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货币史:货币政策的复苏(1948-1960)——无形的手与有形的手

2016-11-28葛笑笑郑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00

人间 2016年1期
关键词:货币政策市场经济

葛笑笑(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美国货币史:货币政策的复苏(1948-1960)——无形的手与有形的手

葛笑笑
(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摘要:本文以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为切入点,从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方面,先通过对全世界参战国战后经济水平的大评估,再着重分析美国的战后经济情况。从他们对货币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来分析面对经济变化时,如何协调无形的手与有形的手的关系,才能做到经济的真正复苏。

关键词:货币史;货币政策;市场经济

《美国货币史》一书回顾了自南北战争结束伊始到1960年的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美国货币存量的变化,同时分析了货币存量对历史重大事件的影响,讲解了美国货币政策的起源和曲折发展。

《货币政策的复苏》一章以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为切入点,阐述了美国战后初期货币政策的变化与发展。然而货币政策的变化实际就是政府财政政策的改变。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根据对市场、货币、债券等的分析,结合历史数据和规律进行预估和预判,进而对美国经济进行调控。

战后,全世界各参战国经济水平急剧倒退,物质资源匮乏,欧洲各国市场经济几乎停滞。而处于大洋彼岸的美国受到的影响却很小,但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依旧按照战时经济指标对战后经济发展进行预估,通货膨胀在美国战后的延续。

从1948年开始,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致使美国出现一下几段不同的市场状况:

一、1948年1月、6月和9月的准备金要求的提高。前两次提高只涉及中央储备城市的银行,但最后一次调整却波及所有的银行,致使存款-准备金率的急剧下降。膨胀压力空前增大。银行出售政府债券充实货币准备金,而美联储承担购买债券的义务,高能货币的数量依旧是美联储支持政府债券收益理财的结果而不是美联储控制决定货币存量的独立变化。与准备金要求提高同时带来的是货币存量的下降,以及1948年11月的小力度通货紧缩。

二、时间进入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极大地刺激了美国国内的投机欲望。但财政部和美联储对公众的投机欲望预估不足。随之而来的利率上升将政府债券价格不断提高,货币存量扩张,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增大。但战争也带来了严重财政赤子的可能。最终1951 年3月,财政部-联邦储备体系协议的颁布虽未能阻止货币存量的进一步扩张,但有效抑制了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大,使物价温和下降。

三、1951-1952年,美国经济继续延续“协议”所带来的政策福利,市场物价相对稳定。

四、1952年下半年股票价格的上升,以及1953年银行贷款、分期付款信贷余额和抵押贷款的快速增加,使联邦储备体系自1953年初就开始密切关注通货膨胀。1月所有联邦储备银行提高贴现率、强制减少借款;3月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正式而明确的放弃了政府债券价格支持政策,并在财政部童子时期采取了“不干预”政策等等。一系列过激的调控措施,导致占全市场出现危机。但此次危机却使得联邦储备体系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前于或同步于周期顶峰采取了宽松政策,使联邦储备体系成功地运用了货币力量,缓和了即将到来的经济紧缩。

五、1953年7月后,在准备金率下降和及季节性变化的双重影响下,美国开始进入通货紧缩。1954年以后,联邦储备政策开始不断变得宽松,一些市场参与者称之为“开口政策”。随着政府对市场干预的放松,市场的自有调节机制开始发挥作用,通货紧缩自此开始缓解。1953-1957年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相对于活期存款增长更快,存款-通货比率提高。但随着通货紧缩的缓解,美国公众害怕缓解过快,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利用市场的调节机制,自发的减少市场中的高能货币数量,至1960年形成了自然的紧缩。

纵观1948-1960年美国市场的变化,不难发现整整12年就是两双手的博弈——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即自由市场与美国财政部和联邦储备体系形成的政府干预力量(宏观调控)之间的博弈。

由于战争带来的1946-1947年的通货膨胀和经济的萧条,使得美国财政部和联邦储备体系“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严防美国自由市场再度出现通货膨胀,对市场通货膨胀的压力预判过于严谨。常常把市场转好的信号理解为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的信号,导致1948-1955年,美国市场不断出现短期紧缩,市场不能自由发展。展望同时期的欧洲,德国在战后经济基础已被同盟国全部摧毁,但战后德国政府坚持市场自由发展,政府不对市场进行任何干预,使德国经济在1950年即恢复元气,1960已进入急速发展阶段。1954年后,美国政府放松对市场的干预,自由市场机制开始发挥调节作用,到1960年虽然还存在短期紧缩,但货币存量不断增长。

在此之后,美国自由市场与宏观调控的博弈还在不断上演。自由市场发展迅速,但存在周期性膨胀或紧缩,对经济的调整存在滞后性;宏观调控可以根据自由市场的历史分析,提前对市场发展做出预估和调整,使市场发展更加健康。

分析货币变动的情况,必须根据于庞杂的统计数据并结合尽可能多的因素和细节。但是,对细节的过分关注会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树林。经济分析如此,于我们,又何尝有二?我们划分学科,给不同的事物各自命名,贴上标签,固然有抽象化和特征化的需要,但生命本身又岂是逐此界限而存在?做研究、经人历事,都该要远时远、近时近,循界限觅规律查细节,打破界限去发现更本质的规律。看山是山,看山亦不是山。

作者简介:葛笑笑(1993-),女,汉族,河南许昌市人,法学硕士,单位:郑州大学,专业:国际法 研究方向:国际法。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205-01

猜你喜欢

货币政策市场经济
共同富裕:市场经济的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全球高通胀和货币政策转向
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问题研究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走势的“量”与“价”
中国货币政策转型的四个维度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市场经济中的司各特:文学出版业与历史小说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