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安地区辽金古城址病害调查

2016-12-07王义学刘肖睿吴铁军

东北史地(学问) 2016年3期
关键词:农安县辽金城址

王义学  刘肖睿  吴铁军

农安地区辽金古城址病害调查

王义学刘肖睿吴铁军

[内容提要]农安地区作为辽金王朝腹地,拥有众多辽金时期的古城址,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面貌,这些古城址目前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害,有待加强保护。

农安地区 辽金古城址 保护与管理

农安地区作为辽金两朝的腹地,拥有丰富的辽金遗存,这些遗存反映了辽金时期这一地区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对这些遗迹遗物的调查研究,一直是这一地区考古工作的重点之一。2014年10月底至11月初,笔者参与了农安县境内辽金古城址的调查工作。

本文借用“土遗址”和“城址病害”的概念,对农安地区城址现存的问题进行列举与分析。

一、调查情况简介

本次调查的农安县辽金城址共24座,保存状况差异较大。综合考虑《农安县文物志》及本次调查的相关情况,对24座城址的周长、类型(性质)、建筑位置、现代用途等具体情况进行了统计,具体见下页表一。

通过对表一内容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除去周长不详的6座城址外,其他城址按周长大小可分为大、中、小三类城址。大城周长大于2000米,有4座;中等城址为1000-2000米,有10座;小城址小于1000米,有4座。这一分法,是根据现在的调查情况,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在参考借用并作出一些结论时,需要参考文献资料。

2.按照城址的功能可分为:州府城址、经济中心型、交通要道型、军事性城址。其中,经济中心型城址周围有较多的辽金时期遗址,城址的形成可能是为了管理周围的聚落遗址,如双马古城址、小城子乡古城址、瓦盆城古城址。这一分法是根据《农安县文物志》的相关内容推论出的,并未得到其他证据的印证。

3.从城址的建筑位置看,主要修筑在高岗漫岗上。由于东北地区地势过于平坦,起伏较小,因此城址的选择一般都会建在地势相对较高的位置,便于掌握周围情况和防止水患;其次建于断崖河岸之上的城址有3座;最后则是建在山顶之上,仅一座。

4.从城址现在所处的环境看,分为位于断崖上的、位于耕地中的(包括顺山古城址)和位于现在城镇、村落房屋下三类。

在城址调查时,发现数量较多的辽金时期陶片、瓷片、瓦片和青砖残块。陶片的纹饰丰富,口沿以卷沿圆唇为主;瓷片以白瓷碎片及碗底较多;瓦片分筒瓦和板瓦,均为外素面内布纹;砖残块均为青砖。

二、农安城址存在的病害

在讨论农安县古城址的保存状况之前,先引入“土遗址”的概念。孙满利先生对“土遗址”的定义为:“土遗址是指以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人类历史上生产、生活等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是一种重要的文物资源。”③那由“土”筑城的城址,自然而然地归并入土遗址的行列。土遗址保护在中国起步较晚,理论体系还未完全建立。目前,中国土遗址保护研究做得较好的有新疆“交河故城”④、“高昌古城”⑤等干旱环境中的城址、长城、壁窟。南方地区也研制出适合潮湿环境中对土遗址的加固材料⑥,本文对这一问题不做深入讨论。“土遗址病害”的提法,经常出现在土遗址保护类文章中,根据对已看到的资料中关于病害现象的介绍,可以总结为:对土遗址造成破坏的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病害的命名可分为破坏原因,如冻融现象、取土等;破坏后的现状,如冲沟、挖沟等;既是破坏原因,又是破坏后现象的,如“根劈”、耕种等。

表一:农安县辽金城址调查统计表②

通过对农安县辽金古城址的调查,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总结城址面临的“病害”,具体情况见下页表二:

农安地区城址所面临的病害,目前可分为两类七个方面:

(一)自然原因:

1.冻融破坏

农安位于中纬度地带,为东部季风区中温带半湿润地区。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炎热多雨,且多暴雨,冻融周期较长,深度较深,对土遗址的破坏尤为严重。冻融对遗址的破坏表现为墙体表面风化,形成酥土(浮土);内部结构破坏,形成裂缝和空隙。

表二  农安县古城址病害

2.生物(动、植物)破坏

生物破坏,分别指动物破坏和植物破坏。动物破坏主要是动物洞穴对城墙内部结构的破坏,如蚂蚁、老鼠的洞穴等。植物破坏是指植物根系对墙体表面和内部结构的破坏,如墙体表面生长的草类,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固定墙体表面免受风沙剥蚀的影响,但是植物根系不断地生长也是墙表土变得松散;向墙体内部生长,造成细微的裂缝。大型树木的根系延伸到墙体内部则完全破坏墙体内部结构,形成“根劈”现象。

3.雨水冲刷

从现场的情况看,雨水冲刷造成的破坏亦表现为两种:一是,表面保护浮土被冲刷去,墙体裸露,形成新的浮土,再次被雨水冲刷,形成循环后,墙体会被慢慢破坏殆尽;二是,形成冲沟,冲沟则直接破坏墙体,甚至破坏城址内部。

4.坍塌与剥落

坍塌,主要发生建立在断崖岸边的三座城址上,尤为明显的是城子里古城址;在城子里古城址的东墙北端,由于黄土的直立性结构,坍塌情况严重。剥落,主要是墙体表面出现裂纹,后经冻融、植物根系、动物洞穴等破坏,导致墙体表面剥落。

从以上的情况看,这些病害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并不能独立存在,与这一地区气候、光照、土质关系密切。因此,对于这些遗址病害的治理,并不能使用单一的保护技术,而应该联系实际情况,经过深入的调查和精密的实验之后,才能着手研制对应环境的保护材料。

(二)人为原因

1.耕种

从表一的统计中可知,大部分城址现在位于耕地之中。东北地区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土地肥沃,亩产量高,可耕地集中,适合于机械化耕作。因此,耕种是东北地区城址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城址的破坏情况首先与耕地中的地垄方向有直接的关系。若城墙与地垄方向一致,则保存情况相对较好;若地垄走向与墙址走向垂直,则破坏较为严重。由于长时间的耕种,导致墙址表现出来的宽度较大,甚至无法确定是否为墙址。其次是修整耕地,将高出的土推平,使耕地地面起伏减缓。

2.取土

取土是对城址破坏最为彻底的方式之一。取土的主要用途有:建造砖窑,取土烧砖;建造房屋时,取土筑基;修路时,取土筑路;墙址处修筑防护林,防护林两侧挖沟等等。

3.城镇、村落建设

部分城址位于村落、城镇之下,如万金塔古城址(祥州)的西墙完全覆压在万金塔乡街道之下;东墙、北墙则大部分覆压在村落房屋之下;墙址上建盖房屋等。

除以上的情况外,还有如修建公共设施、人工水渠、盗掘等原因造成的墙体破坏。

[注释]

① 数据的统计来自1986年编辑的各市县区文物志。表中的数据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后有所增减,由于“三普”的资料尚未公布,具体情况不明。

② 2014年10月底至11月初,长春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农安县文物管理所对辽金时期古城址进行调查,资料未刊布;《农安县文物志》,1987年6月(内部资料)。

③ 孙满利:《土遗址保护研究现状与进展》,《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第19卷,第4期,2007.11。

④ 孙满利:《吐鲁番交河故城保护加固研究》,兰州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5月。

⑤ 柳方:《吐鲁番高昌古城保护研究——兼论新疆地区古城址保护研究思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⑥ 周环:《潮湿环境土遗址的加固保护研究》,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4月。

⑦ 程蓓:《植物对汉阳陵封土遗址的影响》,《文博》2013年第3期。

责任编辑:祝立业

K872

A

1009-5241(2016)03-0038-04

王义学 长春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 吉林 长春 130000刘肖睿 长春市文物保护研究所 吉林 长春 130000吴铁军 农安县文物管理所副研究馆员 吉林 农安 130200

猜你喜欢

农安县辽金城址
《辽金历史与考古》征稿启事
辽金之际高永昌起义若干问题浅谈
北京房山云居寺辽金刻经考述
两城镇的龙山文化城址和环壕
农安县城镇化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耦合关系研究
云南巍山龙于图山城址
由即墨古城想到的 古代城址应如何向公众展示?
农安县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陨落的夏代城市:大师姑城址发掘记
行虽微小 爱心乃大:农安县关工委主任王满昌关心下一代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