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活哲学智慧提升人民学养

2016-12-01李景源

中国图书评论 2016年11期
关键词:学养时代性世界观

李景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孙正聿教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现代出版社,2016年7月,文中简称《马哲智慧》)以此命名,通过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哲学观变革,对激活哲学智慧、提升理想境界等展开深入研究,立意高远、视角新颖、思想深邃、逻辑缜密,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及其大众化事业做出了有益尝试和重要贡献。

第一,《马哲智慧》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哲学观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顾名思义,马克思是理论的开创者。马克思对哲学的理解直接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属性。“马克思的哲学观,就是马克思所理解的‘真正的哲学,或马克思对‘真正的哲学的理解;而这种‘真正的哲学,就是体现或实现马克思的‘哲学观的哲学。”马克思不同于以往的哲学家,“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改变世界”的哲学观,探讨的重点不再是“世界何以可能”,而是“解放何以可能”。以“改变世界”来标志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是“吉大学派”提出“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的核心理念。它不是把“实践”作为“世界本原”的本体,恰恰相反,是一种反本体论立场,把“实践观点”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来理解人、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构成一种可以称之为实践论的世界观。“世”是人生在世,“界”是人在途中,“观”是人的目光,“世界观”是一种人生在世和人在途中的人的目光。在这里,哲学观和世界观是同一个东西。从哲学的“人类性”看,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立足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归宿点是“人的自由个性”。关注人类命运,致力人类解放,是马克思哲学的灵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旨趣。从哲学的“时代性”看,马克思哲学立志成为“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真正的哲学”必须捕捉到“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并且把“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从哲学的“批判性”看,马克思哲学锻造的是一种世界观“武器”,一种革命的、批判的思维方式即辩证法的思维方式。

第二,《马哲智慧》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化为科学方法。把哲学作为理论又作为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特征。在“改变世界”中充分发挥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三者统一这个本质特性,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化作科学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例如在该书第五章中,作者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研究文本,对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新唯物主义关于“实践”的不同态度进行细致分析,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能动反映论”,提出了“实事求是”的哲学理念和思想路线。对于如何做到“实事求是”,又提出“眼睛向下”“有的放矢”“亲自出马”“解剖麻雀”“全面调查”“由表及里”等一系列具体的工作方法。马克思讲:“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真正的哲学,它以自己提出的新的问题、新的提问方式以及对新问题的求索,批判性地反思人类生活的时代意义,理论性地表征人类生活的矛盾与困惑、理想与选择,从而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故此,第六章提出从“表达时代精神”到“塑造时代精神”的重要观点,这与从“直观反映论”到“能动反映论”的认识论转向内在一致。从时代的“追随者”到时代的“领跑者”,增强时代性的问题意识,建构时代性的理论思维,培育时代性的价值观念,这既是思想的科学内涵,又是如何思想的重要方法。方法在理论之中,理论实现自身必依其方法,理论和方法是统一的。

第三,《马哲智慧》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化为理想境界。毛泽东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理想信念是人精神上的“钙”,“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然而理想信念不会自发产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价值追求必须有理论的支撑,特别是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哲学理论的支撑。马克思的一生有两个伟大发现:一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二是发现了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正确的哲学观、历史观,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石。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宗旨的信仰,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信心,我们对哲学智慧转化为人民学养的信念,根本在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信服。只有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才能“得道于心”;只有把外在的理论内化为自觉追求,才能“发明于心”;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活化于心”。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一方面要“眼睛向下”,根植于当代中国“现实”和“实际”;另一方面要“境界向上”,坚持“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正如孙正聿教授自己所说,哲学是以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和个体性的风格求索人类性的问题。透过《马哲智慧》,我们能够充分感受到他炽热的思想情感、强烈的使命责任和崇高的精神情怀。在该书的最后一章,孙教授区分了作为“学说”“学术”和“学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且指出:“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思想武器,它不仅是一种‘学说,一种‘学术,而且必须把这种学说和学术化为人民的‘学养。”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其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有一个“大众化”的内在需要,哲学智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转识成智”到“掌握群众”,变成“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作者多次强调:“把马克思的‘学说和‘学术变成每个人的‘学养,让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成为人们的理想信念的理论支撑,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如是观之,激活哲学智慧、提升人民学养,就不仅是一条真理之路,而且是一条理想之路,“可信”并且“可爱”,孙正聿教授的高尚人格和纯粹精神令人深深感动。

猜你喜欢

学养时代性世界观
散文诗的时代性、视野与创新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弘学以深根 养正以致道——福州第七中学“弘学养正·立德树人”办学实践探索
弘学以深根 养正以致道——福州第七中学“弘学养正·立德树人”办学实践探索
世界观(二)
重读《夜读偶记》
中国共产党党员质量标准演进研究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小镇“序曲”
文献馆员之解读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复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