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觅20世纪中华文化产业的源头——读李斌《鸳鸯蝴蝶派与早期中国文化创意产业(1919-1930)》

2016-12-10高建国

江苏地方志 2016年4期
关键词:李斌文化

◎ 高建国

寻觅20世纪中华文化产业的源头——读李斌《鸳鸯蝴蝶派与早期中国文化创意产业(1919-1930)》

◎ 高建国

2015年11月,扬州广陵书社推出一本新书:《鸳鸯蝴蝶派与早期中国文化创意产业(1919~1930)》。我认为,它是一本特殊的史志著述。书名虽称“中国”,背景却是在上海和苏州,而苏州人又占了多数。所以,它论述的内容,主要还是民国苏沪的文化创意产业。

鸳鸯蝴蝶派,是中国现代文坛的一个创作群体,成员多为苏州人。由于价值取向特殊,一直引起学界关注,研究著述汗牛充栋。截至2016年3月,中国知网(CNKI)以“鸳鸯蝴蝶派”为主题的文献,多达1500余条。这还不包括,对他们成员及著作、作品的个案研究成果。这说明,要在鸳鸯蝴蝶派的研究选题上,有所突破,并非易事。但本书作者李斌先生,以此内容申报的课题,连续受到国家及省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使之成为诸多社科基金项目。李斌在各种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相关论文,也引起了一定反响,这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2011年11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从此,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健康、有效、持续发展,便成了中国改革面临的新任务。支撑“文化复兴”战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与源流。所以,文化复兴的终极目标,就是激发人们的文化自觉,推动文化的继往开来。李斌先生将鸳鸯蝴蝶派对文化产业的探索与实践,作为一个突破口,以此总结和勾勒20世纪苏沪文化创意产业的发端与发展,我以为,这不啻是一项学术创新,它对未来中国创意产业的走向,都能起到启迪和示范作用。

该书的研究路径,独辟蹊径,也值得我们关注。作者在“后记”说,“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结构与社会发展调整的重要力量。正因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已成为我国重大战略,所以对其历史流脉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①文献梳理后发现,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图景,果然是宏大而壮阔的,它的深度与广度,远超人们的想像,相关研究成果也源源不断问世。截至2016年3月,中国知网(CNKI)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题的文献,多达9500余篇②;亚马逊图书网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题的著作,多达754部③;本书从影视视角切入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之前也出版过类似的著作,比如《中国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创新研究》④。面对这样一个热门选题,想要有所突破,难度可想而知。李斌先生的研究策略,之所以与众不同,就在于立足本土资源,遵循扬长避短规律,在学术路径上标新立异。李斌是新苏州人,他的本硕博,都就读于此,对吴文化深度浸染,能够充分领悟与接受苏州文化的精髓。这种积淀有益于课题研究。苏州是一座古城,有2500年漫长历史,其文脉源远流长,滋养和影响了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以包天笑、周瘦鹃、范烟桥为代表的鸳鸯蝴蝶派作家,绝大多数人都是苏州人。李斌将他们当作研究对象,自然如鱼得水。本书形成前,作者曾发表一系列相关论文:《范烟桥与中国早期电影》⑤《徐碧波与早期中国电影》⑥《周瘦鹃〈影戏话〉与中国早期电影观念生成》⑦《初探民国苏州报纸〈大光明〉广告》⑧《徐枕亚及其〈玉梨魂〉电影研究》⑨《论吴文化与苏州创意产业发展》⑩等,均从本土的文化现象中就地取材,以此延伸和辐射其他作家。这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方式,可不断拓展学术内容,在课题研究上事半功倍。这项研究也为苏州总结了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的诸多成果,可谓花开两面,一举多得。尽管相关成果多如牛毛,丝毫不影响本书在学界的特色与地位。

左图为徐枕亚的小说《玉梨魂》封面 右图为刊登在《申报》上的电影《玉梨魂》的广告(载于《申报》1924年5月19日)

左图为1924年出品的周瘦鹃编剧的电影《水火鸳鸯》剧照 右图为觅鸳鸯蝴蝶派任职的大中华百合电影公司的外景照——本书第三节“电影市场的拓殖 二、创办电影公司”插图

为了准确研究鸳鸯蝴蝶派的文化创意产业活动,本书刻意凸显了宏大的社会背景,其中有苏州也有上海。这为读者的学术解读,拓展了思维。比如上海,作为民初中国的大都市,为何能成为鸳鸯蝴蝶派文化创意产业的大本营?要探究这个问题,必须从理论与现实两个角度,来寻找文化创意产业生存的合理性。本书探讨这一议题的理论依据,是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查德佛罗里达教授发表的研究报告,《“创意时代”的欧洲》。查德佛罗里达认为,“欧洲创意指数”包含三方面:人才指数、包容性指数和技术指数。人才指数,是指创意人才在整个从业人数中的百分比;技术指数,是指研发、创新和高科技指数;包容性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对反现代或反世俗的价值观的态度。而“3T”理论,是构建创意城市的关键要素,它包括技术、人才和包容度三方面。⑪对照这一理论,上海无疑是当时中国的首选地。民初上海最空前的资本,就是能够吸引大量移民与人才,来到这里创业淘金,形成新型上海市民阶层。这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社会基础。他们中相当多的人,具有一定资本或技术生存手段,比如城市资产者、产业工人、银行或公司职员、中小商人、拿工薪的专业人员、工程师、律师、医生、会计师、建筑师、记者、编辑、作家、中小学教员、账房、伙计、学徒、小贩、工匠等⑫。从世界先进技术进入中国的视角看,上海也是第一站,它能影响和改变上海的文化产业形态,使之成为新兴文化产业的发源地。由于引进了现代印刷技术,报刊杂志图书才可快速出版走向市场;由于引进了留声机技术,流行音乐才得以普及并形成产业。以当时上海的戏剧市场为例,沪剧、越剧、评剧、锡剧、甬剧、京剧、昆剧、淮剧、扬剧、苏剧、浦东说书、方言话剧等,之所以在上海广泛传播,影响巨大,正是依靠现代传播技术手段,推动这些流行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使之成为商业文化营销的重要资源。本书研究成果启示我们,创造产业市场、形成产业氛围、吸引产业人才,远比直接倡导、强行推动产业本身,要有效许多。

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论”与“述”在主题阐释中的有机统一。严格地说,本书属于史志类文本,内容表达突出一个“述”字。书名《鸳鸯蝴蝶派与早期中国文化创意产业(1919~1930)》,本身就有历史时间的界定,论述的内容,也局限在民初21年间的中国(苏沪)创意文化的起源、分类、发展。但它又不限于史实的介绍,在分类的历史表述中,还不时楔入一些恰到好处的背景介绍、名词解释或意义引申。如同布莱希特戏剧的间离效果,常常将读者从情节的感性投入中,剥离出来,来换一种理性的思维,看待和分析历史现象。比如第一章“鸳鸯蝴蝶派走向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作者首先诠释了一座城市具有“文化创意”基础的三个条件;接着比较了“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区别;之后又对文化创意产业涉及的几个关键词汇,如“创意”“科技”“合作”“跨界”等,逐一做了注解。有了理念与内涵的准确把握,本书主体内容的史述,就会变得畅通许多,受众对学术信息的理解,也会更加通透与疏朗。在专用词语的阐述中,作者的思路常常跨界,从中西方不同的学术领域,借鉴参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比如,解释“创意”一词,作者便受到德国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家熊彼得的论点启发。熊彼得在1912年认为,现代经济创新的关键,在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⑬作者还从陈放、武力的《创意学》一书中,借鉴了有关“创意”的论述;⑭引用了学者李世忠《正确理解“文化创意产业”》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理论。李世忠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之所以与“文化产业”不同,就在于突出文化创意与艺术、技术的融合,“文化产业不向第一、第二产业渗透,而文化创意产业则是把文化与创意,通过艺术与技术的手段,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从而形成一个更大的产业群和更长的产业链。”⑮这样的研究成果,可增强本书史述的思想深度,也能解除读者阅读的专业困惑。

本书的信息传播,采用多元并进的方式,使之变得引人入胜。研究民国时代的文化创意产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是缺乏现成的资料,研究者除了从较多的著述成果中转引有关资料,更需要从汗牛充栋的旧报刊中,去梳理和筛选有用的史料。笔者得知,作者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常常泡在沪苏两地图书馆,从浩如烟海的故纸堆中,去查找可供参考的文献。上海图书馆收藏的民初报刊《新闻报》《良友画报》《上海画报》《电影月报》《电影杂志》《银星》《影戏杂志》《开心特刊》《明星特刊》《银星》《电影画报》《紫罗兰电影号》《上海影戏公司特刊》《新小说》《绣像小说》《紫罗兰》,苏州图书馆收藏的民初报刊《大光明》《吴县日报》《苏州明报》,北京中国电影资料馆收藏的《大中华百合特刊》(1925)、《天一特刊》(1925.10~1927.12),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民初相关史料,都成了作者查阅的对象。科研的前期资料准备,有时要比正式撰写论著更加艰苦。二是资料整理的艰难,旧报刊因印刷技术的局限,字迹常常印得模糊不清,收藏也不可能全面、完整。比如上海图书馆的《新闻报》(1914~1949)是微缩胶卷,《良友画报》是影印本,会给阅读带来不便。研究者不畏艰难悉心搜求,才能寻到有价值的文字与图片信息。从本书使用的大量论据来看,作者的前期资料筹备,确实投入了相当精力。大量一手史料在论证课题中的运用,使本书具有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与说服力。不同史料的密集印证,也说明作者对课题的把握,举重若轻而游刃有余,这对于一本研究100年前产业历史的专著来说,十分不易。此外,表格的运用,为本书增强了信息传播的便利性,它可让海量而复杂的信息接收,变得一目了然,使读者的文本阅读,更加简化与直观,由此增强阅读兴趣,而不会惮于学术的抽象。另外还有一个特点,即图像化的表达。书中插入不少民国初年的画面,比如与鸳鸯蝴蝶派有关的报刊、影戏、广告、图书等。这些内容,多为当时文化创意产业的成果,它们可以与文字、表格一道,相互印证同一段史实。这么一来,原本学术化的信息传播,就会变得形象生动。它为受众的信息接收,搭建了一个立体可视的传送平台。

王钝根主编的《社会之花》充满婉约古典风格的封面设计

本书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终归是一个政策性选题,有极强的社会意义和应用价值。对于传统的鸳鸯蝴蝶派研究,它是一个突破,也是入选国家、教育部与江苏等各级社科基金的重要因素。本书由此开掘下去,我认为还可以引申出更多的学术创意。作者对相关史料的认真梳理,本来就是一段鲜活生动的历史景象,它给读者带来的文化信息,远非“产业”这两个字所能涵盖。民国初年的苏沪文人,都是人们景仰的文化精英,他们热爱生活、讲究生存质量。他们活在当时的本质目的,不是为了赚钱,更无“产业”理念。而是以文化的方式,印证自己对时代的态度,体现着中国文人的群体个性与精神形象。对这种个性和精神的研究,或许更能贴近中华文化的本质。因此读完这本书,我们对作者会有更多期待。

(作者联系地址:苏州科技大学)

注 释

①李斌:《鸳鸯蝴蝶派与早期中国文化创意产业(1919-1930)》,广陵书社2015年,第314页。

②http://epub.cnki.net/KNS/brief/result. aspx?dbprefix=CJFQ 。

③http://www.amazon.cn/s/ref=nb_sb_ noss_1?__mk_zh_CN=亚马逊网站&url=searchalias%3Dstripbooks&field-keywords=文化创意产业 。

④胡智锋:《中国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创新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年。

⑤李斌:《范烟桥与中国早期电影》,《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⑥李斌:《徐碧波与早期中国电影》,《电影艺术》,2014年第4期。

⑦李斌:《周瘦鹃〈影戏话〉与中国早期电影观念生成》,《电影艺术》,2012年第3期。

⑧李斌:《初探民国苏州报纸〈大光明〉广告》,《创意与设计》,2014年第2期。

⑨李斌:《徐枕亚及其〈玉梨魂〉电影研究》,《电影评介》,2009年第3期。

⑩李斌:《论吴文化与苏州创意产业发展》,《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⑪胡社考、周冰毅、粟书军:《文化催生文化创意阶层》,《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第29-30页。

⑫杨东平:《城市季风》,东方出版社1994年,第159页。

⑬李斌:《鸳鸯蝴蝶派与早期中国文化创意产业(1919-1930)》,广陵书社2015年,第33页。

⑭陈放、武力:《创意学》,金城出版社2007年,第11~12页。

⑮李世忠:《正确理解“文化创意产业”》,《社会科学论坛》2008年第11期,第150~152页。

猜你喜欢

李斌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World Wetlands Day
The Wizard of Oz
The Wizard of Ozby L. Frank Baum
The Wizard of Ozby L. Frank Baum
Factory Life in the 1800's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