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提升林产加工业核心竞争力

2016-12-17黄志勇

福建林业 2016年5期
关键词:林产品加工业林业

文/黄志勇

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提升林产加工业核心竞争力

文/黄志勇

一、南平市林产加工业现状

(一)基本情况

1.林业基本情况。南平市地处福建省北部,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全市林业用地面积216.72万hm2,其中有林地面积200.32万hm2,占全市国土面积82%,森林覆盖率76.46%,森林蓄积量1.62亿m3,约占福建省林木蓄积量的三分之一。用材林面积95.74万hm2,占有林地面积的47.80%;经济林面积14.88万hm2;竹林40.63万hm2,其中毛竹林面积39.06万hm2,毛竹立竹量10.6亿株。拥有“中国竹子之乡”3个,“中国特色竹乡”2个;“中国锥栗之乡”3个,“中国油茶之乡”2个,“中国无患子之乡”和“中国百合之乡”和全国唯一的“中国杉木之乡”和“中国丹桂之乡”。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是南平林产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可靠保障。

2.林产加工业规模。全市现有林产加工企业2561家,规模以上企业364家,占14.21%,其中笋竹加工企业1122家,占43.81%。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6家,福建省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1家,占全省的44%,福建省省级林业龙头企业52家,占全省的34%;

3.林产加工业水平。南平市林产加工业是南平的传统和富有活力的优势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位置,2009年南平市林产加工业集群被中国社会科学联合研究中心评选为“第二届中国百佳产业集群”;2010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福建省林产品出口基地、南平市林业产业及浆纸产业集群为全省重点培育的26个产业集群(基地)之一,2013年12月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授予南平市为“中国木质活性炭产业基地”称号,南平成为我国最大的木质活性炭产业基地。同时,还是我国最大的松节油深加工基地和笋、竹加工重要的基地。

(二)主要特点

1.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十二五”期间,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累计达2707亿元,2015年林业总产值655.80亿元,年平均增长20.28%。林产加工业产值累计达1914.08亿元,占全市林业总产值的78.24%,占南平工业产值的26.00%。2015年林产加工产值503.47亿元,年均增长20.33%。林产加工业已成为是带动南平林业发展的动力。

2.森林资源比较优势。“十二五”期间,南平累计提供商品材852.69万m3,占福建省商品材产量的30.65%,其中杉木产量达508.47万m3,2015年商品材产量152.62万m3。累计提供商品毛竹7.71亿根,2015年的竹材产量1.99亿根。累计提供鲜笋296万吨,年均产量近60万吨。

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产业结构上不断优化,南平林业一二三产比重从上世纪末的22.93:76.61:0.47调整到2015年的14.61:76.77:8.62,调结构初显成效。

在产品结构上着力推进调整结构和补齐短板。以锯材为基本单元的木制品类产品是林产加工业的基础产业,2015年产量的50.35万m3,年均增长8.46%,木制品类产品结构由2010年的以普通锯材为主发展到目前的以建筑构件、装修线条和木制儿童游乐玩具构件及木制宠物用品等为主的木制品产品体系。在相对稳定人造板总量的基础上,提高竹质胶板比重,延伸竹胶板产业链,促进竹胶板应用从建筑模板向竹制品方向过渡,扩大竹胶板应用领域,2015年竹胶板产量26.73万m3,年均增长9.82%;竹地板产量1796万m3,年均增长11.72%。木质活性炭和松节油深度加工产品合成樟脑是南平的优势产业,2015年木质活性炭产量9.74万t,年均增长8.61%;合成樟脑产量1.24万t,年均增长6.73%。松香二次加工比重从上世纪末的89%提高到2015年95%。以笋制品为主食品加工构筑了南平市森林食品体系,2015年笋制品产量25.26万t,精深加工笋产品比重由2010年的37%提高到2015年的45.74%。浆纸产业受市场和环保制约影响已辉煌不在,在调整中逐步淡出。

4.产品质量持续提升。南平市林产加工产品涵盖人造板、木质建筑构件、装饰材料、竹木家具、竹木工艺品及制品、木质活性炭、竹炭、松香松节油深度加工产品、纸及纸制品等10大类近5000个品种,具有较为完善的林产品加工与产品质量体系,现有国家林业标准化示范企业2家,中国驰名商标3枚,省著名商标78枚,省名牌产品34个,国家地理标志商标8枚,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

5.社会贡献持续增强。“十二五”期间,全市林产加工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043亿元,2015年销售收入485亿元,年均增长19.97%;2015年实现税收14.81亿元,年均增长22.88%;2015年林产品出口额达5.03亿美元,年均增长25.91%。林产品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从上世纪末的17.44%提高到2015年的49.48%,已经成为福建省重要的林产品出口基地。

二、林产加工业发展的瓶颈

(一)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尽合理

1.资源消耗型产业比重偏大。特别是以木竹资源利用型产业为主,以森林生态休闲旅游和创意林业等为主的非资源消耗型产业开发滞后,缺乏有效的政策扶持机制。

2.林产加工产品链条缺失。资源供给、加工利用、产品设计、市场营运和平台服务未能有效链接,产业上下游匹配错位,林产加工整体处于低端水平。

3.产业布局不合理。分布地域广,企业规模小,缺乏重量级龙头,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产业优势难以发挥。

(二)产品市场竞争力弱

1.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以初级加工和基础材料加工为主,创新能力差,产品雷同,产品质量与可靠性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出口产品仍以代工为主,产品缺乏核心技术。

2.品牌建设滞后。林产品大多为无商标、无品牌或以贴牌方式生产销售,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企业品牌在省内、国内及国际上的知名度不高,优质未能实现优价。

3.市场体系缺失。缺少专业的林产品交易市场,销售渠道不畅,电子商务起步晚,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备,产品交易成本高。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1.技术装备相对落后。除纤维板、刨花板、家具和林产化工等企业外,多数企业技术装备和技术工艺落后,自动化水平和人工智能化程度低,缺乏深加工能力。

2.专业技术力量薄弱。产业人才短缺且分散,特别是战略性、高层次领军研发人员极度缺乏,缺少支撑南平林业产业向高科技产业融合和重点支柱产业并轨发展的团队。企业缺乏自主创新导入机制,研发力量薄弱,自主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少,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缓慢,难以打造林业产业链。

(四)产业生存环境不佳

1.企业税负高。目前国家的税收政策和对农产品的界定,制约了林产加工业上游的农产品初级加工链的发展,林产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着税收进项抵扣不足,处于税负高地,严重影响着森林资源梯级利用和综合利用水平。企业盈利水平的低下,还波及上游产业乃至挫伤广大林农培育资源的积极性。

2.环保安全问题突显。史上最严环保法的实施,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林业产业碰到了环保新问题,“水十条”和“气十条”把林产加工业推到了环保的风口浪尖,同时新《安全生产法》的实施,安全生产问题突显。

3.平台建设滞后。专业园区和专业市场建设的滞后而引发的产业链缺失和产业短板,严重阻碍着林产加工业的健康发展。

4.融资和劳动力成本高。企业贷款难,融资成本高。用工难,劳动力成本高。企业社会负担和社会责任重。

三、发展方向与对策

(一)林产加工业发展方向

今后一个时期,南平林业产业应当由单一以经营木材为主向森林立体经营方向发展,从简单经营向生态优先、创意林业方向拓展。木竹材加工产业应当由简单传统加工和半成品为主向以复合加工为主的新型材料和系列终端产品等领域发展;木质活性炭产业应当由传统应用领域向制药、环保等应用领域拓展;林业生物质利用产业应当由传统林产化工向生物制药、天然日化、天然杀虫剂、天然油料等方向发展。重点打造:一是打造以竹木材料为基本单元和以复合加工为手段的功能型竹木工程新型材料产品链。二是打造以竹木为基材的园林家具、休闲家具、儿童家具、厨房家具、宠物家具等特色家具产品链。三是打造竹木工艺品和日用品产品链。四是打造木质活性炭产品链,拓宽活性炭应用范畴,特别是要拓宽其在环保产业和医药产业等领域的应用范围。五是打造以松香二次加工、合成樟脑、天然香料、竹醋液和无患子开发等为主的林业生物质利用产品链。六是打造以笋制品等为主的森林绿色食品产品链。七是打造以近自然培育药食两用或道地药用植物等为主的林下经济产品链。八是打造以林业生态、森林文化和花卉为基本元素的森林文化创意产品链。

(二)林产加工业发展对策

1.实施科技创新引领转型升级策略。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链接,构建林产加工业的技术和竞争优势。加快实施以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化改造为主的机器代人产业升级工程,重点扶持以林产品研发和原创设计及应用拓展为主的产品创新工程;扶持传统工艺提升工程;扶持以节能降耗、循环利用和绿色环保为主的技术创新工程;扶持以构筑林产品产业链为主的林业产业融合发展工程;扶持和培育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林产加工高新技术企业。

2.实施产业集聚发展策略。坚持以产业融合发展为主线,强化林产加工业上下游和关联产业的链接,统筹规划,科学指导,延长补短,政策扶持,平台服务,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丰富和延伸产业链条。一是配套适度规模的工业原料林基地,提高工业原料林的品质和产量,提升森林资源支撑能力;二是依靠科技创新优化产品链结构,完善和丰富产品链;三是围绕产业集聚,夯实产业基础,助上游,富林农,拓领域,同发展,强基地,充分发挥林产加工业集聚效应。四是实施“以二带一促三”战略,培育重点龙头企业,有效发挥龙头的产业引领作用,激活发展动力,推动林产加工业链式发展。

3.实施地域品牌培育策略。立足资源优势,强化产业创新,优化产品设计,提质增效,构筑林产加工业标准体系,全面提升林产加工业标准化水平。一是提高品牌意识,把商标创建和品牌建设作为林业产业资源配置与产品品质控制的重要手段,提升市场占有率。二是梯级提升现有林产品品牌层次,提高品牌影响力。三是利用地域优势,策划和培育独具地域特征的林产品地域性品牌。四是加大林产品品牌的宣传力度,激活品牌拉动效应。

4.实施人才培养策略。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通过“一引二借三培训”的方式多渠道为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工匠人才。引进林产加工业领军人才,培育创新团队。借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升林产加工业智力支撑水平。注重专业培训,一是将优秀员工送到高校或研究所进行系统培养;二是请专家进企业开展专业实操演练;三是通过企业改制、品牌创立、质量贯标、安全生产、环保达标等活动进行全员培训,整体提升员工基础素质

5.实施产业联盟策略。建立产业联盟,加强与科研院所和大中专院校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中试、产品设计与推广等方面的合作,通过产业发展要素和科技资源的整合,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精准衔接,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化解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矛盾。遴选一批技术成熟的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加以推广应用,提升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水平;鼓励龙头企业利用产业联盟资源组建科技开发中心,开发新工艺和新产品;利用产业联盟大数据资源,推动自动化、人工智能化和机器代人进程。充分发挥产业联盟的智力资源优势,建立和完善产业创新驱动机制,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6.实施绿色发展策略。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节能环保循环经济为导向,鼓励森林资源的梯级利用,构建林产加工循环经济链,提高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优化产业布局,突出主导产业,形成产业特色,增强市场竞争力。

7.实施市场需求导向策略。要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和产业自身特点,及时动态调整。做好产业中长期规划,构建林产加工业市场定位的经营管控机制。

8.实施专业园区建设策略。要根据区域特色,统筹谋划,明确区域功能定位,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和完善专业园区(平台)及配套设施建设,制定产品链招商优惠政策,引导林产加工及其配套项目入园,促进林产加工业集约、集聚、集群发展。

9.实施财税支持策略。加大对产业联盟建设、产品研发、人才培养、转型升级、节能减排等的财政支持力度。降低林产品税负水平,返利于林农。将林农、专业合作社、小型林业资源型加工企业生产的初级产品纳入农产品范畴,化解林产品加工企业进项税抵扣不足的矛盾,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作者单位:南平市老科协)

责任编辑/鲍晓红

猜你喜欢

林产品加工业林业
◎Paper Excellence 收购Resolute 林产品公司
《林业勘查设计》简介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land produces
非木质林产品认证
我国首部地方性林产品名录公布
农业部部署扎实推进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
工业4.0背景下的机械加工业优化升级
洋县林业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