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钧一发”话发绣----对话发绣艺术家周莹华

2016-12-10叶正亭

江苏地方志 2016年4期
关键词:刺绣苏州艺术

◎叶正亭

“千钧一发”话发绣----对话发绣艺术家周莹华

◎叶正亭

周莹华工作照

叶:周老师最近乔迁之喜,祝贺!

周:谢谢!去年9月,我的工作室从观前街井巷搬至东环路风华苑。

叶:其实您是双喜临门,2016年2月,“明莹刺绣工作室” 被评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发绣)保护单位。

周:是的。这是对我这么多年从事发绣艺术创作的一种肯定,更是对苏州发绣工作前辈们工作的肯定。我非常感恩。

叶:近三十年来,您对发绣艺术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有目共睹。

周:只能说做了一些工作,主要是将消失多年的发绣在苏州重新焕发出青春了,并将其形成了苏州发绣的特点。

苏州发绣自新中国成立后苏州刺绣研究所将其恢复后,由于材料、题材等问题又逐渐没人做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为了实现生父高伯瑜的心愿,开创了自己的发绣工作室,专门从事发绣技艺的传承。2014年,苏州市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时,将苏州发绣也列入其中申报。

叶:您是如何传播发绣艺术的?

周:我通过各种展览,让大众了解发绣艺术。2006年,应邀代表中国艺术家赴意大利参加“从长城到奥林匹亚艺术行都灵冬奥之旅——艺术巡展”; 2010年,应邀赴台湾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千缕丝情-周莹华发绣艺术交流展”(展览地有台北、高雄、台南、嘉义、彰化等地);2011年,宜兴大觉寺举办“周莹华发绣艺术展”;2011年,应邀参加由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发绣艺术珍藏品荟展”;2012年,在上海民族、民俗、民间博览馆举办“绣苑四绝”大型展览;2012年12月,在上海徐汇区图书馆举办个人刺绣展。

叶:真是不少。有讲座吗?

周:我也开办过一些讲座来传播。2013年,在上海徐汇区图书馆《发绣艺术欣赏》;2015年,在苏州中国银行举办了发绣欣赏讲座。我还参加了苏州市文广新局组织的“走进非遗”活动,让有兴趣的市民走进我们工作室,亲身体验发绣的魅力;和西交利物浦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合作,组织学生参与发绣这一传统技艺。

叶 :您的发绣作品得了不少奖项。

周:在全国省级以上的评奖中共获得了16个金、银奖项。发绣作品被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台湾佛光缘美术馆和一些私人博物馆以及国际名人萨马兰奇等收藏。在全国确立了苏州发绣的地位。

叶:发绣与丝绣有什么不同?发绣的特质是什么?

周:发绣和丝绣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所使用材料的不同,发绣所使用的是人发,丝绣所使用的是真丝线,在刺绣的针法上基本相同,只是在绣制技巧上有所不同。

发绣《八十七神仙卷》(31×408cm)2008年获第九届“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

民国时期的朱启钤在《女红传徵略》中记载:宋朝孝女周氏,用23年时间绣制成发绣《妙法莲花经》。主要表现当时人们对佛教的虔诚信仰,将自己的头发剪下来绣制成佛像、佛经等来朝夕膜拜。这就有了最早的发绣。

叶:中国发绣艺术起源于唐宋,那传到苏州呢?

周:发绣是中国工艺美术中一个古老而独特的品种,历史上都用来绣制佛像等艺术品,由于它具有“颜色古朴、立体感强、保存时间长”等特点,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但由于制作发绣的技术要求高,以及取材的不易,绣制发绣的人很少,到清康熙以后,发绣就逐渐消亡了。清亡后,北洋政府官员朱启钤在清点接收宫廷内藏的刺绣品时,丝绣有158幅之多,发绣一幅也没有见到。现存的几幅古代发绣作品都在中外博物馆收藏。由此可见,发绣的弥足珍贵。

苏州发绣的历史,始于明代,清初达到鼎盛时期。明代末年的徐灿,就是其中之一。徐灿,字湘萍,又字明霞,吴县人。出生于诗书人家,自己也是个才女,诗、书、画、绣样样精通,婚后曾居住在苏州拙政园内,著有词集《拙政园诗余》三卷,诗集《拙政园诗集》二卷。她所作的词被誉为继李清照之后的又一才华出众的著名女词人,同时,她又是一个优秀的刺绣家,晚年专心绣制佛像,她用头发绣的观音像,被观看者认为“工净有度”,不亚于明末刺绣大家邢慈静的作品。

清代,苏州有刺绣家钱蕙,她是吴县人,能够以发代绣,绣古佛,被当时人誉为:“绣大士像及宫妆美人,不减龙眠白描”。就是说钱惠所绣的人像,就好像北宋名画家李公麟的白描画一样精彩。

名扬中国刺绣史的还有清代杨卯君和沈关关母女。杨卯君,字云和,清初吴江人,善绣佛像,能以发代线,号为“墨绣”。她的绣艺传给女儿沈关关。沈关关,字宫音,所绣山水、人物皆有新意。

关于发绣,还有一段趣闻。清代有个才女叫吴慧娟,海虞(今江苏常熟)人,《梵天卢丛录》载:吴慧娟,工书画,尤善刺绣。技艺上远追卢媚娘,近抗露香园。其夫冯子倩逐酒色乐而忘归,娟劝之不从,因截自己之发,于白绫之上绣诗二首寄之,子倩得诗大为感动,即归。并拟文叙其始末,征题咏,成《绣发集》。发绣也成了规劝的浪子回头手段。

叶:做发绣很难吗?

周:相对比较难,一般需要具有较高的刺绣水平的人才能胜任。发绣以绣制佛像为主,不比丝绣,大多绣制日用品。所以绣制发绣作品,绣制者本身要有一定的艺术水平,正因为如此,能做好发绣的人很少,发绣的传世作品更少。我讲到的历史上的几位发绣大师,都是诗书画的全才。发绣由于其材料的因素,自从它诞生以来,一直是作为少数刺绣名家的雅兴之作,原因主要有几个,一是作为原材料的头发的取得不容易,二是发绣的制作难度较高,需要作者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三是发绣的题材有局限,主要用来表现单线条的宗教题材,再就是当时对头发的加工处理还跟不上要求。所以发绣作品数量很少,而能流传到现在的更是少之又少。

左:发绣《水月观音》(78×130cm)2009年获第十届“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

中:发绣《罗汉图》(70×144.5cm)

右:发绣《四仙拱寿图》(118.5×83cm)

叶:说到苏州发绣,一定会提到高伯喻。他是您父亲吗?

周:严格讲,高伯喻是我生父。我出生后,就过继给舅舅,所以姓了母姓。但我们是大家庭,生活在一起,我自小也受到了生父的教育、影响。高伯喻在苏州刺绣研究所工作,1954年,他在整理研究苏绣资料时,发现了“发绣”这一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于是寻找老艺人归队,抢救、挖掘了这一传统工艺,绣制出了新中国第一幅发绣《屈原像》。1959年,发绣《屈原像》在北京展出,受到了朱德委员长的题词和嘉奖,但由于发绣受到材料、题材、技术等的限制,一直没有形成规模。“文革”期间,高伯瑜下放到苏北,应邀到了东台工艺厂任职。之后,他又推荐了许多苏绣艺人,如书画家沈子丞、陈负苍、王能父、刺绣艺人朱世英、陆素珍、裱画师殷三元等人到东台,开拓了中国画和发绣两项新业务,将原来以猪鬃、人发、马鬃为原材料,生产板刷等日用品的“三毛厂”转型成了以发绣、仿古中国画为主的工艺厂。他将发绣技艺传播到了东台,并使发绣在东台生根开花,逐渐在东台形成了规模化生产。东台工艺厂发绣车间从最初8人发展到100多人,最终发展到今天,成了东台的一个特色支柱产业。高伯瑜也因此被誉为“发绣播种人”。

叶:您的发绣作品有什么样的独特之处?

周:我的发绣作品大都取材于传统中国古画,所以在艺术上特别强调诗、书、画、印的统一。在绣制技艺上,注意用针,依据书画笔法、要求,提按顿挫之笔意与浓淡枯湿之墨韵皆,得以完美地再现。通过刺绣手法,再现绘画笔墨意趣,又基于材质和针法所形成的质感、色调、肌理之美,形成了一种笔墨丹青所不能达到的魅力,显示了苏州发绣艺术所独具的“精致、雅洁、柔丽”的美学品格,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一件表现中国古画的发绣作品,必须讲究诗、书、画、印的统一,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我们看到很多刺绣作品在这些细节上不到位,给整幅作品留下了遗憾。

叶:做一个发绣艺术家,要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有较深的理解?

周:是的。中国画艺术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精髓,中国画讲究的是线条和笔墨,古人将线条分为十八描,也就是十八种勾画线条的方法,来分别表现各种题材的需求,古人对笔墨讲究墨分五色,在运墨的浓淡深浅中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最终实现的是一种意境,只有理解了这些,你才能在绣制过程中做到得心应手,所绣制出来的作品才能生动,才有生命力。

叶:听说您对自己发绣作品的要求很高,近于苛刻了。

周:必须这样。

曾经有一幅发绣长卷作品《八十七神仙卷》,作品在勾稿、刺绣上都很好,只是在最后裱画时出了问题,影响到作品的外观。为了严守质量要求,我决定重新绣制,直到自己满意。有瑕疵的那件至今还躺在仓库。

叶:您的作品被原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收藏?

发绣《维摩演教图》(221×41cm)2007年获第八届“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发绣《韩熙载夜宴图》(335.5×28.7cm)2008年上海民族、民俗、民间、博览会创新类“金奖”第九届中国(深圳)文博会“银奖”奖”

发绣《货郎图》(162×59cm)2011年获第十二届“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发绣《纺车图》(72×27cm)

周:2000年,我正式创办了刺绣工作室,在十全街上有一个刺绣门店。有一天,来了一位台湾客人,看了我的刺绣作品非常喜欢,收藏了我的一幅发绣佛像。在交谈过程中,我了解到他是台湾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吴经国先生,祖籍是苏州,由此结下了一个缘。2005年,我参加了中国收藏文化博览会并获得了金奖,又被国家奥组委选上,参加“从长城到奥林匹亚都灵冬奥艺术巡展”,这次活动是由何振梁先生带队。在意大利都灵的展览上,国际奥委会成员都来参观,其中又见到了吴经国先生。在异国他乡,又是在这样的场合相见,大家都异常惊喜。何振梁、吴经国两位都是国际奥委会的元老,他们同时向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介绍了我的发绣作品。萨马兰奇先生看得非常认真,尤其对根据宋代画家夏珪的原画绣制的发绣《风雨行舟图》连连点头。他收藏了这一幅发绣作品,向我赠送了他亲笔签名的书籍和纪念笔。

叶:您还为星云大师绣过发绣像?

周:2008年,在上海民博会上,来自台湾佛光缘美术馆的妙仲师傅看到了我的发绣作品,很感兴趣,尤其是了解到发绣与佛教的渊源以后,热情邀请我到台湾各地佛光缘美术馆举办为期一年的巡回展览。2010年,我的发绣艺术展首先在台湾高雄举办。在展馆中,我看到了油画家李子健先生创作的星云大师像,非常逼真,由此萌发了为大师绣一幅发绣的想法。回来后,我花了一年的时间,绣制了星云大师像,赠与大师,以表达我对星云大师的敬意。后来在宜兴大觉寺,星云大师还特意邀我会面并合影留念。

叶:您作品得奖和被博物馆收藏的具体情况。

周:发绣《维摩演教图》被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发绣《观音像》被国际奥委会台湾委员吴经国收藏;发绣《释迦牟尼佛》《柳枝观音》《星云大师》被台湾佛光缘美术馆收藏;发绣《水月观音》被杭州南佛精舍艺术馆收藏;发绣《姑苏繁华图》长卷被私人博物馆收藏;发绣《货郎图》被私人博物馆收藏。

叶:您目前的职称与称谓。

周:我的职称是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我获得了中国刺绣艺术家、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发绣)”传承人称谓。工作室被授予“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发绣)’保护单位”、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发绣)”保护单位等,这些都是社会对我的鼓励和鞭策。

我还得到了社会方方面面对我的关爱,2006~2007年度,被苏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授予“行业贡献奖”;2007年,被苏州市妇联授予苏州市“十行百星”优秀女性称号等。

叶:作为“非遗”传承人,您在传承方面做了什么?

周:我的刺绣技艺来自苏州老一辈刺绣家们,因此我有责任把发绣这一传统技艺传承下去,为此,近年来,我重点培养有兴趣并有一定美术基础的学生,这些学生中有中央美院的博士生,南艺、苏州科技大学的学生,我免费教他们刺绣。我的女儿是大学老师,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但我同样让她学习刺绣,每年暑寒假,她都悉心学绣。我也是希望她能多了解并传承这门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

叶:写诗歌的有句行话,叫“功夫在诗外”,这同样适合于发绣艺术家吧。

发绣《清明上河图》(26×668cm)

发绣《赤壁图》(137×55cm)2008年获江苏艺博杯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

发绣《盆菊幽赏图》(87.5×23.5cm)

发绣《悟阳子养性图》146×47.5cm)

周:刺绣本身只是一种技法,需要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才能展示刺绣的魅力。作为一个刺绣工作者,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才能创作出有生命力的好作品。如绘画、雕塑、书法、摄影、美学、历史,你都要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选材、创作中做到游刃有余。比如我的发绣作品《水月观音》,就是我在北京法海寺观看明代壁画后,根据其中的一幅壁画改编创作的,将原画彩色变成更适合发绣的黑白两色,虽然少了一分雍容华丽的感觉,但多了一些素朴庄严的特点,更显功力。由于运用了自然头发颜色深浅的不同区分,使整幅发绣的线条层次分明,线条非常精细、匀称、工整、挺拔。特别是将观音的披纱表现得惟妙惟肖,披纱上的图案是六菱花瓣,每一花瓣都有40多根线条组成,发绣运用丝丝白发将披纱“细如蛛丝,薄如蝉翼”的飘逸感表现得活灵活现,感觉水月观音在轻纱下微微呼吸,更能体现水月观音的恬静、优雅之美,

叶:希望您成为德艺双馨艺术家。在社会公益方面,您做了什么?

周:苏州“正念养心社”是由100多位女企业家参加的非盈利公益组织,我在社内担任顾问一职,正念养心社的宗旨是“以公益慈善,扶贫帮困”为主导,带领社团成员关爱弱势妇女,扶助弱势儿童,开展尊老、助老等活动,提高社团成员的公益理念,以“正心、正念、正行”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每月我们都有定向慈善帮困活动,如慰问养老院我们定点是优康养老院。我个人还通过青海“格桑花教育救助会”定向助学了两位学生。

叶:您对发绣艺术有什么样的展望。

周:中国的发绣艺术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清中期以前,发绣无论在题材还是在针法上都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后,发绣一直还停留在表现佛像人物和中国传统绘画上,题材上有较大的局限。我想,发绣艺术必须在题材上有所创新,而这种突破与创新,带来的首先是表现手法的跟不上。因此,要在题材上有所创新,首先要解决的是表现手法的创新,要更加丰富多彩,才能满足发绣艺术题材创新,在这方面,我也一直在思考和尝试。

叶:期待您有更新、更美的发绣作品问世。

周:谢谢。

(作者联系地址:苏州市政协文史委)

猜你喜欢

刺绣苏州艺术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清新唯美的刺绣
纸的艺术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刺绣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