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金融研究的文献综述及未来研究展望

2016-12-05吴凤菊孙哲吴燕

时代金融 2016年30期
关键词:研究方向科技金融

吴凤菊 孙哲 吴燕

【摘要】科技金融是近几十年研究的热点领域,众多文献需要系统梳理。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对科技金融的内涵界定,然后从不同角度对国外和国内的科技金融文献进行梳理,并指出现有文献研究的不足之处,最后指出科技金融的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科技金融  金融政策  研究方向

众所周知,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科技的发展需要金融的强力助推,科技与金融的融合是大势所趋。然而,科技金融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对科技金融的内涵尚不十分清晰,这容易导致科技金融在实践中出现诸多偏颇。鉴于此,对国内外科技金融的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有利于对政府及企业科技金融的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科技金融的内涵

国外,关于科技金融的研究起步较早。Gurley(1960)认为,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系统有助于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Hicks(1969)指出,工业革命不是技术创新直接作用的结果,而是金融革命的结果。Carlota Perez(2002)描述了技术创新与金融资本的基本范式:风险投资家投资于新技术领域以获取高额利润,继而出现了金融资本与技术创新的高度耦合,从而导致技术创新的繁荣和金融资产的几何级增长。

在我国,“科技金融”一词最早出现在1993年,当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通过后,成立了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但一直没有形成严谨的定义。科技金融的概念首次真正被提出,是在1994年广西南宁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首届理事会上,即“我国科技金融事业是根据科技进步与经济建设结合的需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科技和金融体制改革的形势推动下成长发展起来的”。后来,赵昌文、陈春发、唐英凯(2009)给科技金融做了一个非常宽泛的定义: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型安排,是由科学和技术创新活动提供金融资源的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及其在科技创新融资过程中的行为活动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房汉廷(2010)将科技金融的本质概括为四点,“一种创新活动,即科学知识和技术发明被企业家转化为商业活动的融资行为总和;一种技术—经济范畴,即技术革命是新经济模式的引擎,金融是新经济模式的燃料,二者合起来就是新经济模式的动力所在;一种科学技术资本化过程,即科学技术被金融资本孵化为一种财富创造工具的过程;一种金融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即同质化的金融资本通过科学技术异质化的配置,获取高附加回报的过程。胡苏迪、蒋伏心(2012)认为,科技金融是基于科技创新发展需要,促进科技开发与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贯穿科技创业企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各个生命周期,为其提供各项投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金融工具与金融政策的组合。

可见,国外学者没有明确提出科技金融的概念,而是侧重于对科技与金融关系的研究。国内部分学者虽然提出了科技金融的几种概念,但并没有形成共识。本文认为,科技金融侧重点应在金融上,即为了推动科技开发及科技成果的转化,金融机构为科技企业提供的各项金融政策及金融工具的综合。当然,这个观点也倾向于胡苏迪等对概念的界定。

二、国内外科技金融的文献综述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

1.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融资方面。Goldsmith(1969)分析了金融机构在墨西哥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国有金融机构提供中长期技术贷款等措施,这对于快速工业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Jayaratne and Wollken(1999)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企业的规模与银行的规模总的来说是相匹配的,也就是说大型的银行一般服务于大型企业,很少考虑贷款给小型企业,而小型的银行更加倾向为小型的企业提供贷款。Latimer Asch(2000)指出,科技型中小企业最容易被信贷机构忽略。银行和一些金融机构为大型企业提供贷款通常有利可图,而科技型中小企业所需要的资金规模较小,所以为其提供贷款的成本就比较高。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高风险,这也是银行所无法接受的。Han(2013)也提出,大部分中小企业都缺少价值高的抵押贷款,而大企业却很少出现这样的问题。同时,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样一来,银行信贷政策会更加束缚中小企业。

2.政府在科技金融中的作用方面。Narendra(1994)认为,一个国家资本收益税的调整会对创业投资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Krugman(1996)指出,高投入式的增长难以持续,发展中国家应当通过发展金融体系来支持科技创新,缩小与发达国家科技水平之间的差。Beck(2008)则认为,政府对促进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地作用,虽然中小型企业获得外部融资相对艰难,但是政府财政的发展将会有助于企业的发展,能够帮助中小型企业获得外部融资。

3.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方面。Haire(1995)将企业的发展分为种子期、创业期、初步发展期、高速发展期和成熟期,认为企业在不同时期应采取不同的融资策略。Berger(2001)认为中小企业之所以融资困难是由于融资过程中双方企业之间信息的不对称,造成金融交易的市场失效。Dan van der Schans(2015)认为结构性市场失灵对不同类型企业的融资有不同的影响,应根据中小企业债务和股票市场的周期趋势,为中小企业提供合理的融资途径。

(二)国内学者研究

1.科技与金融的关系方面。陈涤非(2002)指出,科技为金融发展提供了知识准备和技术基础,金融为科技发展创造了资本动力,金融与科技在互动中实现共同发展。李建伟(2005)提出“技术金融一体化”,认为两者密不可分,需协同发展。李颖(2009)认为,当前科技产业与金融结合越来越紧密,根据结合的程度不同,可分为初端、中端和高端三个层次。崔毅(2011)指出,在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从事科技活动的首要资金来源是自有资金,再是银行贷款,同时,政府的资助和风险投资对从事科技活动的介入程度均比较低,而企业目前的规模、财务状况以及是否有足够的抵押又成为了科技企业能否取得贷款的重要因素。郑贺娟(2014)通过计算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的灰色关联度模型,从而得出结论:与科技创新关联度最大的是技术市场成交总额,最小的是内部支出总额、科技信贷、企业资金,这说明需要加强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同时政府财政对科研的投入力度也要加强。

2.政府在科技金融中的作用方面。黄刚、蔡幸(2006)认为,科技金融发展要以政策性贷款机构为核心,构建政策性担保公司、创投基金,对科技创业企业进行金融支持,形成多层次的融资体系。龚天宇(2011)认为,我国金融市场不够完善,应以政策性金融作为补充,指出国家开发银行运用政策性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有间接平台模式、政府主导模式和直接合作模式三种模式。洪银兴(2011)认为,当前发展科技金融不仅需要政府提供直接的扶持,还需要政府制定必要的政策来引导、激励与培育商业银行成为科技金融的主体。游春、胡才龙(2011)详细研究了我国主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担保模式,指出了我国现有的担保模式中存在信息不对称、风险承担归属等问题,提出了要加强企业间沟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发展无形资产抵押贷款融资方式,有效改善风险管理与控制等一系列措施来完善我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担保融资体系。

3.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方面。韩瑞强、许承明(2008)认为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不同发展时期,融资策略也有所不同。通过对企业生命周期的分析,总结出科技型中小企业各个阶段的不同发展特点,及每阶段对应采取的融资策略。李悦(2008)认为直接融资的金融市场方式在科技创业企业发展初期具有优势,而间接融资的金融中介方式在成长期和成熟期效率更高。于莉(2010)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对融资政策的影响,揭示了自身存在的局限,多角度、深层次地解释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原因。李雪净(2010)对科技型企业融资与各种融资环境因素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分析了融资环境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因素,总结出各地应根据本地科技型企业发展的主要科技因素及规律,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政策从而加强对科研的投入力度,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王士伟(2011)提出,中小型科技创新型企业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与供应存在着许多矛盾。有的矛盾能够经过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以及改变经营方式等途径来解决,而有的矛盾需要借助外界力量来解决。裴峰(2014)认为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从社会化融资扶持体系的建立健全着手,并且要综合考虑不同企业的不同融资结构和各个成长阶段的需求,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扶持措施,同时还要控制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的风险,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

4.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政策方面。方焱松等(2009)指出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撑力度不够等。何先美等(2010)分析了对高校科技成果产生制约的因素,并给出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刘朝等(2011)从高校专利技术转化参与主体即高校、转化中介、企业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四个部分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效果进行评价。赵淑茹、刘淑媛等(2012)指出国家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的优惠措施主要包括税收优惠、个人奖励机制、政府资助制度三方面。卢章平等(2013)研究了我国1980~2011年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并将其分为四个发展阶段。葛章志等(2015)指出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发展的新趋势等。

5.科技金融体系与模式方面。宋彧、莫宇宏(2005)通过分析金融体系类型与科技管理体系类型,并将两者组合,得出科技金融的6 种模式。徐义国(2008)认为科技金融体系要以创业投资为主导,在政府的引导下,发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担保为依托的多层次、多元化、高效率平台的作用。杨茜(2008)从政府扶持、创业投资、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四个角度构建科技金融体系。辜胜阻、曹誉波、杨威(2011)认为,需要构建支持科技创业企业发展的多层次金融体系,要完善创业投资投融资链条。李奎(2012)提出,科技创新主要通过三种路径与金融实现结合,即市场路径、银行路径和社会关系路径。这三种模式与科技创新企业实现金融结合时,应以某一渠道为主导,其他模式协同发展。

6.科技金融的具体实践方面。刘璇、马秋君(2011)以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例,提出完善政策环境,加快构建科技型企业融资保障体系。崔毅、赵韵琪(2011)以广东省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非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活动作为调查重点,发现金融投入对科技活动的介入程度低,并从政府、银行以及相关中介机构的角度提出广东省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建议。王宏伟、范从来(2012)指出,目前国内科技金融领域普遍存在对创新初期的企业支持不足的现象,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实现创新者和各类科技金融机构之间的风险分担和收益共享,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李慧、张静晓(2012)分析了西安科技金融服务创新存在的问题,提出以政府政策扶持引导为主设立地区柜台交易市场,使科技型中小科技企业与创业投资机构有效对接。顾焕章、汪泉、高莉莉(2013)指出,江苏科技小额贷款公司是科技金融创新的重要实践模式,既顺应了科技金融创新的基本制度取向,又探索了许多新的有益的经验路径。

三、现有文献研究的不足

当前国内外科技金融理论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胡苏迪、蒋伏心(2012)认为,由于政府、金融系统和企业对科技金融的内涵界定不清,相关的理论研究不深入,导致我国科技金融政策体系存在诸多偏颇。总的来说,现有文献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现有科技金融方面的文献大多属于定性研究,规范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仅占到总文献的10%左右。这主要是因为科技金融领域缺乏大量的样本数据支撑,特别是在政策选择、制度机制等方面。

2.多数作者在科技金融领域仅发表1篇文献,发表5篇以上相关文献的作者屈指可数。这说明,当前科技金融方面的研究多属于随机性或偶然性研究,缺乏系统性及持续性的研究,总体上是处于偶发、发散的研究状态。

3.现有文献中,以科技金融政策为核心的研究相对较少,缺乏科技金融理论与政策实践效果结合的研究,尤其缺少区域性科技金融政策对科技金融促进作用的研究。

4.现有研究多侧重金融对科技的促进方面,而缺少科技对金融反向推动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多数文献发表在科技类的期刊上,而发表在经济、管理期刊上面的较少,可见科技金融被更多的赋予了科技的属性。

5.现有科技金融文献中,重复性的研究较多,而创新性研究成果不多,研究质量有待提高,特色研究方向凝练不足。

四、未来研究方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强力推动,同时科技的发展势必对金融也会产生重大的反向推动。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必将愈来愈密切,这是大势所趋。为更好的推动科技金融的发展,弥补现有文献研究的不足,笔者认为未来的研究应侧重以下几方面:

1.我国一些地区的科技金融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发达地区,未来应注重区域科技金融发展模式的研究,并体现出不同区域的差异和特色,这些研究势必对其他地区科技金融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理论和实践历来是研究的两个重要维度。科技金融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未来需要深化这方面的研究,力争形成系统、全面的科技金融理论体系。另一方面,未来的科技金融研究还需要增加实证方面的规范研究,并注意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3.政策是推动科技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现有文献缺少对政策实施效果的研究。未来应结合科技企业选择应用政策的状况,分析政策对科技金融的推动作用,以及企业选择相关政策的偏好及原因等,尤其应对区域性科技金融政策进行深入研究。

4.未来应搭建高校、金融机构、科技企业的合作研究平台,改善现有研究主体单一造成的研究成果应用价值低的状况。同时,多方合作也能减少重复研究,凝练特色研究方向和创新研究成果,进而在科技金融领域形成全面系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赵昌文,陈春发,唐英凯.科技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BergerA.N.,KlapperL.G,UdellGE.The ability of banks to lend to informational opaque small business[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1,(25):346-368.

[3]Dan van der Schans.The British Business Banks role in facilitating economic growth by addressing imperfections in SME finance markets[J].Venture Capital,2015:171-172.

[4]陆燕春,朋振江.我国科技金融理论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J].2013(16):156-160.

[5]房汉廷.关于科技金融理论、实践与政策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0(11):5-10.

[6]胡苏迪,蒋伏心.科技金融理论研究的进展及其政策含义[J].科技与经济.2012(3):61-65.

[7]曲昭,丁堃,张春博.基于文献计量视角的科技金融政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3):124-128.

[8]朱文莉,刘羽萌,赵勇.我国科技金融研究动态探究:基于文献信息的挖掘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15(7):72-78.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促进江苏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金融政策及实施研究”(0010521546);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江苏省科技金融扶持政策的实施效应研究:基于中小企业视角”(2015SJD008);学校教改项目“个人理财理论与实务”(0010521534)。

作者简介:吴凤菊(1980-),女,山东,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科技金融、财务管理。

猜你喜欢

研究方向科技金融
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研究述评与展望
科技金融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大学生同辈群体研究的三个基本方向
中国科技金融实践中的经验、误区与路径导向
数学教学离不开生活化课堂
科技金融内含机理与体系界定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