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方法的研究——以C学院为例

2016-12-06刘旭

巢湖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助学金院系困难

刘旭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方法的研究——以C学院为例

刘旭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飞速发展,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呈现增长趋势。国家、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投入的精力越来越大,而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作为资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显得至关重要。文章以C学院为例,介绍了C学院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方法,重点分析了认定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方法的合理化建议。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方法;合理化

1 C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常用方法

教育部、财政部的相关文件对困难生作了明确的界定,“所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1]。C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一般是采用学生生源地民政部门出具证明、班级民主评议评定、学校实地调查等形式;结合安徽省教育厅、财政厅要求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设置为一般困难、困难和特殊困难三类。具体认定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C学院现行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时间是每秋学年认定一次,学生有意向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暑假期间把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等相关材料准备好,于秋季开学把个人申请书、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相关证明交给辅导员,辅导员组织班级民主评议小组民主评选本学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据教育部网站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各类助学金共资助全国普通高校学生953.95万人次,占在校生总人数的35.23%,比2013年增加245.47万人次;资助金额234.51亿元,占资助总额的32.71%,比2013年增加66.35亿元,增幅39.46%。”[2]目前C学院现行的认定比例原则上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的本科生不超过本科生总数的20%,家庭经济特殊困难的本科生不超过本科生总数的5%,加上一般困难的比例,合计30%,这个比例已经足以覆盖全部经济相对困难的学生。

C学院现行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方式为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实行班级民主评议、院系评定和学校审定相结合的方法。民主评议以班级为单位,成立以辅导员任组长,学生干部、学生代表担任成员的认定评议小组,负责认定的民主评议工作。

根据C学院现行规定,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设置为一般困难、困难和特殊困难三个档次,每个档次有其具体认定标准;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例,有下列情况之一,可认定为困难生:1.父母双方下岗且无固定经济来源的;2.单亲或父母有残疾或年事已高,家庭缺乏劳动力,无固定生活来源的;3.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经济条件差,家庭无固定经济来源的;4.家庭为民政部门确定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5.其他情况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

在困难生的认定工作中注意保护学生的家庭隐私很重要,但对困难生名单公示又是必要的,以此才能确保认定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目前C学院对困难生名单的公示过程为班级评议小组在班级进行为期5天的公示,班级学生无异议后报到院系,院系在审核通过班级认定的名单后公示5个工作日,如师生有异议,可通过有效方式向院系认定工作组提出质疑。如对院系认定工作组的答复仍有异议,可通过有效方式向学校学生资助工作办公室提请复议。

2 C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C学院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的认定依据主要是高校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学生生源地村(居)委员出具的贫困证明,学生个人申请书,班级评议小组以此给予评定。表面看程序上没什么问题,似乎很客观合理,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系列漏洞: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乡、县民政局的章子是不是具有真实性?由于缺少相应的监督管理部门,学生生源地民政局在困难生的认定中是“有求必应”,村委员出具的贫困证明更是轻松得到;班级评议小组评定中为了公平公正,每个宿舍一般都会派个代表,在学生互相不是很了解尤其大一时评议小组一般都是选宿舍参评的,后期评定中在“利益”驱使下,可能出现宿舍协商拿到助学金的宿舍平分情况,这严重违背了助学金评选的原则问题。

每年9月开学C学院按照省资助中心分配的困难生人数下发到各个院系,学校只是简单的按各院系人数30%的比例确定各院系困难生总数,院系再按比例把指标分解到各班级,一般每个班级困难生人数占班级人数的25%,这样无论院系大小、班级学生数多少,每个班级、每个院系都是有25%的困难生,这样明显能看出资源分配中的不公平,有的院系超过25%的困难生,但由于名额限制,没法进入困难生名单;而有的院系困难生少,但为了用完指标,势必加入一些不太贫困的学生进入困难生行列,各个班级也会出现类似问题。现在由于困难生每年都有25%的比例,有的班级实在困难的学生占少数,一些学生有着 “不申请白不申请”、“四年轮流都有一次拿助学金机会”的心态。

根据C学院现行规定,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设置为一般困难、困难和特殊困难三个档次,每个档次有其具体认定标准。但这些只是一个定性的标准,每个具体认定标准与标准间难以进行比较;当上述标准所说的情况不存在或符合者少时,没有公认的行之有效的客观认定办法,且在现实生活中困难有时只是个相对的概念,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不同地方的困难程度不一,不同专业学生的消费水平不同,学生校内外消费也有差距,这就使得现行认定标准缺乏科学性、合理性、明确性。

C学院的困难生一般是班级评议小组根据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个人申请书、评议小组了解到的学生状况评选出结果,然后院系审核,最后报到学校,一般班级评议出结果没异议,院系、学校是默认的。但这里面也易出现问题:一是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可信度不高,一些学生生源地的民政部门对申请人填写的家庭经济情况没有认真审查,只是盖章了事,有的通过关系或交钱送礼就能盖到章子,类似造假现象对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的真实性提出严重质疑;二是部分学生诚信意识淡薄,填写的家庭信息不够真实,有些家庭情况还好的学生为了获得助学金,弄虚作假填写《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调查表并不能如实反应学生家庭经济情况。

3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方法的合理化建议

由于当前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主要依据《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和生源地开具的贫困证明,国家应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材料审核,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管机制,国家应根据现实需要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的认定标准有一个全面明确的认定体系,需要对生源地开具的虚假家庭经济贫困证明及 《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随意盖章子等行为严惩不贷,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针对弄虚作假的惩罚办法,从源头上遏制贫困生造假行为。国家、地方、高校三者应通力合作,严格按照相关标准、相关程序去认定困难生,一旦发现违规行为国家应发挥其监督作用,追究相关部门及负责人的责任。

学校拿到省里下发的困难生名额后,不应一味的按院系总人数的百分比下发到各个院系,而应根据学校实际,结合各个学院的具体情况,适度、合理确定困难生名额;学校制定出一个明确可行的评定体系,各个学院按此标准初步认定困难生,然后交由学校审核,学校应成立专门的认定小组,不分学院严格按照标准去审定。具体操作时一是学校可以建立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生网络平台,学校困难生名额分配时按各学院的申请人数分配各院系指标,这样就避免了单纯按院系学生百分比分配指标的不合理现象,进而均衡了各院系对困难生的分配名额。二是学校还应考虑到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分配到不同的院系后,可能导致各院系学生消费水平不一样,在困难生认定时把学生的总体平均消费水平、各院系学生的消费水平等摸查清楚,按各院系学生消费水平分配指标,消除院系因消费水平差异引起的名额分配不合理现象。

目前C学院家庭经济困难生的认定标准主要是定性指标,具体操作起来很难执行。困难生的认定应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认定标准,一方面高校应把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生源地情况、学生本人情况等结合起来,使困难生认定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学校在困难生认定中应积极运用新媒体,建立网上困难生认定系统,实行困难生认定信息动态管理。高校辅导员应全面主动掌握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大一时可以查看学生高考档案,了解学生的相关基本信息,辅导员要和学生多接触,从平时生活习惯进一步了解学生情况;大一之后班级学生彼此熟悉起来,辅导员应多找学生就他们平时生活中的就餐、日常开支等情况加以了解,以掌握学生的经济情况。“根据对学生情况切实深入的了解掌握的信息,再结合《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和生源地开具的贫困证明等确定对学生定性的认定标准。另一方面,辅导员和班级评议小组应把困难生认定工作细致化、量化,评议小组不应简单根据材料投票选出困难生,而应根据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和学生学习、日常表现等细化成各项指标,评议小组严格对照标准对学生的各项指标打分,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客观的定性了解和主观的量化分值综合评选出困难生。”[3]

随着社会的发展,90后的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明白国家资助政策的意义,认为国家发的钱就应该拿,甚至有些非困难生抱着“不拿白不拿”的思想,年年的奖助学金评选就像一场场“战争”,有些学生为了拿钱,采取很多虚假、不公手段去争去抢,在金钱面前,大学生完全丧失了诚信意识、感恩之心。

针对“伪困难生”的大量出现,加强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至关重要,诚实守信是大学生基本的道德素质之一,各高校应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通过一线教师将诚信教育贯穿于课堂中;辅导员班主任开展诚信、理想信念等专题教育;积极发挥学生社团第三课堂作用;班级经常开展诚信教育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不断加强对诚信的宣扬力度,在学生中形成诚信共识,力争将诚信意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氛围,通过诚信意识使那些“伪困难生”无立足之地,进而提高家庭经济困难生的精准认定方法。

知恩图报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部分90后的当代大学生慢慢在丧失着感恩之心,认为一切都是自己应该得到的,笔者班级中有一个单亲学生(母亲去世),大一大二都拿到了助学金,但该生把本来用于资助学业的钱在生活中奢侈消费,买苹果手机,追求名牌衣服,大三时评议小组根据其表现撤销了其困难生资格,该生直接跑到办公室质问为什么自己没拿到助学金,一点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加强感恩意识培养、注重感恩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任务之一。“辅导员班主任要将理想信念教育、自立自强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与感恩教育相结合,贯穿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充分发挥班集体作用,利用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对大学生进行知恩、懂恩、感恩教育,注重大学生自身思想意识的提高。”[4]同时应增加助学金发放的制约、惩罚机制,其中,重点是对骗取助学金,或领取助学金后却不积极进取、成绩落后、不知感恩回报、甚至违规违纪者给以记入档案、取消困难补助资格、追回助学金等处罚。

“高校应建立困难生诚信档案,详细记录学生的家庭经济信息、学习情况、获奖助学金、违规违纪等行为,将学生的诚信材料与学生的入党、评奖评优,助学金申请直接挂钩,”[5]可以采用随机抽查形式,实地调查,一旦发现弄虚作假的困难生直接计入其诚信档案,并制定相应的惩罚制度以此使造假者止步,以震慑欺骗者,确保真正困难生的权利。困难生的诚信档案建立后应适时进行完善更新,形成动态的困难生数据库及个人诚信档案,发现有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行为的直接剔除出困难生库中,对一些入学时家庭经济情况不好,后来有所改善,不需要再受资助的学生移出困难生库,反之一些一开始家庭经济良好,中间发生变故的家庭需要资助的要重新对其认定,在流动中确保资助工作的公平公开公正。

4 结束语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是学生资助工作公平公正的体现,如何结合各高校实际情况,制定出能够满足各高校统一适用的高校困难生精准认定方法任重道远,是提升高校困难生认定科学性和规范性的必经之路。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07)8号文件)[Z].

[2]教育部.2014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R].

[3]郭菲,赵存东.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实施方法及动态管理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2,(4).

[4]黄治东.论感恩教育视角下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J].教育与职业,2011,(17).

[5]刘健,廖巍,祁华.高校学生资助诚信教育创新模式探究[J].教育理论研究,2015,(15).

THE STUDY ON THE METHODS FOR IDENTIFYING STUDNETS WITH ECONOMIC DIFFICULTIES

LIU Xu
(Chaohu College,Chaohu Anhui 238000)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the number of students from family with economic difficult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esents a growth trend.The country and universities have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fund students with economic difficulties.Therefore,the identification of students with economic difficulties as a premise and foundation of finance work is critical.Based on C college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urrent methods for recognizing needy students for C college,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method and putting forward the rationalization proposal of identification methods.

Students from families with economic difficulties;identification methods;rationalization

G647

A

1672-2868(2016)05-0130-04

2016-07-23

刘旭(1985-),男,河南周口人。巢湖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陈 凤

猜你喜欢

助学金院系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选择困难症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关于高等院校院系党政关系的思考
突出音乐本体 注重和声实践——高师音乐院系和声教学的思考
商科院系建立咨询委员会的思考
有困难,找警察
The Value of a University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