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隔离灭火技术在实战中的应用

2016-12-17王玉连黄志森

福建林业 2016年5期
关键词:隔离带林火火线

文/王玉连 黄志森

隔离灭火技术在实战中的应用

文/王玉连 黄志森

发生森林火灾发必须具备3个条件,即可燃物、火源与火险天气,这三者缺一不可。扑救森林火灾的基本原理是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隔离森林火灾燃烧所需的氧气、可燃物或火源,达到扑灭森林火灾目的,减少森林资源损失。传统常见的灭火方法有用水、用土、用风力、人工扑打、爆炸等手段,以达到降温、缺氧、隔离的目的,最终实现灭火。这些方法存在扑救力量不足、工具简单、体能消耗大、效率不高、安全隐患大、易造成人员伤亡等问题。德化县是福建省重要林区县,有林地面积257万亩,森林覆盖率77.7%,林地土壤条件较好,杂草茂盛,腐殖质层、枯枝落叶层较厚。德化县属于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冬季少雨,霜冻严重,风干物燥。境内整体海拔较高,地形复杂,风速较大。森林火灾具有火势大、难靠近,阻隔少、蔓延快、难扑灭,风险大、易伤亡等特点,传统方法难以有效处置,且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近年来,针对德化县森林火灾特点,从有效降低可燃物、隔离火源的角度入手,强化先进实用机具装备建设,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一套以隔离为主、风力灭火为辅的高效安全隔离灭火技术。

一、组建精专队伍

(一)队伍与装备

鉴于山高坡陡、林密草茂、可燃物载量大、风干物燥、风大不稳、自然隔离带少、火势大、蔓延快等特点,树立精专理念,在县城、乡镇组建12~15人专业、半专业森林消防队,配备劈刀、油锯、修剪机、割灌机、背负式风力灭火机等实用扑火机具装备,使队伍兼具隔离、扑救功能,满足不同作战需求,提高队伍作战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二)机具与功能

1.劈刀 砍除扑火推进线路上的幼树、灌木、藤条、荆棘、枯枝,为修剪机、割灌机清除障碍。

2.油锯 砍除线路上的幼树、枯死木、下层针叶树、部分中层针叶树,避免地表火蔓延上树造成树冠火。

3.修剪机 割除并搬离线路上的芒萁、五节芒等杂草,尽可能地减少可燃物载量,以降低火势。

4.割灌机 紧随修剪机之后,割净并搬离线路地表残余杂草和枯枝落叶,尽最大限度地减少可燃物量。

5.背负式风力灭火机 利用强风吹净线路上的杂草、枯枝落叶,增强阻隔效果;当火线靠近作战线路时,待火势大幅度降低,利用强风吹散地表火球,进一步降低火势,有效切割火源与可燃物接触,达到彻底灭火效果。

6.铁扫把紧随风力灭火机之后,配合灭火机边打边拖,迅速扑灭余火。

7.锄头刮净、挖除残留的余火、余星、杂草、烂树兜、腐殖层,增强阻隔效果,防止死灰复燃。

二、新型灭火战术

(一)自下而上,“捧”火上山

不管是上山火、下山火,还是侧面火,但总的趋势是由低处向更高处延烧。所以,处理森林火灾应当是从火场低处入手,自下而上,不断向山上抬升推进,火线逐渐向上缩短,最终将火灾扑灭。

(二)人在火下,确保安全

林火发生后,产生的火焰、热浪、浓烟对上空气流进行“烘烤”加温,气流受热膨胀上升,而外围的冷空气开始下沉流动,形成火场局部火旋风。火旋风反过来对林火产生影响,形成向山上倾斜的推力,使上坡的植被受到来自下坡火焰、热浪、浓烟的熏蒸、烘烤,燃烧加快。为了避免伤亡事故发生,队伍应始终在火线下方进行扑救,确保扑救过程安全有效。

(三)两翼张开,背坡会合

林火总是向上、向两侧蔓延,所以,火灾扑救应在火场的两侧最低处入手,队伍在火线下方两翼张开,沿着两侧的火线下方由低向高抬升推进。为了确保安全有效,两翼作战线路夹角应小于180度,呈倒“八”字形,且推进速度应大于火线长度的增速。为了保证安全,队伍应选择在火场背坡会合,不得在火场正面坡会合,避免出现人在上、火在下的被动局面。

(四)打隔结合,灵活掌握

火势的大小是受地形、植被、风向、风速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要因地制宜,因情施策,避强打弱。对于地势平坦、植被稀疏、草本层低矮、风速较小、火焰较低的小火,应采用直接追火扑打方法;对于地势平缓、植被稀疏、草本层较高、风速中等、火焰中等的中火,应采用边隔离边打方法;对于地形复杂、坡度较大、植被茂密、草本层较高,遇强风、逆风、不稳定风,火焰较高,易产生林冠火,正面难以组织扑救的大火,应选择有利地形,采用完全隔离阻火方法。应综合机具装备、地形、植被、风向、风速、火势等因素,合理选择作战线路、扑救方法,该打则打,该隔则隔,打隔结合,灵活掌握。

三、扑火方法

(一)追火扑打

坡度25°以下,郁闭度0.2以下,草本层低于0.5米,风速三级以下,火焰高度1.2m以下的小火,可以采用直接追火扑打方法。队伍在火线下方或火场外侧,利用风力灭火机强风近距离由外向内吹散地表主要火球,使火势迅速下降,热辐射骤减,铁扫把紧随其后配合扑打,迅速扑灭余火,快速向前推进。

(二)边隔离边打

坡度25°以下,郁闭度0.2~0.4,草本层高度50~100cm,风速在三至四级,火焰高度1.2~1.8m的中火,应采用边隔离边打方法。队伍在火线下方,离火线3~5m,用劈刀、油锯、修剪机、割灌机将杂草、幼树、灌木、藤条、下层木等可燃物提前割除、搬离,开设一条宽1~2m的简易隔离带,用风力灭火机将隔离带上的枯枝落叶吹净。待林火延烧至隔离带时,火势迅速下降,再用风力灭火机强风由外向内吹散主要火球,铁扫把配合扑打,迅速将余火扑灭。

(三)完全隔离阻火

地形复杂,坡度26°以上,针叶中幼林,郁闭度0.4以上,草本层高度100cm以上,易形成林冠火,遇强风、逆风、不稳定风,火焰高度1.8m以上,难以正面组织扑救的大火,应采用完全隔离阻火方法。在火线前方选择有利地形,充分利用阔叶林、经济林、生物防火林带、道路等有利条件,用隔离工具自下而上开设3~5m的隔离带。隔离带开设完成后,为尽快缩短作战时间,在林火到达之前,采用以火攻火的方法迅速扩大战果。在隔离带近火一侧最高处点火,并由风力灭火机向火场方向助燃,使新火线迅速向火场方向延烧。点火时,应集中兵力在隔离带看守,当新火线与隔离带距离达到5m以上形成安全区域时,由高到低间隔3m再次点火,看守兵力也随之移动,依次向低处推进。看守时应密切关注风向、风速和火势变化,确保不产生飞火、跑火。当新火线与旧火线完全相遇时,林火自然熄灭。

四、小结

由于采用了先进实用的机具装备,使队伍兼具隔离与扑救功能,降低了劳动强度,处置森林火灾能力大幅度提升,可以科学、有效、安全地应对各种高难度、高危险森林火灾,更新了扑火理念,改变了传统“人海战术”做法,走新型科技灭火之路,创新了作战战术和扑救方法。新型隔离灭火技术明显提高了扑火效率,以德化县使用新技术前后各三年森林火灾统计数据对比表明,平均单起受灾面积下降了61%,扑火时间减少了33%,用工量减少了30%,且没有出现复燃现象。新型隔离灭火技术机动性强,能适应山区各种森林火灾扑救环境,能满足扑大火、救大灾的要求,队伍建设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作战能力由劳力密集型向技术装备型转变,作战理念由直接追火扑打向以隔为主、打隔结合、灵活多样转变,形成了一套符合南方山区森林火灾特点的高效、安全新型灭火技术。

(作者单位:德化县林业局)

责任编辑/鲍晓红

猜你喜欢

隔离带林火火线
造林中防火隔离带的设计
穿越火线之雪地模式
穿越火线之协同作战(下)
林火蔓延中林火-风双向耦合模拟研究进展
在防控“火线”践行初心使命
半边天
隔离带对侧风条件下超车过程车辆气动力的影响∗
隔离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