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7年,上海天际线什么样?

2016-12-01金姬

新民周刊 2016年46期
关键词:天际线黄浦江水区

金姬

曾经有人做过测试,站在浦东向浦西望去,上海外滩的天际线用电脑绘制下来,按一定的节拍分切,居然是一首雄浑的乐曲。

如果你去查阅世界各地有关城市天际线的榜单,就会发现排名靠前的往往是那些有着滨水景观的大都市。这可能是因为水道便利的地方相对富饶,而经济发达地区高楼大厦自然也就多了。

在中国,上海天际线的魅力指数仅次于香港。因此,当上海致力于把“母亲河”黄浦江两岸打造成世界级滨水区之际,对于天际线也有特别考虑——根据上海市规划与国土资源管理局出台的“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概念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将在黄浦江、苏州河等主要景观河道两岸以及公园、湖泊等大型开敞空间周边,严格控制建筑高退比和展开面,天际线不仅要绵长,还要优美。

按计划,2017年底,上海将基本实现黄浦江两岸45公里公共空间的贯通开放。届时,上海的天际线,将成为这座“卓越全球城市”独一无二的名片。

上海的天际线。

城市剪影,凝固的音乐

作为舶来品,“天际线”(skyline)在西方城市规划理念中被定义为:远方第一眼所看到的城市外观形状,所形成的印象往往来自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已故建筑大师张开济认为,看一个城市,首先是看它的天际线。“城市天际线是城市的象征。它们是城市个性的浓缩,是城市繁荣的机缘。任何文化和任何时代的城市都有各自高耸而突出的地标,以颂扬其信仰、权力和特殊成就。这些地标归纳了城市形式,突出了城市意象。”

上海很久以前就有一条堪称“精品”的天际线——那就是矗立在黄浦江边、有着“万国建筑博览群”之称的外滩。曾经有人做过测试,站在浦东向浦西望去,上海外滩的天际线用电脑绘制下来,按一定的节拍分切,居然是一首雄浑的乐曲。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美丽的天际线,就是一曲优美的乐章,和谐而富有韵律节奏感。但据考证,外滩这条天际线并没有经过明确的规划和设计,纯属偶然的妙笔。上海史专家薛理勇说,在当时的建筑水平下,建筑要建得高大,难度比较大。虽然当时没有限高要求,但最终的建筑高度都相差不大,整体看上去很和谐。

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副教授田宝江看来,城市天际线的美感与建筑是否高低错落没有必然联系。他对《新民周刊》表示:“我们很多时候有个误解,以为城市天际轮廓线一定要有节奏高低变化才是好的,但你看巴黎的老城区,它的天际线很平,没有那么多变化,但是人走在城市空间里并不觉得单调;反过来,一些城市的高层建筑非常变化多端,但给人的感觉并不是特别好,因为建筑风格可能对比太过强烈,有一种不太统一、甚至是彼此冲突的感觉。而且,天际线只是城市建筑轮廓的一个剪影,我们不能通过天际线就去判断空间效果的优劣。”

田宝江还强调,天际线一定要有一个特定的观赏点。比如从浦东滨江大道向浦西看,能看见外滩的整体轮廓线,但如果站在外白渡桥看,外滩沿线的建筑叠加在一起,就看不见完整的天际线了。“一般来说,在城市的滨水区,或是前面有一片宽敞的空间,或者是从山顶上往下看,才能看到完整的城市天际线。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城市为人所熟知的轮廓线往往是在滨水区,因为滨水区有一个开阔的空间和观赏距离,为观赏完整的城市轮廓线创造了可能性。”

楼房退一些,亲水近一点

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始于2000年。十多年来,随着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黄浦江在功能定位上已经从过去以交通运输、仓储码头、工厂企业为主,逐步转向以金融贸易、文化旅游、生态居住为主,基本实现了由生产型向综合服务型的功能转换与定位升级。

近年来,随着陆家嘴、世博园、北外滩、徐汇滨江等重点地区的开发建设,黄浦江两岸滨江环境景观不断改善,但滨江总体公共空间系统尚未成形,各区段也未能有效联动形成整体,公共空间的文化性、景观性、生态性尚显不足,各类配套设施相对欠缺。

2014年,上海市市长、黄浦江两岸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杨雄强调,要加强滨江沿线空间的统筹,既要注重不同滨江区域的错位发展,也要注重黄浦江沿线整体发展,守住城市天际线,保持和谐统一。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上海黄浦江两边的新兴建筑由于缺乏整体规划而“各自为政”,个别楼宇与原有的外滩天际线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例如2015年竣工的外滩SOHO,就被网友戏称为“云片糕”,虽然设计方在2011年公布的方案上有所修改,还是被吐槽“毁了外滩天际线”。

田宝江指出,滨水区楼房的层高设计未必一定是前低后高,但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滨水第一排最好不要做成板式建筑,像一堵墙一样挡住视野,而是要尽量做点式塔楼,建筑面宽尽量窄一些;二是滨水区的塔楼排布时应该相互错开,后排房子可以从前排房子间的空隙看到滨水景观。总之,滨江天际线设计,既要考虑建筑高度、立面的整体效果,也要从平面布局上统筹考虑,需要通过专门的视线分析来辅助设计。

当然,任何城市天际线的形成都是历史发展和累积的结果,建筑的形态反映了城市的发展历程,而且城市天际线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当前的天际线只是反映了当下这个阶段的城市风貌特征。因而,不能单纯 以“好”或者“不好”来加以评判。

田宝江建议,上海的滨江天际线应该在尊重历史、整体协调的基础上,让“建筑尽量后退,留出足够的空间作为公共开放休闲空间,让大家可以更多亲近水面。有些建筑由于历史原因,一下子顶到江边去了,部分滨水区域甚至成了私有区域。滨江贯通就是要把这部分不能向公众开放的区域尽量公共化,使得整条滨江带成为连续、贯通的公共开放空间,从而切实提升城市公共空间质量和公共生活品质”。

这一观点在滨江方案中得以充分体现——为了让黄浦江两岸更开放,方案提出:滨江空间将建设慢行休闲绿道;打通腹地与滨江的慢行联系,建设慢行优先的复合垂江通廊,为前往滨江的自行车和行人提供良好的环境。

到2017年年底,黄浦江两岸将成为服务于市民健身休闲、观光旅游的公共空间和生活岸线。那时的上海,建筑是可以阅读的,天际是可以眺望的。

猜你喜欢

天际线黄浦江水区
黄浦江的昨日今生
瓶瓶罐罐大世界之沙水区玩具
芜湖滨江天际线
黄浦江边的“引力波”
张择端:汴梁的天际线
FULL TEXTS TRANSLATED FROM CHINESE
英国城市更新研究——以克莱德滨水区为例
面向优势选择评价的天际线方法
后申遗时代杭州段运河滨水区可持续保护利用思路探讨
黄浦江上游防汛墙改建结构型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