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支持视角下的海南省艾滋病的防治研究

2016-12-19吕卓文陈张承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22期
关键词:感染者艾滋病患者

吕卓文,陈张承

(琼州学院 社会工作系,海南 三亚 572022)

社会支持视角下的海南省艾滋病的防治研究

吕卓文,陈张承

(琼州学院 社会工作系,海南 三亚 572022)

在研究中,发现艾滋病感染者处在一个隔离、拒绝和歧视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的生活处境是十分底层的.在一个日益凸显尊重、理解和平等、自由的文明社会里,艾滋病患者的权利、身份与地位越来越受到关注,他们作为弱势群体,也应有被尊重、被保护的权利,体现的是每一个生命都应被珍视的价值观;但在现实中艾滋病患者受到社会的普遍歧视和排斥.本文从艾滋病防治的现状、以及患者的社会支持角度着手分析,揭示患者所面临的社会处境及其原因,进一步对建立一个公平的、尊重的艾滋病预防机制与环境提出建议与对策.

社会支持视角;海南省艾滋病;防治

在海南经济特区,许多外来文化袭来使这里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大量的流动人口,外来群体形成,从事第三产业部门的工种多种多样,各种部门迅速成立,有的成为城市里红灯区和敏感地带.许多底层的群体在这里生存、谋生,设法在城市里寻找一席立足之地.城市的喧闹、繁华和拥挤更衬托了这座城市的孤独和寂寞.城市的节奏飞快和繁忙,也反映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忽略了许多精神的、信仰上、价值观的寄托、支持和追求,单一地一味的发展经济,带给这个社会的是资源的大量消耗,物资的紧缺和分配的不公,引来的是大量的人群争夺资源而因此陷入赤裸裸地追求金钱、物质和资源的关系之中,人类文明的建设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自由和民主一直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一切精神文明以及带来物质的生产需要都是建设文明行为的开始,因此,尊重、理解、自由和平等的将主导整个社会乃至世界的发展,是建设文明社会的最首要的价值观之一,因此,在文明社会里每一人,每一种群体都应被尊重,视为平等,并且在文明的社会中生命本无贵贱高低之分,都应得到应有的权利、保护和关注.

在饱尝和经历疾病、苦难和生死的群体中,他们除了是受保护、应平等的个体,还是一群有着追求自己理想、努力生活的集体.艾滋病患者用他们勇敢、坚定的精神和信念,和疾病作斗争,在他们身上,都应得到尊重和珍视,因此,当艾滋病患者在努力生活,克服重重困难,他们的毅力和对待疾病的态度充分体现了生活的勇气,从担心害怕到沉静执着,整个过程经历了多少磨难和起伏,他们从最初的不接受,难以置信,到和谐地和病毒相处的过程,习惯疾病的存在,逐步珍视生命,体现为生命抗争到底的决心和勇气.因此,消除社会对艾滋病的歧视与排斥,塑造一个文明、尊重、包容的社会,提高人们生活的质量,努力塑造减少社会歧视和排斥的社会环境,防止患者成为社会的弃儿,十分紧迫与必要.

1 关于艾滋病患者的现状

艾滋病是通过不安全性行为、血液、母婴三大传播途径产生的,其他的感染方式均从这三大传播途径中得以延伸而交叉感染.感染者在海南省疾病防控中心登记在册的人数达1146人,还有存在一些隐性患者如患有性病和梅毒等携带者人数未登记在册,因此,艾滋病患者通过正常途径检测、确诊的人数已到达上千人,而如果包括吸毒、性服务、性病梅毒等高危人群,累积人数超过上万,他们的患病率风险极高,且属于患病的高危群体.他们的身体、职业和生活都处在极度危险的处境中和隐患之中,需要把他们纳入到社会正规的疾病检测体系中来,形成对他人和自身负责的过程.因此从这些患者的年龄、职业、家人和朋友等社会支持系统全面了解艾滋病患者,具有预防和防治的意义.

在感染者中,本次调查主要针对22名HIV感染者,属于社会调查方法中的问卷和个案调查法;调查方案采取部分整体抽样调查法.

1.1 年龄分布集中在两个易感阶段

在年龄上,患者为18岁以下年龄段0人;18至30岁年龄段有11人,此次调查人数的50%;30至50岁年,年龄段有10人,占此次调查人数的45.5%;50岁以上年龄段1人,占此次调查人数的4.5%.(如下年龄段分布统计图1)

在18-30岁这个年龄段,包含了不安全的性行为,对各种高危行为敢于冒险,一冲动就会做出许多难以理解的事情,此年龄段生理日渐成熟,精力旺盛,是能否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青年期和过渡期.这个阶段属于易感群体,原因有三,一这个时期属于人的生殖、繁殖日渐旺盛和性冲动,属于青春时期,并且他们处在未婚阶段,在这个生理阶段所产生的性欲促使他们在毫无条件保护下产生各种性行为,比如越来越多的婚前性行为产生;二由于这个阶段处在性取向、性对象不稳定和不固定的时期,这个年龄段具有青春冲动、敢于冒险、多种情绪的特点,他们对性的认识也多处在朦胧、变化、不稳定、冲动的阶段,容易在幻想之中产生各种不安全的性行为,性对象多变不固定的情况下可能产生不良的性生活,比如产生同性恋和双性恋行为.或在这个阶段人生刚刚开始,缺乏经验,容易感情用事,缺乏理性思考、全面考虑而盲目、妄加行动;三是这个年龄段处在一个价值观逐步形成并经历社会化的时期,对物的看法以及生活习惯已经逐步形成,敢于直接尝试,易于浮躁,处于接受多种诱惑时期.人生充满多变、动荡因子,加上生理也处在一个日渐成熟时期,因此,他们的行为往往没有一个成熟的思考过程就形成,心理和生理之间落差较大,心理年龄跟不上迅速的生理发育,做事莽撞缺乏承担、往往不计后果.是艾滋病易感的一个年龄特征.

而另一个艾滋病高发的年龄段是30-50岁,这个阶段生理、心理均已成熟,大多数已婚,拥有家庭和儿女,是人生发展的成熟期.这个阶段患病率高,原因有二,一是婚后不专一,带有多个性伴侣行为,构成高危行为,在这个阶段,婚后夫妻生活不和谐,家庭矛盾的产生,是直接导致婚后夫妻感情不专一、相互不忠诚的原因.婚姻破裂、家庭矛盾和情感不专一,有多个性伴侣是艾滋病感染的潜在因素,这个年龄段经历婚姻、家庭建立,承担着经营家庭、婚姻的重任,构建一个内外和谐的家庭和婚姻,维护一份和谐感情的夫妻生活,是这个年龄所面临的压力和责任.在这个阶段,很容易发生婚姻、家庭和感情的变故,导致婚姻的不和谐,婚后外遇、多个性伴侣、性行为不忠诚的婚姻生活.二是这个年龄段担负家庭的重任,面临多种社会化的进程,经历多种人生,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均已走向成熟的阶段,也是人生百态时期,它不仅是人生发展的黄金高峰时期,也聚集了各种挫折、风险和变故,这个阶段不仅以事业、家庭标志一个人的成功,还以经营的感情为评价标准.另外,在这个时期的家庭贫困使一些人进行非法的交易,在毫无医疗保障的情况下进行卖血等行为下感染艾滋病,是居于第二易感的年龄阶段,以极小的0.05百分比仅次于第一易感年龄阶段.可见,感染者的主要的年龄段集中于18至50岁之间,总占此次调查人数的95.5%.

图1 年龄段分布统计分析图

1.2 性别分布女性患病率稍高

在性别身份上,受到感染的男性10人,占此次调查人数的45.5%;女性12人,占此次调查人数的54.5%(如下男女性别统计分析图2).性别身份体现的是一个男性的可感染概率低于女性,而女性的感染概率则比男性要高出9个百分点.

在性别因素中,艾滋病感染呈现男低女高,原因有三,一是女性生理系统比男性更容易感染,女性在生理上的生殖器结构比男性处在更危险的处境,在同等的易感群体概率中,女性生殖、怀孕等生理活动都可能遭遇到感染的风险,医学上已有证明,在同等风险下,女性的生殖系统更趋向易感染趋势,不管是在怀孕、生产与再生产,都有着比男性患病更多重的危险;二是社会性别角色上,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社会性别分工影响下,女性充当妻子,贤内助等角色居多,由于丈夫长期在外打工,接触外边的世界,一旦丈夫的不忠诚,易受到花花世界的诱惑,存在有多个性伴侣,由一个感染的男性通过不同对象的性行为就可能传播到多个女性身上,以及丈夫把从外边把感染病毒带回家庭内,女性成为被迫感染的角色;另外,女性是担任母亲的重要角色,她被感染了,就可能造成二代传染,比如母婴传播,一位母亲感染HIV病毒,在未发病不知情的情况下,用母乳哺育孩子,就会把病毒传到孩子身上,造成孩子也被感染.女性被感染的机率比男性稍高,意味着女性不仅承担再生产的身份,还担负养育者的角色,既是女性又是母亲,她们被感染概率越大,未来的孩子感染的机率也变大,造成了二代传播,使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出生之时就感染此种病毒,伤及许多无辜的妇女儿童的生命;三是性服务女性化,自古历来在性服务里,都存在着大量的女性,她们从事性工作,增加了感染的概率.许多妇女遭受体制的追捕和禁止之中,隐藏在黑暗、恶劣的条件下从事性工作,成为暗娼和黑客,这些女性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下进行性交易,还时常因为躲避各种的追捕,而受到一些黑社会或黑市的利用,她们所得收入甚至受到剥夺和压榨,同时她们的健康和权利也受到忽视和剥夺,在毫无保障的措施下成为高危群体,从事高危性行为,生命和健康均无保障.

图2 患病男女性别分布统计分析图

1.3 患者职业分布在各行各业

从职业范围中可以看出,各行各业都有可能会感染上HIV,据参与式观察,2011年,海南省新增HIV感染者270名.我省的第一例感染者是一名公务员,到泰国出差后购买性服务,感染上HIV,回国之后有多性伴行为,使HIV在我省内传播开来.在职业中,是传播的途径可能扩大的过程和范围,是一种感染者传播到另一种感染者身上的过程,在此次调查所指的职业范围中,公务员0人;企业、事业单位员工3人,占此次调查人数的13.6%;学生1人,占此次调查人数的4.5%;个体户8人,占此次调查人数的36.4%;待业人员2人,占此次调查人数的9.1%;其他职业的8人,占此次调查人数的36.4%.(如下职业范围分布统计分析图3)

在职业上,集中出现HIV感染者的行业主要是个体户和其他职业者,也可称为自由职业人,他们的收入极具灵活性和不稳定性,同时也可能是暴发户,或具有灰色地带的收入的个体.据此次调查,高危人群大多数是个体户和其他职业,说明个体户和其他职业中,由于组织性和单位化不强,附带着个体的自由行动,不需要遵从单位或组织的规章制度,不受组织性的管辖或监督,个体极具自由与灵活性.因此,在个体缺乏约束和监督的情况下,误入歧途,很容易有越轨的行为,而在其他职业者中所从事的可能是第三产业、娱乐行业或性服务行业,带有工作不稳定、隐藏等性质,在许多第三产业、娱乐服务业和性服务业隐藏着大批的年轻女性,她们对生活的追求远远大于她们本身,她们的生命、健康的保障和权利却处在极卑微的状态,造成了可能受艾滋病感染概率极高的职业范围,带有高危行为,而其他职业也会在防护措施不当或预防不够情况下同样受到感染.

图3 职业范围分布统计分析图

1.4 患者文化程度集中在高中、大学阶段

在文化程度上,小学0人;中学5人,占此次调查人数的22.7%;高中(中专)6人,占此次调查人数的27.3%;大学(大专)8人,占此次调查人数的36.4%;本科以上3人,占此次调查人数的13.6%(如下文化程度统计分析图4).从文化程度上看,感染者较为集中于高中、大学这两学历阶段,原因有二,一说明学历较高,更为接纳性开放这一观念,感染HIV的机率就越高.由于受过教育的人,容易接受外来文化的侵袭,正是这些外来事物对他们的性观念、婚姻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影响,对性、婚姻和习惯具有不正确认识,虽然他们对事物持更开放、更接纳的态度,但是也是受到外界的事物、观念直接影响的结果,成为首当其冲的群体,在高中和大学阶段对外来事物并不能进行批判、反思和借鉴的过程,对文化是精髓还是糟粕也无法分辩,反而是全盘接受外来文化和新鲜事物,比较容易接受一些现代化的观念,对自身构成的影响完全忽视.二高中和大学时期,是价值观、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具有不稳定、动荡的性质,许多正在思考的大学生和高中生接受不同多元潮流文化影响,他们这个阶段不顾一切、冒险去尝试一些文化,但自身阅历短浅缺乏经验而可能成为开放文化的牺牲品.

图4 文化程度分布统计分析图

1.5 个体情绪的反应

艾滋病患者知道自己染病后,22名调查者中14人担心害怕,占此次调查人数的63.6%;0人会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6人会去寻求他人或家人的帮助,占此次调查人数的27.3%;6人会去寻求政府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占此次调查人数的27.3%.

其一,艾滋病患者在被告知受感染时毫无心理准备,而同时医务人员也没有在任何保密或相对隐蔽的条件下把病情告诉患者,使他们没有相对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得知,因此他们在检查时获得病情的渠道单一、不受保密的情况下被告知,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在这样的毫无准备、毫无隐蔽、毫无保护的情况下,医院将检查结果告知患者,刚刚获得这样结果的他们如同晴天霹雳,深受打击,同时医院草草、迅速告知了事,造成了患者极其严重的心理负担.表现在患者的情绪上波动、不稳定,尤其是对自己身体发生病变的不可控制性,以及艾滋病病魔的可怕性,无力应对;其二,担心自己的病情被其他人知道,由于艾滋病目前无药医治,他们直接要面临死亡和病发,因此产生害怕.对于患者来说,外界对他们的排斥和躲避比他们身上所得的疾病亦同样令他们害怕.事实上,在巨大的残酷的事实面前,患者是无助和担心、害怕,他们的世界突然绝望和暗淡,每一天都过的很悲观,毫无信心.因此,他们只能去寻求他们认为信任的人的帮助,而家人与政府的帮助,是他们可能产生求助的途径,也是他们的对外交往的需要.在情感上他们对自己患病的难以接受和遭受沉重打击,唯一积极的是他们仍采取相应的措施,为自己的生命做出努力,比如寻求帮助,与病魔做斗争、或和谐地与疾病相处等,在这种悲观但是不消极的态度,为他们挣得了自尊和坚强,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情绪情感会持续地影响他们的生活、心理,但是他们选择用求助、坚强来克服和抵御风险.

患者在年龄、职业、性别、文化程度和情绪情感上对艾滋病都有其特征,在心理上也由于长期受到歧视和排斥,很难从疾病的阴影中走出来,因此,他们在生活、心理和社会上需要得到极大的支持,力求一个公平、平等、尊重和接纳他们的社会环境.这样,才能更好地防止因艾滋病产生的隔离感和排斥感而拒绝任何关于艾滋病的信息,才能继续更好地防治和控制艾滋病.

2 关于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人的社会支持系统主要有“社会”和“支持”两个层面构成.社会层面主要指个人和社会环境的联系,分为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伴侣,其中社区是最外一层的一般关系,而社会网络包括亲戚、同事和朋友,是更接近个人的一层;而亲密伴侣是一种“紧属关系”,关系中的人互惠互利,对彼此的福利有责任感;支持层面主要分为工具性支持和表达性支持,认为工具性支持是以达到某种目标而与他人进行维系而形成的支持,比如找工作等有形的支持行动;表达性支持本身是行动也是目的,涉及分享感受、发泄情绪、倾诉、等,包括心理支持、情绪支持、自尊支持、情感支持等.

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支持分为家人、朋友、邻居等社区、政府和社会的几个层面,而真正在发挥支持作用的主要是家人,家人是患者直接面对的一个支持系统,也是比较能接受患者的一个支持系统;在其他支持系统中,一方面社会支持系统不成系统、非体系化,存在歧视,造成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单一、不可靠和薄弱,也造成了信任危机,患者普遍感到不安全,无可信任的人,与人的相处变得岌岌可危,完全不或难以信任任何人,处于难以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的社会处境,他们的生活难以持续.

2.1 家人

在总体情况下,知道病情后0人认为家人会与其断绝关系,22.7%认为家人待其较之以前更差(5名),31.8%认为与之前一样(7名),40.9%认为较以前更好(9名),1名不对答此项.家人已知晓的现状下,0人感染者认为其家人会与其断绝关系,3人觉得比以前更差(17.6%),5人觉得与之前一样(29.4%),8人觉得较以前更好(47.1%),不对答的5.9%(1人此项空白);而在家属未知晓的现状下,感染者认为0人会与感染者断绝关系,2人认为比以前更差(40%),2名认为与之前一样(40%),1名认为较以前更好(20%)(如下家人对待感染者的态度分析图5).家人是目前唯一能够对患者发挥支持作用的一个社会支持系统之一,是兼顾表达和工具的支持系统.在是否让家人知道患者病情方面,其中17名感染者的家人已经知晓其感染,占此次调查人数的77.3%;5名感染者尚未让其家人知晓这一情况,占此次调查人数的22.7%.在患者的社会支持中,家人是患者最亲近、也是最信任的人,是生活在一起的人,家人病情知晓度一方面是由于生活在一起,患者因得的是传染病,在无奈下被发现病情,另外他们也出于责任告诉和他们朝夕相处的父母或夫妻等直系亲属,家人被认为是给予患者一定的支持与帮助的具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的支持系统.这个支持系统对于患者以血浓于水的关系来说,他们也许是患者最受支持和求助的一大系统之一.它对患者最大的支持在于它不断给予患者在困难和痛苦之中克服的信心和勇气,给予他们在黑暗和绝望中的希望,给予他们在艰难行走中的力量,因此.患者病情的知晓最先是他们的家人知道,同时由于对于知道病情的家人来说也是一种打击和难以接受,也由于不知道如何面对家里人患病的情况而变得惊慌失措,手无足措,也需要得到心理上、生活上的支持,而只有在有家的支持系统里,患者才不会迷失自己,并且提升自身的生命质量,对治疗才有帮助.

图5 家人对待感染者的态度统计分析图

2.2 朋友

患者的朋友也是比较接近感染者的一个圈子,这是一个衡量是否对患者采取接纳还是排斥态度的重要指标.它也是一个是否能够建立信任、亲密的社会关系和交往的重要尺度.其中,5名感染者已让其朋友知晓其感染,占此次调查人数的22.7%;17名没有让朋友了解其情况,占此次调查人数的77.3%.7名感染者认为其朋友知晓情况后会与之断绝关系,占此次调查人数的31.8%;7名认为其朋友会待之较以前差,占此次调查人数的31.8%;4名认为会跟以前一样,占此次调查人数的18.2%;2名认为会待之较以前好,占此次调查人数的9.1%;2名未对答此项.(如下图6)

在朋友方面,患者直接面对的问题是信任危机与朋友支持减弱的两个现实问题.其一,在以往所建立的朋友关系中,由于感染者发现自己感染HIV,扰乱了他们平静的生活,他们心理恐惧、担心和害怕,带有严重的心理阴影,感染者一时很难从心理阴影走出来,他们需要更多的社会支持,更需要建立更信任的关系.然而,大部分的患者认为自从患病以后,则很少和朋友倾诉或告知朋友,一方面是害怕朋友把病情说出去,造成关系危机,另一方面,认为朋友知晓病情后对他们之间的相处会产生影响,比如对待他们会比以前更差等情况的出现.大部分患者不愿把病情告诉朋友,是在对他们生活相关的共同体关系进行维护,害怕失去朋友或担心朋友重新对待他们,这样的心理防御机制导致信任危机,患者的疾病带来了朋友之间的信任危机,同时也反映了感染者对朋友信任度较弱,他们所需的支持在朋友方面也变得较弱.这使他们丧失了社会交往的需要,缺乏平等、尊重个人隐私权的相互的社会支持关系.

图6 朋友待其态度统计分析图

2.3 邻居

感染者的邻居,均未知晓其感染HIV,59.1%的感染者认为其邻居知晓这一情况后会与其断绝关系(13名),27.3%认为会待其比以前差(6名),9.1%认为会待之跟以前一样(2名),无人认为邻居知晓情况后会待她们/他们比以前更好,1名未对答此项.如此说明,感染者对其生活的社区缺乏信任.(如下图7)

在邻居所构成的社区中,是与患者共同生活、居住的区域范围辖区,他们因患病以后的生活是游离在社区之外的,对社区同样没有归宿感,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患者与邻居的相处方式.目前,现代的社区模式大多数是处在“关起门来各自过各自的日子”,邻居相处除了一些社区的活动,平日的相处和相聚是很难的,有些人在社区里生活了多年,但对自己的邻居都一点都不熟悉,更不用说了解或聊天什么的.因此很难建立信任、关怀的关系.因为,对于生活共同体的人们,平时的一言一行都被社区的人关注,一些患者的病情被邻居知晓后很快就在整个社区传播开,社区的人、邻居很快就对他们进行隔离,比如断绝来往,持避之如蛇蝎的态度;因为社区的人、邻居是患者生活的共同体,他们认为只有通过隔离患者,才不被传染的心理反应,邻居表现出的隔离、拒绝和排斥行为是对艾滋病了解的误区,对患者往后的生活影响至深.

图7 感染者认为邻居知晓情况后待其的态度

很多患者在社区里,深闺寡居,封闭与自我封闭,在社区里找不到归属感和家,所获得的支持显得那么的薄弱,甚至有些患者由于疾病,只能把自己封锁在狭小的空间里,不与人接触,害怕受到歧视和排斥,尤其是对自己的邻居更加的不信任,社区、邻居对他们更是很难理解而产生一些偏见.因此,社区、邻居的支持对他们来说是很遥远或难以建立的社会网络.

3 关于艾滋病防治措施的建议

在海南,艾滋病患者缺乏社会支持,难以建立信任关系等,在这些方面出现漏洞和问题之处,增强艾滋病防治措施,针对性地进行艾滋病防治与预防工作,对人类健康的重视和关注并进行相应的行动,极具现实意义.以下主要以预防和防治工作现状为依据,作出以下相关建议:

一是加强社区内的防艾知识和讲座,打开各个年龄段的防艾知识学习网络,让强关系更强,弱关系加强的社会支持网络建立,以促进艾滋病患者与人的平等共存.

二是建立牢固的社会网络支持系统,塑造可靠、信任和安全的互动同伴教育模式和家庭支持模式,扩大患者或预防艾滋病的社会接纳程度.

三是建立艾滋病防治的医疗救助,即建立健全专项健康医疗救助体系,形成医疗救助的社会支持网络.艾滋病防治的专项医疗救助对内可以对艾滋病患者进行专项检测、医治,对外可以形成艾滋病患者信息的保密工作.

四是建立艾滋病感染者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即建立健全关于健康的低保机制,建立“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社会支持网络.有些人因患病而无法工作,生活无法继续,就应该获得政府的最低保障,同时在其吃穿住行在有保障的情况下有条件、有资助进行这种对他人、对自己负责的健康检测.

五是建立健全各个医疗机构的保密机制,增设对医务、就医过程的监督部门.目的是建立医务人员对人权、隐私权的尊重.医务人员有着重大的责任和义务对感染者进行保密和医疗;

六是提供医务人员对待患者相应的态度和责任的培训,提高艾滋病预防部门与医务人员的医德与综合素质,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对一直面对艾滋病感染者的医务人员方面,应给予提供培训的机会,使他们对待患者的态度和责任有所提升,体现人医务人员治病救人、尊重病人的崇高精神和人道主义.

七为其患者的家属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培训,建立患者与家属的信任机制,消除疾病给家庭带来灾难性的心理阴影.由于患者直接面对的是家属,而家属在了解了感染者的病情后背负着和患者一样的巨大压力,同时家属平时照顾患者,是患者最亲近的人,在照顾的同时还要承受心理上的压力和打击,因此,首先对患者家属的心理支持,是给患者的家庭带来一定的希望和一同度过难关的信心.

八是分城镇和农村地区做好宣传工作,进农场、进社区、进工厂、进学校做预防艾滋病宣传和防治工作,建立流动人口、娱乐场所、吸毒等特殊群体聚集地防治、检测机制.加强自愿咨询检测机制的建立健全.要把检测视为为自己和家人健康而进行的防治措施,进一步增加每年的CD4检测次数.

九是做好阻断性传播工作,对非法供血采血、吸毒贩毒等犯罪活动进行严厉打击和禁止.形成防治工作的合作、监督和体系化机制.各部门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是相辅相成的,每一个部门的艾滋病防治工作责无旁贷,由于艾滋病是一个社会性疾病,它可能危及到的是每一个人的健康、发展,每一个部门的防治其实是有效阻断疾病传播而形成合作、监督过程.

十是建立艾滋病防治队伍与志愿者团队.在于运用志愿者的力量,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普遍宣传,以及形成艾滋病防治的同伴教育力量.

一代又一代的人孕育着生命,人类可以生生不息,防治艾滋病的工作从古至今,都不曾消停过,它的开始,让我们重新解读生命的意义,对于防治艾滋病的工作者或患者来说,都经历着生命蜕变的过程,是自我成长的开始.一场防治艾滋病的全民运动,是对生命的肃然起敬、敬畏和尊重的过程,在生命面前,对健康、平等、自由的权利,对生命的珍重,是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最根本宗旨;在这场战斗面前,我们为生命而战!

〔1〕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2〕秦燕.医务社会工作[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6.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4〕钱宁.公民权利的社会福利理论价值及其局限性.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二辑)[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03.

R192.3

A

1673-260X(2016)11-0183-05

2016-07-11

本文是海南省社会工作专项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之一(QYSG201210);本文调查获得海南省疾病防控中心、预防医学会等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在此特别致谢

猜你喜欢

感染者艾滋病患者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 世界艾滋病日》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艾滋病感染者就医和就业歧视状况调查
认知行为治疗在酒精依赖患者戒断治疗中的应用
艾滋病能治愈吗
预防艾滋病
医改如何切实降低患者负担
HIV感染者48例内镜检查特征分析
艾滋病感染者管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