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象图式理论应用于词汇教学的探究

2016-11-28许伟

人间 2016年1期
关键词:词汇教学策略

许伟

(吉林大学 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2500)



意象图式理论应用于词汇教学的探究

许伟

(吉林大学 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2500)

摘要:词汇学习在语言习得中至关重要。然而,英语词汇学习及教学一直困扰着学习者和教师。如何有效地教授词汇并让学生长久掌握词汇及其意义是当今英语教学的头等大事。本文通过对已有词汇教学策略进行分析,试图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为理据,以期探究一种更为有效的词汇教学方法。

关键词:意象图式;词汇;教学策略

Abstract:Word learning plays a vital role in language acquisition.However,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and teaching have bothered learners and teachers for a long time.It has become an urgent to teach words effectively and help them master lexical meanings better for longer time.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existing vocabulary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tries to base on the image schema theory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to explore a more effective strategy of vocabulary teaching.

Key words:image schema; vocabulary; teaching strategy

语言学家D.A.Wilkins(1972) 在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一书中曾说过:“如果没有语音和语法,还可以传达一点信息;但是如果没有词汇,就不能传达任何信息。”作为语言学习的基础,词汇便成为了学生学习和老师教授的重点,并已引起广泛关注。近些年来,不少中国学者对英语词汇教学策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拟在探索更为行之有效的词汇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高效地掌握词汇。

一、词汇教学策略分析

和国外相比,中国的词汇教学策略研究起步要晚些。直到20世纪七十年代,国内英语词汇教学研究才受到语言学界的重视。学者们的词汇教学策略研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结构主义视角下的词汇教学策略。

一些学者主张将语言学家Leech(1974)的语义成分分析法运用于词汇教学,将词的意义分解成更小的语义成分或单元来理解。如刘川,杨山青(1991)等,他们都探讨了语义成分分析法在词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词根词缀法也是当今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从词形构成入手,将词拆分成前缀、后缀和词根。分别记忆各个词缀的意义,再推测其单词意义。许多学者如汪榕陪等对此方法持积极态度,认为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词义和推测生词。但是,很多情况下单词的意义并不等同于词根加词缀的整合意义,而且英语中的多义词很常见,无法根据词根词缀法判定到底应取哪个义项。

2.语境视角下的词汇教学策略。

学者们认为,文化作为语言学习的背景因素,对词汇学习有重要影响。许国璋(1988)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其他学者如束定芳,庄智象(1996) 也表明词汇教学应当遵循文化原则。通过上下文来学习记忆单词也一直为人们所推崇。周祁林、张乃玲等众多学者都曾发表文章阐释其在词汇教学中的重要性。阅读被教师们认为是习得词汇的好方法,通过大量阅读来增加词汇量。盛仁泽(2011) 曾进行实证研究试图证实阅读对词汇习得的有效性。对其进行探索的还有何丽芬(2011) 、王改燕(2009) 等。长期大量阅读的确能增加词汇量,但这就将词汇的学习完全抛给了学生,由于学生的懒惰和自制力不强,加之课下学习任务重,不会对合适的阅读材料进行选择,这就势必给通过阅读积累词汇的方法带来了障碍。

3.其他词汇教学策略。

随着计算机语言学的发展,语料库为词汇教学提供了可靠、客观的语料和科学的教学依据。越来越多的学者利用语料库来加强英语词汇教学的研究。冯跃进,孙明渝(1999)从理论上分析并指出了语料库有利于语言学习者建立词频的概念,有利于提高其运用词汇的能力。词块教学的研究是近年来研究的一大趋势,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杨玉晨(1999)等人探讨了语言板块结构的语用功能和分类,并提出将词块运用于词汇教学可以促进词汇学习的效率和效果。还有其他传统的词汇教学方法,如机械记忆法,联想法,关键词法,直观教学法,词汇分类记忆法,作文法,利用概念图记忆单词等等。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在探索各种适于英语词汇教与学的策略和方法时,多数情况下还是关注传统的词汇教与学技巧。而忽略了认知因素在词汇教学中的作用。这些词汇教学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按一定规则记住一些生词,但这些方法可能会耗费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且记忆效果并不一定理想。且大量研究缺乏对词汇教学策略的有效性验证。

二、意象图式理论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渐渐认为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与人的认知方式有关。意象图式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该概念最初是由Lakoff 和Johnson(1987)提出的。Johnson (1987)在他的The Body in the Mind 一书中这样定义意象图式:意象图式是在我们感知互动和运动程序中产生的一种反复出现的、动态性的式样,并为我们的经验提供连贯性和结构性。而Lakoff(1987)和Johnson的定义相似: “Image schemas are relatively simple structures that constantly recur in our everyday bodily experience.” 其他众多语言学家对其概念的叙述不尽相同,但核心意思却是相同的。意象图式以体验哲学为哲学基础。1999年,Lakoff 和Johnson合作出版了《体验哲学—基于身体的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1999)一书,对体验哲学做了详细论述,使认知语言学得以有了哲学理论的支撑。他们认为,体验哲学具备三项基本原则: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心智、概念、推理、认知和意义都是基于身体经验形成的。由于人类的认知大部分是无意识的,因此,有的意义不完全是字面上的。这就为多义词的引申义提供了理论支撑。

意象图式理论以体验哲学为基础,产生于人与自身,人与外界及人与人之间互动过程中,即人们通过身体与环境之间的反复互动而获得经验,并抽象出概念,再通过语言形式表达出来。通过与现实世界的互动体验而形成的基本意象图式通过隐喻和转喻机制形成经验网络,从而也就形成了语义网络,从而逐步形成我们的语义结构。这就为多义词的各义项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处于抽象层面的“意象图式”能够以类推的方式来建构人们的身体经验,还可以通过隐喻来建构非身体经验。意象图式具有体验性、想象性、抽象性、心智性、动态性等特征,它对于建构范畴、形成概念、分析隐喻、理解意义、进行推理等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语言形成的机制和理据,可以更好地促进语言教学的有效性,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教授词汇就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意象图式在多义词教学中的应用

1.多义词概述。

一词多义(polysemy)这个术语由语义学创始人布雷尔于19世纪60年代提出,指同一形式的词有多于一个的意义。当人们碰到新事物、新观念或新经验时,会不自觉地运用语言经济性原则,从已有的词汇中借用来做临时替代。如果这种替代得到了其他语言使用者的认可, 那么这一用法就成为该词汇的一个新的义项。一词多义现象随之产生。正如Lyons(1995:72)所说:“没有,也从来没有一种语言中每个单词有且仅有一个意思。”Britton(1978:7)经统计后得出结论:“在随意挑选的英语单词中,超过44%的单词有不止一个意思。”

一词多义几乎是所有语言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然而这是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势必会给外语学习者带来词汇学习上的巨大困难。记忆多义词难度大,耗时长,易忘,易混淆词义。因此多义词的研究一直是语言学家关注的重点之一。传统的研究局限于语言内部结构,忽视了外部因素对词义变化的影响,甚至将一词多义现象归因于一种语言巧合。传统的经典范畴理论和结构主义理论更多地关注词形的分析, 较少论及语境及其它认知因素在一词多义现象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未能把握一词多义现象的本质。近些年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家趋向于将语言和心理联系在一起,通过人类和客观世界的主观互动,为一词多义现象提供了理论支撑。因此,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究词汇教学策略是合理的,将意象图式理论应用于多义词教学法研究,对英语多义现象形成过程及其语义延伸机制进行深入探讨,为有效的词汇教学提供另一个研究角度。

2.应用理据。

人们通过在现实世界中的互动性体验形成了基本的意象图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范畴化,建立范畴。意象图式通过隐喻、转喻机制的扩展和转换,形成更多的范畴和概念,从而获得了抽象思维和推理的能力。概念对应于范畴,从而获得了概念,同时也就获得了意义。因此,意象图式是范畴化、隐喻、转喻的前提和关键。当一个概念被映射到另一个概念,特别是从具体域向抽象域映射时,意象图式在其间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为我们理解抽象概念提供了主要依据。人们的理解和推理正是凭借这样的意象图式进行的,各种各样的意象图式交织起来构成了我们丰富的经验网络和概念结构,从而形成我们理解意义的基础。

3.可行性探究。

认知语义学对多义词已做了大量研究,在此基础上,Morimoto 和Loewen认为,意象图式应用于词汇教学重在为学生提供一种有效的思维方式,掌握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的关系,并将此方法运用到其他词汇学习中去。

张维友认为,词最初只有一个核心意义,即通过意象图式产生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表达的需要,最基本的词汇意义通过扩大、缩小、迁移、隐喻等的变化最终形成了许多与基本意义相关的派生意义。一词多义的各义项围绕中心意象展开,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来讲就是词的基本义项是词义范畴内的原型成员,扩展义相当于词义范畴内的非典型成员,彼此关联。因此,词义的派生过程就是隐喻和转喻过程,而其认知基础是意象图式。

词义的扩展是人们通过隐喻,把已知的事物与新事物相联系,以找到他们之间的相关点,将原域的事物映射到目标域之中,以此产生新义。意象图式来源于现实世界中的空间结构,并提供了大量的具体图式。这些结构为从空间域到抽象域的隐喻映射提供了基础。

将意象图式理论应用于词汇教学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义的形成过程,增加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可理解性输入”,以此达到长久记忆词汇的目的。在应用意象图式理论记忆单词的过程中,学生对多义词词义的认知模式和扩展方式进行了深层次加工,应对词汇的习得与巩固起到积极作用。

意象图式是隐喻和转喻的基础。多义词的认知开始于意象图式,根据人身体验发展为其原始含义,最终通过隐喻和转喻形成其隐喻意义,并为人们所接受,视其为常规意义。意象图式及隐喻的转化原则可以很好地解释多义词词义的成因,是语言动态变化的动力。将意象图式理论应用于英语词汇教学将是词汇研究的新趋势,旨在提供一种全新的研究思路,以帮助二语学习者更好地习得单词,以达到熟练运用语言的目的。

四、结语

意象图式是范畴化和隐喻的基础,多义词词义的形成又是经隐喻思维发展而来的。学生在学习多义词的过程中,了解语言的内部规律,掌握其来源和形成过程,积极思考,培养其隐喻思维,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多义词词义的理解和记忆。因此,意象图式是多义词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将意象图式理论应用于英语教学,将为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提供全新的视角,意义深远,旨在启发思维,希望对词汇教学能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Britton,B.K.Lexical Ambiguity of Words Used in English Text [J].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and Instrumentation,1978.1-7.

[2]D.A.Wilkins.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M].London:Edward Arnold.1972.

[3]Johnson, M.The Body in the Mind: 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 Imagination and Reason.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4]Lakoff.G.& M.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 Basic Books.1999.

[5]Lakoff, George.Woma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7.

[6]Leech,G.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74.

[7]Lyons,J.Linguistic Semantic:An Introduct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8]Morimoto, S.&Loewen.S.A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Image - schema - based I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 - based Instruction on the Acquisition of L2 Polysemous Words [J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2007 ,11 (3) : 347 - 372.

[9] 冯跃进,孙明渝.论语料库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研究.1999(3).

[10]何丽芬.英语词汇附带习得与有意学习的实证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1.

[11]刘琼.英语一词多义的语义延伸机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2).

[12]盛仁泽.二语阅读中附带词汇习得的显性度研究[J].东南大学生学报.2011.

[1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14]王改燕.二语自然阅读词汇附带习得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

[15]许国璋.《许国璋论语言》.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16]杨山青.语义场理论和成分分析法在词汇教学中的运用[J].贵阳专学报.1991.

[17]杨玉晨.英语词汇的板块性及其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界.1999.

[18]张维友.英语词汇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211-02

猜你喜欢

词汇教学策略
读后续写词汇锦囊之“行”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低年级看图写话教学策略
摭谈初中英语课堂互动式教学策略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词汇小达人
词汇小达人
词汇小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