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扼杀了“读经少年”?

2016-12-03胡欣红

江西教育A 2016年10期
关键词:读经经书全日制

胡欣红

近日,《新京报》刊发两版独家报道,以一位接受近十年“读经教育”却连识字都成问题、深感前路无着的少年为典型,起底“读经热”这种反体制教育试验的失败,勾勒出一条以台湾教授王财贵为主导的读经教育产业链,引起舆论关注。

简言之,读经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但如何读却是关键。通常很少有人会选择脱离学校教育,完全投身于“读经”。可这些数以千计的“全日制读经”的学生,他们遭遇的却正是“国学热”的典型问题。倘若放任自流,使得优秀传统文化被不科学的纯读经方法污名化,将会对文化重建带来沉重打击。

在报道中,大多数从读经学堂出来的学生都对经书产生了严重的抵触情绪,甚至表示余生再也不愿接触和国学有关的任何东西。读经十年,最终厌恶到如此地步,看看其读经方式就不难明白:“只管读,不要管懂不懂”;平均一天读经6到8小时,“包会背诵30万字”;居于深山,无电无网,与经书为伴,接近清修……这不就是一个活脱脱的“读经集中营”吗?

传统文化不是死的知识,而是智慧的结晶,需要人生的历练才能真正有所体悟。弘扬传统文化,关键在于如何切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解读,进而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与运用,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深邃的哲学思想、质朴的道德操守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如此,传统文化才真正焕发生命力并让修习者受用终生。否则,学习者即便背得滚瓜烂熟,心里除了留下一堆干巴巴的词句之外恐怕只会有一腔懊恼和愤恨,进而对传统文化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如此严重地悖于初衷,如此戕人慧命,罪莫大焉!

传统文化需要静下心来领悟体会,单靠营造与世隔绝的环境岂能奏效?生于丰富多彩的现代社会的孩子,如何忍受经年累月的“禁闭”?诚然,在当前的国学启蒙教育中,诵读经典是一主流形式,做到烂熟于心,才谈得上品味领悟。但若仅止于诵读,甚至罔顾教育规律强行推进“全日制”读经,这种自欺和虚妄不仅弘扬不了优秀传统文化,反而还会使国学教育走上“应试化”歧路,走火入魔,无药可救。

猜你喜欢

读经经书全日制
唐文治读经救国论的思想历程与发生机缘
《天演论》初版时间再探——以新近发现的“味经书屋本”为中心
材料作文“读经热潮”讲评
喜讯
案例教学在全日制硕士《可信云计算》课程中的应用
单宝塔诗
生查子
再看读经:科学读经 品味经典
浅谈全日制专业硕士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