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板浦盐场至台北盐场——这是一座历史悠久,贡献卓著的盐场

2016-12-10蔡立志

江苏地方志 2016年4期
关键词:盐场中正连云港市

◎ 蔡立志

从板浦盐场至台北盐场——这是一座历史悠久,贡献卓著的盐场

◎ 蔡立志

现今,许多人甚至包括连云港市的大部分人,他们只知道台北盐场,或只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过板浦盐场,却不知道台北盐场和板浦盐场的传承关系。说到底,台北盐场原名就叫板浦盐场,板浦盐场新中国成立后才改名叫台北盐场。板浦盐场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的北蒲盐场,板浦盐场在北宋时即见著文字,均说明它是连云港市境内历史最为悠久的盐场。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曾经与中正场、台南场的分蘖,与浣渎场、徐渎场的合并,但只有板浦场寿命最长。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从海水煮盐实现滩地晒盐,从季节性晒盐变为常年塑苫晒盐,再到矿盐卤水制盐,成为中国海盐生产实现三大技术革命的发生地,为中国海盐生产作出了卓著的贡献。现对这样一座赫赫有名的盐场介绍如下:

一、场名的演变

板浦盐场场名,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时间是北宋天圣元年(1023)。据《宋史·食货志》记载:连云港市境内于北宋天圣元年设板浦、惠泽、洛要三盐场。位于现赣榆区沙河一带的洛要盐场于南宋绍煕五年(1194)废除,位于现灌南张店一带的惠泽盐场于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裁废,均不复存在。其后有临洪场、兴庄场、临兴场、莞渎场、徐渎场、中正场、济南场等盐场不断兴废,唯独板浦场虽经分分合合,但一直沿用板浦盐场之名。到民国15年(1926),陇海铁路修到大浦,设立大浦火车站,板浦场署由板浦移驻大浦。板浦盐场仍未改名。民国22年(1933)由于板浦场在猴嘴修建官坨落成,板浦盐场署由大浦迁移至猴嘴。民国二十八年(1939)三月场区陷落。民国二十七年(1938)淮北盐务管理局西移汉口,改板浦场署为板浦办事处。国民党汪精卫政府在新浦成立淮海区盐务管理局,改板浦办事处为板浦场务所。民国三十四年(1945)抗日战争胜利,民国政府接收板浦场,恢复板浦场公署名称。民国三十七年(1948)十一月七日场区全境解放。中共华中局工作委员会和行政办事处决定,因板浦场位云台山北端,改板浦场为台北场,中正场因1945年国共两党接收日产时,共产党接收了中正场的东半部,后称方洋场,再后称徐圩盐场;国民党接收了中正场的西半部,至1948年国民党逃亡后,中正场东西两部分已成两个实体。因西半部位于云台山之南,相对于台北盐场,而称台南盐场。

台北盐场的名称一直使用至今。由此可见,台北盐场是由板浦盐场改名而来。

二、悠久的历史

《宋史·食货志》明确记载宋代海州境内有三大盐场:即板浦、惠泽、洛要。洛要盐场在今赣榆区沙河镇(古称洛要镇)一带,于南宋绍熙五年(1194)被废除。位于今灌南县张店镇一带的惠泽盐场,也于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废除,并入板浦盐场,因此板浦盐场成了海州境内志书最早记载的三座盐场中寿命最长的一座盐场。

南宋绍熙五年(1194)洛要盐场废除后,于岗埠农场、黄川、浦南一带新建临洪盐场。

元元贞元年(1295)现灌南县新安镇花园乡一带建莞渎盐场。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在云台山周围设徐渎场。

明正德七年(1512)在现赣榆区墩尚镇以东设兴庄盐场,至此时海州境内有板浦、临洪、莞渎、徐渎、兴庄5座盐场。

清康熙十七年(1678)徐渎场并入板浦场。

清雍正年间,莞渎场裁废,亦并入板浦场。此时的板浦场产区在东陬山至朐山这一辽阔地带。

清雍正六年(1728),临洪场与兴庄场合并为临兴场。

清乾隆元年(1736),将板浦场的中正、东大、小浦、东辛4疃划出,成立中正盐场。

清嘉庆五年(1800),海州境内有板浦、临兴、中正三场。

清道光三十年(1850),因海势东移,滩地移至东陬山、蒿子头一带。光绪年间中正、小浦、东大及东辛4疃报废,新开大张圩、宣口圩、陶圩、兴隆圩、大端圩、六路圩、西方圩、西临圩、乔圩、朱头圩、沈二圩、老唐圩、丁圩、大陈圩、刘二圩、大板跳、小板跳和刘圩。

民国元年(1912),大德、大源、大阜、大有晋、公济、裕通、庆日新七大公司共同成立济南盐场。

民国三十七年(1948)十一月七日盐场全部解放。淮北盐务管理局成立,于1948年12月对盐场重新区划,建立六大制盐场,即改板浦盐场为台北盐场,中正盐场西半部为台南盐场,中正盐场东半部为方洋场,后改为徐圩盐场。划济南场灌河以北的大阜、大德、公济、大有的一部分成立灌东盐场及新滩盐场。临兴盐场改称青口盐场。1958年12月底,淮北盐务管理局将上述盐场下放给地方。台北盐场、台南盐场、徐圩盐场属新海连市,灌西盐场属灌云县,灌河以南盐场属盐城市,青口盐场属赣榆县。直到目前连云港市境内盐场仍称台北盐场,台南盐场、徐圩盐场、青口盐场和灌西盐场。

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出,从板浦盐场到台北盐场,可以说是连云港市境内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历史最长的盐场。除此以外,板浦盐场的历史更可追溯到汉代。据东汉熹平元年(172)东海相满君立于孔望山《东海庙碑》记载:朐山“源濒海盐……民赖其利”。说明当时朐地“当已设官司盐”。又据东海县尹湾村出土的西汉晚期汉墓木牍1-23版记载:“伊芦盐官吏员30人……,北蒲盐官吏26人……;郁州盐官吏26人……”。由此可见,当时连云港市境内有伊芦、北蒲、郁州三盐场。在这三盐场中,北蒲盐场应该就是板浦盐场。

板浦地名的由来也与盐有关。据说,这块靠近海边的产盐滩地中间有一条南北向流淌的小河,灶户为了交通便利,在河上架桥,低洼之处以苍梧板铺垫以利通行,因而人们就把这个地方称为板铺。日久天长,由于濒临河流入海口,人们就称此处为板浦。汉墓木牍上记载此处为北蒲。从板浦产盐与吴王刘濞联系起来考虑:吴语方言与北方官话比较,北蒲与板浦读音相同。这样一来,汉墓木牍记载的北蒲就是指板浦,那么,板浦盐场的名称就近两千年。如此悠久的一个海盐盐场历史,这在江苏省是独一无二的,恐怕在全国也没有出其右者。由此可见台北盐场的悠久历史。

三、贡献卓著

从板浦盐场到台北盐场,在其悠久的历史中,创造了许多载入史册的辉煌佳绩,为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其贡献表现在四个方面:

1.完成了海盐生产三次重大技术革命

海盐生产经历了四次重大技术革命。第一次由自然摄取盐份变为煮海为盐。中国最早煮海为盐的灶址现存于赣榆、日照的交界处。第二次是将煮盐改为滩晒盐。这一变革发生于明成化三年(1467)。原海西县的西海所镇守使丁德兴之侄丁永到板浦任盐业督办,在板浦场太平埝始改煮盐为晒盐。第三次技术革命是改一年两晒(春晒、秋晒)为塑苫全年晒盐,实现产量翻倍。1972年,台北盐场海滨二区原三组12号滩建成中国第一块平塑结合塑苫地进行浮卷法收放塑苫布作业,开创了“浑水制卤,浑卤结晶,新卤结晶,长期结晶的生产新工艺。第四次技术革命发生在2005年12月30日,台北盐场制定矿卤滩晒原盐项目建议书,2005年5月8日在海滨工区开始项目试验,并获成功。从而完成了矿卤塑苫滩晒全年生产工艺的技术突破,并被推广应用,成为当前海盐生产最高产、最先进的生产技术”。

2.生产出了中国海盐最高品牌的产品

海盐因粒大、色暗、干燥等特点,而被世人青睐。但因为滩晒作业,难免存在色白、泥土杂质高等致命弱点。就此,台北盐场职工注重生产工艺,狠抓产品质量,终于在1988年12月以其产品作为淮盐的代表参加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并获金奖,这首开中国淮盐品质先河。为此,台北盐场获江苏省盐业公司特等奖。

3.带动了多座城镇昌盛

板浦盐场在淮盐生产中历来具有重要的地位,这是人所共知的。千百年来,随着海岸线的不断变化,板浦盐场的场区也在不断变化。每变动一处,就塑造了一座新的城镇。古人云:“因利所以聚人,因人所以成邑”。板浦盐场所经过的地域便塑造了一批历史名镇。

淮北盐都——板浦

盐工组照4 蒯乃品摄/省摄影家协会供稿

从西汉末年的北蒲盐场到北宋天圣元年(1023)的板浦盐场。至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淮盐生产的淮安分司迁到板浦建立分司署并更名为海州分司。更到民国二十年(1931)两淮盐运公署从扬州移驻板浦,使板浦达到了顶盛时期,成为中国的淮北盐都。当时的板浦镇驻有济南七公司驻朐办事处,有湘鄂赣皖四岸公所等,还有两淮盐运公署下设91处盐场办事处,板浦镇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盐务机关,加之板浦,中正两场垣商多居于此,盐业经济带动了中国、中央、上海、商业、江苏、交通、厚康等诸多银行在此广设分所,并有典当,银楼钱庄15家,保险公司8家。马路两侧店面衔接不断,商贾川流不息。酒楼、茶馆、澡堂、妓院等场所人声鼎沸,使这座淮北盐都名扬苏、鲁、皖,被称为“小上海”。

苏北名城——新浦。

连云港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地新浦的兴建,源自于盐业内河运输的需要。1862年,新浦运盐码头设在前河(今市化街)。由于此地位于南北要冲的特殊位置,更加之以后大浦港埠兴起和陇海铁路展筑,新浦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消费性小商埠。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这片热土上粮行、货栈、商会、盐号、浴池、旅馆、戏院等应运而生,计有13个行业,经营业主400多家。河岸上人来人往,河面上帆樯如林;海昌青楼,妖声嘤嘤;临河店主揽客招呼声,扛包人的号子声,赶牲口的吆喝声,独轮车的吱呀声,唱小戏的胡琴声,耍把戏的锣鼓声,甚至叫卖、打架的嘈杂声,交杂在一起,勾勒出一幅幅活生生的井风俗画。形成了海属地区商业交通的中心,江苏省东北部的繁盛之地,民众戏称其为“二上海”,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城市就这样孕育而成。建国后一直为淮北盐务中心,直至现在连云港市区中心,新浦无不深刻地烙有盐文化的印痕,由此也构成了新浦城市发展史的独特内容。

因盐盛衰的大浦。

大浦的兴衰与淮盐集散密切相关。清乾隆十五年(1750)后,海潮后退,大浦始有居民在这里建滩晒盐,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为盐业及其他物资运输,大浦以胶海州关的名义自行开放,大大地促进了淮北原盐的运输及销售。1926年陇海铁路修到大浦,建大浦火车站,为运盐专线用。是年板浦盐场也由板浦北的大平埝迁至大浦。板浦坦商集资建成大浦盐坨,盐船由大平埝驳盐河、张跳开支河直达大浦火车站。1926年大浦坨销盐26.96万吨。由于大浦港的扩大,大浦有商行18家,旅社9家,可谓是四方商贾云集,徽腔楚调杂陈。那时的大浦可谓是个繁荣之地。

1927年临洪河逐渐淤积,1930年发生日本“白鹤丸”轮在临洪口搁浅沉没。1933年板浦盐场署迁到猴嘴,由此大浦开始萧条衰落。

因盐而盛的猴嘴。

1930年以前,猴嘴还是一片沟壑纵横,杂草丛生的海滩,民国二十年(1931),武、沈两家把猴嘴土地卖给陇海铁路局。陇海铁路局为了招揽铁路货源,将其后建设盐坨的600亩土地奉送给淮北盐务管理局,这时由于盐业兴盛及盐坨兴建,板浦及大浦迁来10来户人家,猴嘴始有居民定居。民国二十二年(1933)猴嘴盐坨建成,专线火车开通,淮盐开始用火车运输,由此猴嘴成了盐运重地。加之板浦场署由大浦迁至猴嘴,猴嘴由此很快兴盛起来。

猴嘴建坨以后,坨里有两条铁路,14个段位,可储原盐12万吨。运盐船在坨内盐河中来往,在坨房停靠卸盐上廪,热闹非凡。火车如条条空肚子的巨龙,在坨里,喘着粗气,冒着白烟,车厢里装满淮盐,长鸣一声离去,可谓生气勃勃。当年不少人又把猴嘴称作苏北“盐都”。

抗战中猴嘴被日寇占领。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党盐务机关继续使用盐坨。1948年11月7日板浦盐场解放。11月21日中共华中局和华中局行政办事处决定,将板浦盐场改称台北盐场。1953年设猴嘴镇。1958年盐区区政府设猴嘴镇,猴嘴成为盐区,云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03年猴嘴镇改为猴嘴街道办事处,2005年连云港市市政建设提出“一心三极”战略设想,三极为新海地区,连云地区和青口地区,一心即猴嘴地区,从而使猴嘴街道办事处成为连云港市城市发展的核心资源区。

4.为连云港市的城市发展提供了辽阔的土地资源。

台北盐场一直属省淮北盐业公司管辖。随着盐业生产技艺的改变,盐用土地逐步调整减少,转为发展种植、养殖业。随着连云港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城市建设,特别是临港产业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非常大。因此省委省政府于2007年6月24日发文,决定将江苏省淮北盐业公司所属金桥盐业公司整建制地移交连云港市管理;因此,台北盐场一并也划归连云港市。这样一来,连云港市在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就可将总面积40km2的台北盐场纳入连云港市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在台北盐场这块土地上崛起了连云新城、发展了连云港临港产业区,连云港市开发区许多新开工的企业都在原来的台北盐场的土地上安家落户。台北盐场也在调整自身产业结构过程中,开发建设了许多新企业,由此可见,台北盐场为连云港市城市发展、经济转型提供辽阔的土地资源,为连云港市经济增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历史将永记台北盐场的功绩。

(作者联系地址:连云港市老科协)

卤海盐花 王拥军摄/省摄影家协会供稿

猜你喜欢

盐场中正连云港市
连云港市实施“智云安全护航工程”
中正平和——王栋山水画中的古意
Investigation of the fast magnetosonic wave excited by the Alfvén wave phase mixing by using the Hall-MHD model in inhomogeneous plasma
无题(3)
《莲年有鱼》
抢抓机遇 砥砺前行 为山腰盐场开创百年发展新纪元而努力拼搏
菜央子盐场:众志成城抗洪救灾 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学习母鸡
为托孤一诺 她半生坚守——福建山腰盐场老盐工连于妹
花岙岛:打造海岛旅游度假目的地废旧盐场重新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