索
——以江苏省宿迁市为例

2016-12-19蒋福军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22期
关键词:宿迁发展

王 娟,蒋福军

(1.宿迁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2.宿迁高等师范学校,江苏 宿迁 223800)

地方高校对当地生态建设影响之探索
——以江苏省宿迁市为例

王 娟1,蒋福军2

(1.宿迁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2.宿迁高等师范学校,江苏 宿迁 223800)

本文从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理论入手,根据生态学原理,研究地方高校参与生态建设的途径.在此理论基础上,研究宿迁地方高校和宿迁生态建设的现状及不足,并提出扩大地方高校影响宿迁生态建设的办法.

生态系统;地方高校;生态建设

地方高校作为地方生态的一部分,与当地的生态建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结合宿迁高校与宿迁生态现状,借鉴生态学原理探讨地方高校对地方生态建设的影响.

1 高等教育生态系统

高等教育生态系统是由高等教育系统与其社会生态环境系统共同构成的,是社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它有着自身的结构与功能.“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统一,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生与发展,体现着高等教育系统与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1].”以教育生态学的观点看地方高校,地方高校处于一个多维的生态网络之中,其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社会、人文、经济、心理等因素,也包括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诸多生态因子.地方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与这些生态因子组成的环境取得生态平衡.

2 地方高校参与生态建设的途径

地方高校作为地方生态建设的一部分,要为社会及参与教育的各方提供最大的服务,而这些服务反过来为自身的进一步发展打下更加扎实的基础,从而形成一个动态的平衡.

2.1 地方高校文化资源积淀与地方文化生态建设的互动发展

地方高校文化对地方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高等教育面对文化及其传统的影响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它能够依据自身的特点,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主动地反作用于文化.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有文化的选择、传递、传播、保存、批判和创造等[2]”.地方高校一方面通过教育功能的发挥,能有效地对地方文化的优质遗传基质进行保存,增强地方文化的免疫与生存能力,另一方面也能通过挖掘研究、吐故纳新,包容和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增强地方文化的创新发展能力.

2.2 地方高校科研资源积淀与地方经济生态建设的互动发展

地方高校要在关注基础研究的同时,应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应用研究和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地方高校要按照地方产业发展规划,依托地方资源,大力兴办科技产业,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辐射带动作用,达到高校科技产业与地方经济共同发展的目的.同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以及自身的特点,不断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明确定位,形成特色,使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形成强有力的互动.

2.3 地方高校人力资源积淀与地方人才生态建设的互动发展

人力资本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地方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地方高校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可靠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3]”.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及专业方向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适时地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来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3 宿迁高校与宿迁生态建设现状

宿迁市位于江苏省北部,属于淮海经济带、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的交叉福射区.宿迁市自然资源优势突出,林业资源丰富,境内有两湖(洪泽湖、路马湖)四河(大运河、淮河、沂河、沭河).宿迁市旅游资源优势突出,截止2015年全市共有9个国家4A级景区和3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宿迁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全市四大支柱产业,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林木加工和机械电子稳步发展,四大新兴产业,智能家电、绿色建材、功能材料和智能电网发展迅速,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宿迁市的地方高校主要包括宿迁学院、宿迁高等师范学校、宿迁职业技术学院、宿迁泽达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宿迁校区、宿迁卫生学校、宿迁体育学校,淮海技师学院等.其中宿迁学院为民办本科院校.在宿迁1996年建市后,宿迁的地方高校和宿迁城市一起在飞速发展,为宿迁的生态建设做出了众多的贡献.

3.1 积极推动宿迁文化生态建设

地方高校是区域社会的重要精神文化机构和主要文化基地,是建设区域社会文化的基本工具,在推动地方文化生态建设方面有先天的优势.宿迁的地方高校在提高区域民众素质,传播区域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宿迁公布了“宿迁文明20条”后,宿迁的地方高校纷纷参与进来,走向社会,向广大群众宣传文明20条.宿迁学院的14名学生创作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版的“宿迁文明20条”,走红微信圈,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践行“宿迁文明20条”.由宿迁学院老师发起组织的“天使之翼读书会”,致力于阅读推广,定期开展读书活动,面向社会各界人士宣传阅读文化.宿迁地方高校还成立了几十个志愿者团队,这些志愿者团队为宿迁经济社会的多个领域提供志愿者服务.

3.2 逐步融入宿迁经济生态建设

宿迁地方高校针对宿迁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以及宿迁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等因素,不断的加强相关学科的建设,通过建立交叉学科,以及宿迁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学科,加强了与宿迁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如与美国ALTERA公司联合建立EDA/SOPC实验室,与中国联通宿迁分公司共建通信实验室,与广州高博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精科智能互感器有限公司、陕西维视数字图像有限公司以及雪峰环保等签订了合作协议,参与宿迁市国家高新区的创建,筹建了机器人研究院、新材料研究院、工业设计研究院以及宿迁市3D打印技术研究院等.

同时宿迁地方高校也为宿迁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促进宿迁地区科技的进步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地方高校的科研是凸显地方高校服务宿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地方高校的教师与科研人员积极的参与宿迁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他们通过通过自主创新、创业、提供科技咨询、学术交流、申请宿迁地区的横向科研项目与产学研结合等方式,与企业加强合作,解决企业生产中碰到的各类关键问题,从而实现服务宿迁经济建设的功能.

3.3 为宿迁发展提供多类型人才

宿迁学院由8所省属著名高校联建,采用了“统一计划,分工合作”的办学模式[4],由联建高校负责运作,授联建高校的文凭(毕业证书,学位证书).这种办学模式使得宿迁学院享用8所省著名高校的优势学科与热门专业的所有优质资源,保证了宿迁学院的学生受省内外单位的广泛认可.同时宿迁市每年面向宿迁学院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本科毕业生,使得优秀的宿迁学院毕业生有机会进入到公务员队伍中.宿迁学院在深化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方面也卓有成效,与江苏秀强玻璃工艺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秀强班”、与南京达内软件有限公司共建实训基地以及与沭阳县人民政府共建了“沭阳.宿迁学院科技园”等.

宿迁高师是以培养中小学教师为主要方向的高等师范院校,为全市的教师队伍提供了充足的保障.同时针对五年制教师就业难的情况,实时的增加幼师的培养,提高了全市幼儿教育的水平.宿迁卫校在做好护理等专业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与省内医药院校联办,开展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等专业的成人专、本科层次教育,为宿迁的卫生系统提供必要的人才.宿迁的各类技校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校的形势下,主动根据社会需求,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办学模式,培养了大量的技工人才.尽管,宿迁地方高校为宿迁区域经济社会之间的发展提供了不少助力,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高校与宿迁区域经济社会之间未能充分实现协调发展.

3.3.1 服务地方意识不足

宿迁的地方高校普遍缺乏积极有效的激励与保障机制.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相比于传统的教学与科研被弱化了,没有设立专门的社会服务机构,也缺少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的政策.学校更多的把注意力着重放在教学上,再加上师资队伍大多都直接来源于高校毕业生,缺少工程实践经验,因而学校都发展成为偏重教学型的地方性高校.

3.3.2 学科设置优势不明显

宿迁的地方高校在学科设置上思维不够灵活,追求大而全.学科的建设没有以宿迁产业为导向,没有与地方产业群相对接,使得科研成果和人才不能更好的服务于当地产业发展.

3.3.3 科研及科研结果转化能力不足

由于宿迁地方高校的师资能力不足,教学人员多,学科带头人少;单兵作战多,团队合作少;低水平重复多,高层次成果少;随机选题多,集中研究少;学科团队意识不强,创新能力跟不上,很难形成高水平学术成果.宿迁地方高校师资的不足加上学科设置上的局限性,使得宿迁地方高校的科研能力及科研结果的转化能力一般.

近年来,宿迁地方政府、企业主要与其他高校签订产学研合作的协议,较少与本地高校联系.江苏宿迁生态科技博览会暨产学研合作洽谈会上,宿迁科技局整理汇总了《企业技术需求汇编》目录,在该目录中,“企业意向的科研单位”一栏中没有出现宿迁高校.一方面说明宿迁高校的科研实力急待提高,另一方面说明宿迁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还未与当地经济紧密结合起来,科研课题与市场的实际需要相差较远,因此不受企业青睐.

4 加大地方高校对宿迁生态建设的影响的对策

4.1 明确地方高校的生态位,提高服务地方意识

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各个地方高校都应找出适应自身发展的特殊位置-生态位[5].地方高校要明确自己的生态位,就是要明确高校发展目标、办学类型、人才培养规格和办学的特色定位.在明确高校生态位的基础上,提高服务地方的意识,主动与地方政府、地方企业进行对接,在为地方服务的过程中促进自身的发展,形成地方高校、地方政府和地方企业三者良性的互动,达到共同成长、发展的目标.

4.2 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科研开发为推动力,强化地方特色

地方高校在面向地方、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过程中,需要针对本地区独特的区域特点和产业特点及当地的经济发展需要,找准生态位,确定某些方向重点突破,建设和发展特色学科、特色科研和特色服务.这样才能解决高校科研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的问题.

宿迁的地方高校要仔细分析宿迁地理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重点研究宿迁的四大支柱产业和四生态系统,地方高校,生态建设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一方面要结合本校特征,有针对性的设置重点学科,引进学科领军人才,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提高科研水平以及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另一方面,政府和地方高校、企业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制度,搭建政企校三方合作平台,加大三者之间的相互了解.地方高校要完善“产学研”的合作机制,积极引导和协调教职工参与到与企业的合作研究中来,鼓励教师入驻企业,参与企业的研发,提高高校服务宿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4.3 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支撑能力

宿迁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及专业方向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学校、企业的共同合作,改革课程体系,使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有机融合、协同发展,形成互为促进的良性机制.

一方面,可以加强校企合作,高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构建与产学研合作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宿迁学院的“秀强班”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另一方面,鼓励企业于高校联合定制实习基地,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这样培养的学生一进入企业就能立即将自己的所学在实际工作中施展出来,从而节约了企业的培训时间与开支.

地方高校在教育形式上也要力求开放,逐步建立普通教育、终身教育等多样化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的教育体系.在培养在校学生的基础上,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动力定向培训,将产业集聚区各类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划,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潘愁云.试论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的“过度阶段”[J].2001(2):4.

〔3〕李梅芳,刘国新,刘璐.企业与高校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实证比较研究:合作内容、水平模式[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4).

〔4〕吴高峰.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研究[D],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2008.

〔5〕杨柳.地方院校办学特色建设研究-从生态位的视角出发[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6.

G459

A

1673-260X(2016)11-0197-03

2016-07-07

猜你喜欢

宿迁发展
东大街:宿迁人的清明上河图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江苏宿迁:为500余名农民工解“薪”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宿迁,宿迁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宿迁的昨天和今天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