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状况研究

2016-12-17陈宪章吴纪龙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陈宪章,吴纪龙

(大连民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辽宁大连116605)



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状况研究

陈宪章,吴纪龙

(大连民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辽宁大连116605)

摘要:综合调查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认同态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现怀有强烈的期待。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受民族文化因素影响明显,对某些价值内涵的理解视角多样但不够准确深入,部分价值内容在内化和践行环节相对薄弱。民族院校要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个性,建构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为准确掌握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情况,课题组对全国民族(地区)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次调查向中央民族大学等16所民族(地区)院校,共发放问卷6 000份,回收问卷4 732份,确定有效问卷数为4 646份,问卷回收率为78.9%,有效问卷率98.2%。样本选取以本科生为主,包含部分预科生,兼顾年级分布。其中,预科生占13%,本科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四年级分别占31.1%、36.9%和19%。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情况

价值认同是价值主体改变原有的价值观念,而以某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原则为价值追求,并自觉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1]。从心理学角度看,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实质上是深层次态度的改变过程。本文从认知、认可、内化和践行等层面对认同情况做出调查分析。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目标的认同情况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总体比较认同,认同视角受民族因素影响,对部分价值内涵的把握不够准确,践行意识不强。92.1%的学生认为国家富强很重要,但部分学生存在认知偏差,15.8%的学生认为富强是“人民物质富裕,国家称霸世界”,5.2%的学生认为国家富强不重要、藏富于民更重要,52.5%的学生认为富强应包含缩小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这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富强观高度关注民族地区发展。

60.9%的学生能比较客观地认识中国民主状况和民主进程,既肯定我国民主建设工作,又充满更高的期待。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西方民主的本质有着理性的认识,反对中国搬用西方民主模式。只有4.8%和10.1%的学生认同西方的三权分立和普选制,77.3%的学生反对西方民主观,85.8%的学生反对多党制,认为它并不能促进中国的民主建设。在行为取向上,多数学生能理性地行使民主权利,但也有14.2%的学生会放弃权利,24.1%的学生选择网络吐槽。这表明部分学生从观念向行为转化上有阻抗。

91.9%的学生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国家非常重要;87.2%的学生认为文明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到较高水平表现出的状态”,能够比较清晰地理解文明的内涵,不过,大部分学生对于中国目前的文明状况评价不高;29.3%的学生以不同方式选择接受一些不文明行为。这表明很多学生对不文明行为的包容性较强。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中国维护和谐稳定的工作给予肯定。73.1%的学生对社会和谐状况表示满意,22.8%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把民族团结和睦作为和谐最重要的表现,高于汉族学生12.6%的选择比例,西藏地区学生选择比例最高,为40.9%。这表明民族团结观念已深入少数民族大学生心中。68.4%的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文化更能促进国家和谐,西藏地区学生选择“佛教文化”的比例高达25.1%,远高于选择本民族文化的其他学生群体。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取向的认同情况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取向的认同存在差异,民族特点鲜明,自觉践行意识不强。

少数民族大学生自由观受民族文化影响较明显。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本民族文化自由(11.7%)、信仰自由(10.1%)和民族平等自治(11%)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汉族学生的3.6%、5.2%和5.8%。汉族学生对于“劳动、就业和生存有保障”(17.3%)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少数民族学生(10.7%)。信仰伊斯兰教的学生对于“信仰自由”的重视程度达到19.5%,高于有宗教信仰学生16%的平均水平。来自西藏的大学生对于文化自由的重视程度达到26.9%,远高于来自其他民族自治地方学生13%的平均水平。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平等”比较期待,81.9%的学生对社会平等状况评价不高。对于平等的关注表现出多样性。54%的学生关注个人发展机会平等,47%和38.7%的学生关注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利是否平等,还有27.6%的学生关注资源分配的平等,19%的学生对于结果的平等表示关注。他们平等观念中并非只关注经济利益,权利意识和地位意识也比较强。这一点在藏族地区学生身上尤其明显,他们关注“政治权利平等”的比例高达55.6%。

公正包含公平和正义两重含义,不仅强调程序、准则是否遵循同一标准,即公平的尺度,而且注重事物现有状况、结果是否符合正义的价值取向[2]。调查显示,79.6%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虽然关注社会公正,但对于公正的内涵理解有限。部分学生认为经济实力、社会地位等阻碍了公平竞争,但更多人坚信个人努力与成功间的必然联系。79.4%的学生鄙视和痛恨腐败等,表现出很强的正义感,但只有22.7%的学生主张彻底取消特权,38.3%的学生明确表示不会使用特权。这反映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一种矛盾心理,也说明公正理念的内化还存在问题。关于行为取向调查,当别人遇到不公正的事情,65.8%的学生没有作为,而当自身遇到不公正待遇时,89.6%的学生有作为。可见,虽然多数学生有正义感和公正心,但他们更倾向于自我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取向明显偏弱。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法治”认同度不高。63.5%的学生认为法治中国建设非常重要,33.4%的学生建议法治与人治相结合。80.8%的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时间有限,10.2%的学生基本不学法律。对于大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更多学生比较宽容,主张从轻处理(50.3%)。这反映出相当多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处理人治与法治、情感与法律间的关系,法治观念、法律信仰的培育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准则的认同情况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高度认同,能够主动践行,但部分学生在重要选择时表现出行为与观念不一致的情况。

少数民族大学生非常重视民族身份的确认,但又能超越具体民族的视域。70%的学生相信党有能力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84%的学生认为爱党与爱国是统一的,84.9%的学生认为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是统一的。虽然只有62.7%的学生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适合中国”,但另一组数据显示,93%的学生反对“资本主义道路也许更适合中国”。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于社会主义道路基本是认同的。从行为取向分析,91.2%的学生基于理性的判断,体现出对祖国的深厚情感,29.8%的学生表示毕业后要到民族地区工作,远高于汉族学生7.8%的比例,比例最高的是藏族地区的学生(63.3%)。这说明少数民族学生能够把对祖国的情感转化为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敬业方面,91.7%的学生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但25.6%的学生对敬业的理解不够深刻,工作标准和要求不高。关于敬业的行为取向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内心深处有正确的评判标准和责任意识,只是在观念转化为行为时遇到阻抗,对行为的约束力不够强大。

91.3%的学生与他人交往时非常看重对方的诚信。关于毕业后是否按期偿还助学贷款问题,88.3%的学生认为“这是个人信用问题,即使经济条件不好,也会想办法解决”,表明诚信观念已经内化于心。在行为取向上,多数学生能够坚持用诚信的原则约束自身,但在涉及重大利益问题时约束力减弱,需要进一步强化诚信教育。

94.7%的学生认为人与人之间友善很重要,但只有15.5%的学生认为当前社会中人与人是友善的。对于近年发生的残害室友案,79.8%的学生“强烈谴责”,认为大学生需要友善和理性,而13.2%的学生则表现得比较宽容。在行为取向上,80.7%的学生能与室友友好相处,92.5%的学生能合理解决与其他民族同学在生活习俗、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冲突,其中65.7%的学生选择“求同存异,彼此尊重”,26.8%的学生选择“多交流协调”,以文明的方式化解矛盾。这表明多数学生面临冲突时能做出理性选择,主动践行友善的价值准则。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不到位影响了认同效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民族高校也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宣传教育。但是调查显示,只有15.5%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准确说出其全部内容,而且对其内涵理解普遍不全面、不深刻、不准确。

国家认同方面,69.4%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是国家富强的途径,认同度偏低。关于党的领导、道路选择等亦是如此。调查分析表明,不认同并非由于做出其他的价值选择,而是由于理解不深、自信不够,或核心价值实现程度不足等影响了价值判断,进而出现价值困惑。这是典型的认知原因导致的认同问题。

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方面,66.6%的学生选择“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统一体”,51.4%的学生选择“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汇聚了56个民族的文化”。显然,这两组数据不算理想,但另一组数据显示,94.5%的学生认为中华民族利益应高于具体民族利益,96.6%的学生反对“不存在中华文化,不能把56个民族的文化强拉在一起”。这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并非不认同,而是缺乏相关理论深刻引导。

(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认可度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实现的低满意度并存

调查显示,虽然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普遍接受,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现表现出偏低的满意度。例如,81.9%的学生对我国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状况不满意。分析表明,这种不满并非是对我国民族政策和平等民族关系的否定,而是基于现实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对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生活水平、教育状况和文化保护等有着更高的期待。此外,60.9%的学生认为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不完善,62%的学生认为中国目前文明状况水平较低,37.7%的学生对社会公正状况不满意,等等。

我国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期,经济和社会转型还没有完成,各项法律、制度还不健全,各种社会问题集中呈现。这种状况在短时间内难以全部解决。认同既源于核心价值观自身的魅力,同时也包含着对改变现状的期待。在期待没有实现的情况下,认同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如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实现的期待不能得到有效引导,很可能导致用现实问题作价值标准衡量比照价值体系,进而转化为对核心价值观的否定。这个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三)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问题比较突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3]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问题突出,主要体现有二。

一是价值取向偏向自我价值实现。例如,43.4%的学生认定特权违背公正但依然会使用特权。17%的学生择业时选择更有利于个人发展的去向,53.2%的学生表现出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愿望,但要在生活有保障的前提下。这些都表明,很多学生在行为取向方面倾向于自我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的行为取向强度偏弱。

二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认可度和弱践行力并存。例如,91.7%的学生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但60.2%的学生却有过逃课的经历。在诚信方面,21.8%的学生有过考试作弊的经历,40.1%的学生“申请助学金或困难补助”时,会渲染自己的家境情况。这些问题说明核心价值观虽然被认知、认可,但在情感认同和意志力方面还不到位,导致观念向行为转化的内驱力不足。

(四)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辨别力和对民族宗教问题的理解力不足

对于近年来发生的暴恐事件,39.5%的学生选择“非常反感敌对势力分裂扰乱中国的行为”,42%的学生选择“一些人的宗教信仰和政治诉求可以理解,但不赞同采取暴恐方式伤害无辜”,12.9%的学生选择“暴恐事件是为争取民族独立而采取的极端行为”,还有5.6%的学生选择“恐怖袭击事件是民族关系问题”。这说明,部分学生对于暴恐事件的本质认识不深刻,不能正确划清民族宗教问题与敌对势力破坏活动之间的界限。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宗教信仰自由以及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调查显示,47.7%的学生不能接受“在校学生不能从事宗教活动和穿戴宗教服饰”,16.5%的学生认为相关禁止规定违反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31.2%的学生认为是不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民族院校面对这些棘手问题时应掌握好法律与政策的尺度,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育也要更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增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对策建议

1.必须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大力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显示,57.3%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了解核心价值观,50.3%的学生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获取法律知识。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主要途径,但是目前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状态并不让人满意。15.4%的学生声明在认真学习,46%的学生比较认真学习,34.6%的学生没怎么认真学,还有4%的学生基本没学。民族院校一项紧迫的任务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之中,使学生正确理解其精神实质与科学内涵,夯实认知基础,进而实现内化认同和有效践行。

2.必须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价值评判能力的培养。由于我们长期以来侧重认知性宣传,缺少学理性引导,许多学生对核心价值观认同层面较浅,理解不深。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说服人就必须释清一些理论难题,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由知识传输转向价值引导,注重价值观塑造和信仰体系的构建。民族院校要重点加强以下问题的研究和引导。一是要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视域,通过梳理党领导各族人民革命建设的伟大历程和成就,加强“三个自信”教育。二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五观”“五个认同”的研究和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文化渊源,厘清执行民族宗教政策、尊重风俗习惯,肩负起维护民族团结的神圣职责。三是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当前我国的法制教育还有很多不足,主要实行“零打碎敲”的教育模式,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中普遍缺少系统的法制教育内容[5]。民族院校必须加大法制教育的力度,提升学生的法律知识、法制观念,逐步确立法律信仰。

3.必须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特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充分考虑其民族背景及由此生成的个性差异,探索独特的教育模式。首先,构建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体系和话语方式。积极开展具体化、特色化的研究探索,发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资源,把其中能够反映和有利于传输核心价值观的因素挖掘出来,形成更加符合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特质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规范。其次,要探索建构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个性化、精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是民族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目前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着教育对象整体化、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统一化等问题,缺少对受教育者的具体分析和个性化关怀。对此,我们需要对现有教育模式做出调整,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差异开展分级、分层次教育教学,注重因材施教。

4.必须夯实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基础。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根本途径,首先,要改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其次,要用实际行动维护好新型民族关系。调查显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维护新型民族关系的状况总体是满意的,但他们提到的一些破坏民族关系的现象应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全社会要共同努力,不断推进民族工作规范化、法制化。再次,要解决好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生活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要经过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的过程。情感认同是内化和稳固的阶段,也是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环节。民族院校和社会解决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经济困难、学习就业压力及心理困惑等问题,能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党和社会的关爱,并由此生发出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6]。

参考文献:

[1]贾英健.认同的哲学意蕴与价值认同的本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2]郝立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正理念[N].光明日报,2013-05-04.

[3]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不断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N].人民日报,2015-05-2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王保纯.法制教育:我们还缺少什么[N].光明日报,2014-11-25.

[6]陈宪章,赵铸,江远.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N].中国民族报(理论周刊),2014-07-11.

【责任编辑杨德亮】

收稿日期:2016-04-2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14JDSZK067);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研究”(JGZXS13007);中央高校自主科研基金项目“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20150328)

作者简介:陈宪章(1972-),男,黑龙江牡丹江人,大连民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主任,副教授,博士,国家民委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吴纪龙(1983-),男,山东平邑人,大连民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C7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627(2016)04-0074-04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现代大学制度下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创新方向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新媒体视域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