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巢湖民歌[绣荷包]与清代《小慧集》传谱的亲缘研究

2016-12-06李晓婷

巢湖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小慧荷包变体

李晓婷

(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011)

巢湖民歌[绣荷包]与清代《小慧集》传谱的亲缘研究

李晓婷

(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011)

[绣荷包]是清代以来遍及全国的时调小曲,各地产生了诸多变体形式。通过对腔段、腔调、节奏型和歌词等音乐本体的对比并结合相关史料研究,可推断传唱于巢湖地区的[绣荷包]是道光元年(1821年)贮香主人辑《小慧集》卷12第38箫香主人小调谱第2首工尺谱所记“湖广调”[绣荷包]最为相似的变体,是迄今所见最能还原其原貌的活态传承的民歌。

巢湖民歌;绣荷包;《小慧集》;明清俗曲;

清代嘉庆初年,小曲[绣荷包]已在全国范围内流传。清《闲录续编》对这一时期民间竞相传唱[绣荷包]有如下记载:“绣荷包一曲,盛于嘉庆初年,无论城市乡曲,莫不递相喊唱……遍及各省,尤盛于京都。余幼时曾记闾巷之间,无不习歌此曲者。”[1]《都门竹枝词》也有类似描述:“太平景象地天交,落拓狂生仁笑嘲;到处歌声声不绝,满街齐唱《绣荷包》”[2]。《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收录了陕西、山西、山东、湖北、湖南、河南、四川、河北、辽宁、新疆、内蒙等25个省市,共计156首[绣荷包]变体。就总体状况而论,学界对于山西、山东、江苏、四川的[绣荷包]收集研究较多。

明清俗曲留存下来的曲谱是研究当代民间歌曲音调流变的重要依据。由于记谱方面的原因,明清以前,以文本形式保留下来的民歌大多只剩下歌词,成为无曲谱的民间文学作品。至清代(1644—1911年),见于部分著录的小曲有208首[3]。其中,清代华秋苹订谱的《借云馆曲谱》中的“小唱”、《小慧集》中的“小调谱”以及《续小慧集》中的“板桥道情”等乐谱及作品,应该都是比较接近明清俗曲原生音乐形态的作品集[4]。

目前所见最早的[绣荷包](“湖广调”)曲谱是道光元年(1821年)贮香主人辑《小慧集》卷12第38箫香主人小调谱第2首工尺谱[5]。令人困惑的是,今日所收集整理的各省卷《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均未发现有与之近似的[绣荷包]旋律留存下来,只有近似的歌词在江苏、北京、河北等地有所保留[6]。两百多年前《小慧集》所载[绣荷包]的旋律难道已经失传?

例1 道光元年《小慧集》载“湖广调”[绣荷包]工尺谱

1 清《小慧集》[绣荷包]今在何处

“湖广”即湖南与湖北。学界一般认为清代《小慧集》传谱的湖广调[绣荷包]是湖北民歌。武汉音乐学院教授刘正维曾将这一传谱与当代民间流传的[绣荷包]进行对比,范围涉及湖北、山东、河北、陕西、山西、河南等9个省的12首[绣荷包],认为它们与《小慧集》传谱[绣荷包]虽有明显的共同音乐特征[7],但相似度并不高。湖北与安徽同属长江流域且地理位置相邻,《小慧集》所载[绣荷包]曲调是否有可能在安徽传唱呢?安徽民歌数量庞大,20世纪50年代编撰《中国民歌集成·安徽卷》时,由于受到编排容量的限制,只收录了一首蒙城县[绣荷包],此曲与《小慧集》传谱[绣荷包]曲调相似度并不高。通过对安徽省长江流域民歌曲收集整理后发现,巢湖市文化局于2006年编印的《巢湖民歌选集》第288页刊载的巢湖含山县农民夏荣珍演唱的[绣荷包]与《小慧集》[绣荷包]在腔段、腔调和节奏型等方面十分相似。

例2 巢湖民歌[绣荷包]乐谱。载巢湖市文化局编印《巢湖民歌选集》,2006,第288页。

例3 道光元年《小慧集》载“湖广调”[绣荷包]工尺谱译为五线谱。

2 巢湖[绣荷包]家族相似嵌位明显

以下将巢湖[绣荷包]与清代《小慧集》传谱“湖广调”[绣荷包]进行对比,从五个方面阐述两者的共同特征。

①腔段:皆为重复式四句体结构A(a+a1)+B(b+b1)。第一句与第二句的音乐材料基本相同;第四句是第三句的变化重复;A与B的落音分别为mi—la;B段终止是A段终止的下方五度音。结构图示如下:

《小慧集》 [绣荷包]:5小节 5小节 5小节 6小节

巢湖民歌 [绣荷包]:4小节 4小节 4小节 5小节

②“起调毕曲”:皆由la起调,最后又结束在la上。

③腔调:皆为五声羽调式;旋律以级进为主,兼有三度和四度跳进;巢湖[绣荷包]共18个小节,其中14个小节的落音与《小慧集》[绣荷包]相应位置落音完全相同,其余4个小节落音也与《小慧集》[绣荷包]相应位置落音处于同一功能和弦上;歌曲开头第一小节和结尾处两小节旋律与清代《小慧集》传谱相同。

④节奏型:皆为2/4拍,多使用切分节奏。

⑤歌词:皆为非规整的四句体结构。《小慧集》[绣荷包]的歌词结构为7+7+8+9,巢湖民歌[绣荷包]的歌词结构为7+8+9+9。歌词字数参差错落,应为七言四句体民歌的变体形式。

通过上述比较可得出结论,巢湖现今仍然流传的民歌[绣荷包]是《小慧集》传谱[绣荷包]在安徽巢湖地区的变体。这一变体在腔段、腔调、节奏型、“起调毕曲”以及歌词结构等方面都与《小慧集》传谱十分相似。结合现在所知其他地区[绣荷包]曲谱比较,可初步认为巢湖[绣荷包]是全国目前所见诸多变体中相似度最高、保存最完好的变体。

例4 清代《小慧集》所载“湖广调”[绣荷包]与巢湖[绣荷包]比较谱:

(注:为方便比较,将原本以C调记谱的巢湖[绣荷包]移至D调绘谱)

3 地缘文化生成必要条件

[绣荷包]的诸多变体中,相当一部分题材侧重抒情性,内容与荷包直接相关。全国范围内这样的例子很多。仍然以安徽民歌为例,蒙城县民歌[绣荷包]的歌词通过描述荷包和圆月表达思念之情。此外,还有一部分[绣荷包]的歌词内容与荷包无关,而是诉说日常生活、农业生产和道德训诫等内容。例如河北深泽县民歌[绣荷包]“上四庄,好地面,无水种庄田。马家有个姑娘,真来的是好看。”[8]本文所讨论的巢湖民歌[绣荷包]歌词内容也未提及荷包。这是由于我国民歌具有即兴而歌的特点,歌词常依据要表达的内容即兴创作。巢湖民歌也有即兴性的特点,巢湖地区将这种“见到什么唱什么”“想到什么唱什么”的即兴创作特点称为“望风采柳”。

虽然史料记载绣荷包调在嘉庆初年传遍全国,但其盛行于秦淮地区则更早。清徐珂编撰《清稗类钞》中的“唱绣荷包调”云:“乾隆末年,秦淮盛行[绣荷包]新调。画舫青楼一时争尚,继则坊市妇稚担夫负贩皆能之。久且卑田院中人、籍以沿门觅食者,亦无不能之。声音感人,至于斯极。”[9]清代,乐妓唱小曲的现象较为普遍,琵琶、鼓板、昆曲、小调都是乐妓擅长的技能,而小曲的曲牌又多了如[绣荷包][一半儿]这样的曲目[10]。巢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淡水湖,在古代通过淝水连接淮河、通过濡须河连接长江,是连接中原与东南地区的重要水上通道[11]。康熙《巢县志·水利》记载:“巢汇焦湖,环三百六十港汊,实为淮西巨泽,众流经络”。这一便利的地理条件,不仅促进了巢湖地区与江南各省的贸易往来,也带动了它与长江下游沿江地区的音乐文化交流。湖北、巢湖、南京同属长江中下游地区,并且巢湖是湖北至南京秦淮河的水路必经之地。更何况,清代顺治至康熙年间,江苏和安徽曾经同属一省,经济文化往来必然十分密切。顺治二年(1625年),清军占领南京后“设布按两司,尽去南京名色,并改应天府名色”。之后“得旨:南京著改为江南省,设官事宜照各省例行”[12]。康熙五年(1666年),江南省分置为江苏和安徽两省[13]。明清时期盛行于全国的时调小曲,例如[银钮丝][边关调][打莲湘][倒板桨]等,也流行于巢湖民间。巢湖地区与外界民歌文化往来密切。《小慧集》传谱“湖广调”[绣荷包]很有可能是通过长江水路向东传入安徽巢湖流域再传入南京秦淮河畔。秦淮青楼乐妓与往来客商之间的接触,也为此曲在周边地区流传起到推动作用。

4 结语

通过上述对巢湖[绣荷包]与《小慧集》[绣荷包]存在亲缘关系的肯定性深度分析,认为两者不仅来源于同一民歌母体,而且巢湖[绣荷包]是目前所见与《小慧集》传谱[绣荷包]相似度最高且仍然在民间传唱的民歌,是[绣荷包]诸多变体中极具研究价值的活化石。

[1]张畇.琐事闲录续编(四册)[M].清咸丰刻本.

[2]雷梦水,潘超,孙忠铨,等,编.中华竹枝词:第一册[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131.

[3]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下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757-759.

[4]徐元勇.小慧集之“小调谱”研究[J].中国音乐学,2007,(4):61-66.

[5]冯光钰.明清俗曲[银纽丝调][绣荷包调][对花调]考略[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4):32-36.

[6]黄代柯.民歌《绣荷包》的民俗与文化解读[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1:18.

[7]刘正维.令人惊叹的共同音乐特征——鸟瞰民歌“绣荷包”[J].中国音乐学,2001,(4):96-103.

[8]中国民歌集成编委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北卷[G].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452.

[9]徐珂.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2010:4938.

[10]徐蕊.明清秦淮青楼乐妓的音乐活动[J].黄钟,2010,(4):77.

[11]苏士珩,主编.巢湖文化全书·农耕文化卷[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9.

[12]清实录·世祖实录:卷18: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第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5:164.

[13]傅林祥.江南、湖广、陕西分省过程与清初省制的变化[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2):122.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OHU FOLK SONG EMBROIDERING A PURSE AND THE MUSIC SCORES OF XIAOHUI COLLECTION IN QING DYNASTY

LI Xiao-ting
(Anhui University,Hefei Anhui 230011)

Embroidering A Purse is a popular song all over the country since the Qing Dynasty,with many varieties emerging in many areas.By means of comparing musical noumenon such as sections,tunes,rhythm,and lyrics with related historical records,it can be inferred that Embroidering A Purse widely sung in Chaohu area,is the most similar variety of Huguang Tune written in the second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al intonation in the 38th minor scores of Master Xiaoxiang in Volume 12 in Xiaohui Collection edited by Master Zhuxiang in 1821.It is the living folk song which can best revive its original tunes.

Chaohu folk songs;embroidering a purse;Xiaohui Collection;folk song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J642.22

A

1672-2868(2016)05-0075-05

2016-08-01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K2015A256;SK2016A008)

李晓婷(1980-),女,安徽淮南人。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责任编辑:陈小举

猜你喜欢

小慧荷包变体
剪下个荷包样
基于DDPG算法的变体飞行器自主变形决策
绣荷包
分配:胡萝卜,围圈圈
戴荷包
非仿射参数依赖LPV模型的变体飞行器H∞控制
吉祥号
吉祥号
《庄子》成语的隐喻转喻特点及其变体的认知构式研究
耀变体喷流高能电子谱的形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