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康复治疗体会

2016-11-30张祖峰张玉芝赵明中王晓红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7期
关键词:早期康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效果

张祖峰+张玉芝+赵明中+王晓红

【摘要】 目的 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7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3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患者仅采取基础治疗, 实验组在基础干预同时采取早期康复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卧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平均卧床时间(6.84±2.50)d、平均住院时间(20.85±9.55)d明显短于对照组(8.84±3.50)d和(24.85±7.55)d, 并发症的发生率7.0%(3/43)明显小于对照组16.7%(6/3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治疗可缩短住院时间, 改善预后效果, 减少并发症, 提高生活质量, 值得推荐。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康复治疗;治疗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7.191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常见危重疾病, 传统认为该类患者治疗后至少保持1周的绝对卧床, 才可进行康复治疗, 而且只有低危冠心病患者采取[1]。而随着对该疾病的深入研究, 主张在早期采取康复治疗, 针对高危冠心病患者在训练方案上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调整, 也可得到有效的身体恢复[2]。早期康复治疗, 近期疗效为加快心理和身体康复, 避免或者减少出现冠心病监护室综合征等并发症[3]。在远期能够减少该疾病的反复发作, 降低病死率。本次研究中选取2014年8月~

2015年10月收治的7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 观察的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2015年10月收治的7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3例)和对照组(36例), 实验组患者中男24例, 女19例, 最小年龄为49岁, 最大83岁, 平均年龄(60.34±7.92)岁, 22例为前壁心肌梗死, 8例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7例为下壁心肌梗死, 4例为高侧壁心肌梗死, 2例为其他。对照组患者中男23例, 女13例, 最小年龄为51岁, 最大84岁, 平均年龄(60.76±8.76)岁, 19例为前壁心肌梗死, 6例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6例为下壁心肌梗死、3例为高侧壁心肌梗死, 2例为其他。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仅采用常规的对症治疗。

1. 2. 2 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采取早期的康复治疗:①溶栓再通且无并发症者选择2周康复治疗, 在第1~2天, 使患者保持卧床休息, 活动肢体, 在床上坐起, 2次/d, 坚持10 min/次, 第3天, 在床边坐椅子, 2次/d, 坚持10 min/次, 第4天进行床边站立, 2次/d, 坚持10 min/次, 第5天, 在室内2次/d, 步行20 m/次, 第6~10天, 步行50~300 m/次, 且上下一层楼, 2次/d。第11~14天, 步行300 m, 同时上下两层楼, 2次/d, 第15~21天, 模拟出院后早期的活动量, 做到日常生活的自理。②有心脏并发症患者, 选择4周康复治疗, 第1~2天保持卧床休息以及被动活动, 在第3天, 患者要被动坐位, 2次/d, 坚持5~10 min/次, 第4天要被动坐位, 使四肢得到主动活动。在第5天, 保持床上坐位, 对四肢进行主动活动, 第6~9天, 在床边静坐一直到床边站立, 2次/d, 坚持5~10 min/次, 第10~14天, 练习扶床边走动, 2次/d, 走动5步/次, 一直到室内步行, 坚持20步/次, 2次/d。在第15~21天, 练习走廊步行, 坚持50~300 m/次, 2次/d;在第22~27天, 步行300 m/d, 再上下一层楼, 一直到步行500 m, 再上下2层楼, 2次/d。在第28天, 做低水平活动的平板运动试验, 对出院后早期的活动量进行模拟。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平均卧床时间(6.84±2.50)d, 平均住院时间(20.85±9.55)d, 3例出现并发症, 发生率为7.0%(3/43)。对照组患者平均卧床时间(8.84±3.50)d, 平均住院时间(24.85±7.55)d, 6例出现并发症, 发生率为16.7%(6/36)。实验组患者的平均卧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早期的康复治疗, 近些年来受到重视, 并积极在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 还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 不断改善治疗计划。通过多年的临床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早期接受康复治疗, 效果显著, 且安全性较高, 能够促使心肌缺血的改善, 提高心血管的储备能力, 促使心率变异性得到改善, 尽早恢复心功能, 减少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以及尿路感染等症状。实验组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治疗措施,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个性化原则, 没有并发症的患者可选择2周的康复程序。对于有心脏并发症的患者选择4周的康复程序, 根据医疗条件和患者的具体病情、年龄和身体情况给予相应的调整。治疗时还要进行心电监护, 观察患者身体体征和病情的变化, 及时给予有效调整。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常规的对症治疗, 疗效一般。实验组患者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还要叮嘱患者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保持良好的休息, 合理饮食, 每天做适当的运动锻炼, 提高身体素质, 提高抵抗力, 避免出现其他的并发症, 减少病情的反复发作。

综上所述,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治疗可缩短住院时间, 改善预后效果, 减少并发症, 提高生活质量, 可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梁欣, 何翠竹, 杨蓉, 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急诊介入治疗后早期康复的效果观察.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14(1):93-95.

[2] 胡凤英, 孔爱华.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观察. 医学综述, 2013, 10(3):555-557.

[3] 周昆林, 王耀国, 许朝祥, 等. 早期程序康复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脉介入后QTc离散度的影响.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22(4):924-925.

[收稿日期:2016-05-05]

猜你喜欢

早期康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效果
早期康复治疗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效果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比较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
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影响的临床研究
早期康复治疗对创伤性骨折患者预后的影响
关节镜手术联合早期康复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