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图示研究

2016-11-28宋丽英

中国市场 2016年46期
关键词:内化价值观主体

宋丽英

(大连理工大学 城市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图示研究

宋丽英

(大连理工大学 城市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接受主体。立足于接受与接受图示的含义,揭示接受图示在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研究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接受、认知融合、承诺行为、内化顺应、整合外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接受图示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6.223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接受主体,更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拥护者、模范践行者、积极传承者。研究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接受、认知融合、承诺行为、内化顺应、整合外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接受与接受图示的含义

接受即对一种物质、事件、精神的容纳。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特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客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是接受主体出于自身需要,在环境的作用影响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应、选择、整合、内化、外化、行为多环节构成的、连续的、完整的活动过程。接受的结果是形成人的内化的精神和外化的行为。

“图式”一词由英文schema翻译而来,也有人翻译为“格局”。[1]它的原意是“图解”“概略”。图示是一种知识结构,包括过去反应和体验形成的指导以后知觉与评价的知识体,这些知识相互联系,较为持久。它是人们已有经验、知识以及传统观念的最集中体现。

接受图示是由图示的概念衍生而来,是接受主体进行接受时所必需的现实的内部准备状态和主体性条件,它直接制约着接受主体对信息的加工的感知过程和思维过程与接受过程,从而影响着主体接受的深度和广度。从结构上说,接受图示是接受活动中接受主体先存各种意识状态的综合统一体,从功能上说,接受图示是接受者把握接受对象的精神器官。[2]面对相同的接受客体,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主要是由于主体的接受图示不同。

2 接受图示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

2.1 接受图示是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息接受的过滤网

接受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对任何接受客体都要进行筛选,而接受客体对于接受主体来说也是一个复杂的刺激变量系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接受客体,其信息量巨大,而且往往存在无序性和不规则性的特征。接受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接受、接受程度与自身的需要意识、原有的价值观念、知识经验等原有的接受图示相关。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刺激作用于接受主体时,接受主体会在原有接受图示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并且受到自身情绪、情感、意志、信念等心理素质的影响对刺激材料进行强化和调节。对于能够被主体接受的信息接受图示会被激活,主动进行输入和加工,对于不能被主体接受的信息则会被摒弃,无法反映。

2.2 接受图示是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接受的整合器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经过接受图示选择性获取的信息往往是杂乱无规则的,需要主体进行加工整合,融入自身的思想意识体系当中,内化为内在动力,作用于今后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内化过程也是如此,如果其信息与主体原有接受图示相契合时,它会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和发展,如果其信息与主体原有接受图示相矛盾时,接受主体会做出比较和权衡,认定正确的可接受信息做出顺应性建构。下图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过程图。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过程图[3]

2.3 接受图示是主体最终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释工具

主体接受图示不同,对于相同信息的理解和解释也是不同的,接受图示是主体接受信息的解释工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接受效果在不同接受主体身上体现出来的结果是不同的,如果是被动接受大于主动接受,主体内化效果欠佳,则外显行为往往也是不明显的或者消极的;反之,如果主动接受占主导地位,主体顺应与内化效果良好,其外显行为则是明显的、积极的。

3 运用接受图示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效果的策略

3.1 让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顺应大学生主体需要,提高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需要是接受活动的基本动力。需要一旦产生,就会在人的心理上产生不安的紧张情绪,驱使人去获得所需要的东西,这种驱动力促使接受主体提出接受目的,寻找接受对象,选择接受内容,开始满足需要的活动。需要的指向性决定了接受的选择性,需要的层次性决定了接受的层次性。[4]

需要作为接受图示的最主要构成要素之一,是人类一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有目的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要顺应大学生的主体需要。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要群体,其年龄层次、认知能力、人生阅历都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受到社会、家庭、地域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其需要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需要的数量、内容、结构、教育方式、途径、时效等各个层面。为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务必要关注大学生的主体需要,一方面要顺应主流趋势;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个性化关注与引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依据主体需要意愿强烈程度的不同,优先满足强烈需要信息的传递,对于错误或者不切合实际的需要也要加以引导和纠正。

3.2 丰富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效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活动,是双向的施教与接受的过程。大学生作为接受的主体,不同的心理素质对信息的接受效果也是不同的。

近年来,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趋势与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新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也要顺应潮流。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主阵地的基础上,充分重视网络对当今大学生的影响作用,充分利用微信、博客、论坛等网络平台,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信息认知与内化效果。还可以采用如下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一是激励教育法,就是指运用各种物质的或精神的手段来激发人们的主观动机,鼓励人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努力的教育方法。激励教育法又可分为目标激励、奖惩激励和竞争激励。二是启发疏导法,就是针对学生的具体思想认识问题,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正面启发和诱导,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取得进步,因势利导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解开其思想疙瘩。三是生活指导法,就是重点对学生的个体生活、群体生活、职业生活给予适时的特别的指导,同时训练学生为人处事的日常行为规范。四是自我教育法,即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出发,严格解剖自己,克服缺点错误,通过不断地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管理和自我修养,逐步达到自我完善。五是心理咨询法,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解除咨询对象的心理问题,来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促进思想提高、实现潜能开发的过程。六是情感陶冶法,就是利用各种情境中的教育因素,特别是教育者自觉创设的教育情境,对人们进行感化和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人们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从而提高人们思想觉悟和品德水平的方法。[5]情感陶冶法的主要形式有以境育情、以情育情和以艺育情。在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中,除了要运用这些创新方法之外,还需要借鉴“价值澄清理论”的积极因素,引导当代大学生在价值澄清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使当代大学生在感动与共鸣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注网络、社团、公寓,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用实践行为创造生命的意义

价值观最有意义的方面之一是,虽然价值观指定的结果也许会很遥远或不可能,但朝着价值的方向前进的机会却每时每刻都存在。价值观的言语性和遥远性使它具有灵活多变的本性。价值观的“现在性”赋予它生命力。为价值观服务的行为使得有时随同接受事实而来的伤痛变得高贵起来。明确价值是意愿与承诺行为的燃料,价值观创造生命的意义和方向。[6]

实践是人的思想形成发展的源泉,是人的思想发展的动力和目的,也是检验人的思想观念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首先,实践锻炼有助于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青年学生经历过实践的检验,学会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对错,才能更加深刻地体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实践锻炼有助于大学生在价值观上言行一致、身体力行。人的价值观念不仅要经过反复的实践锻炼才能形成,而且最终也要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得到巩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实践为行为外显的表达,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效果,创造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1]安德森.认知心理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164.

[2]周文彰.狡黠的心灵:主体认识图示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47.

[3]宋丽英.基于新媒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研究[J].前沿,2013(12):181.

[4]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155.

[5]王建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277.

[6]帕特里夏·A.巴赫.接受与实现疗法理论与实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203.

本文系基于接受理论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L14BSZ017),2014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负责人:宋丽英;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图示研究(项目编号:JG15DB072),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负责人:宋丽英。

宋丽英(1975—),女,吉林九台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内化价值观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海外华语教材的文化“内化”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