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在路上》在中国译介的形象构建

2016-11-28张淼

人间 2016年1期
关键词:形象构建

张淼

(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探析《在路上》在中国译介的形象构建

张淼

(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摘要:形象学的研究对象是异国形象。翻译在此研究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翻译过程通常被认为是对作品形象的再塑造过程,而形象的再创造无不受到译语国家意识形态、译者的翻译行为和读者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翻译活动;形象;构建

形象学起源于法国的比较文学,主要是研究一国文化中的异国形象。形象学认为,作为他者的注视者在描述异国形象时,受到原语文化和自身的原因的影响,会对异国形象进行再塑造,而在再塑造他者形象的过程中同样也言说了自我。在译介异国作品时,作为注视者的翻译者不仅起到了沟通原语和译语文化的桥梁作用,同时也在对他者形象进行再塑造。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被认是为“垮掉派”文学的代表作,其在美国文学界和在中国的译介都经历了从边缘化到经典化的过程,本文试图从国家意识、翻译活动和读者因素等方面探究《在路上》在中国译介如何经典化的过程。

一、国家意识

翻译的过程不仅是文化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国家彰显文化权利的过程,具体表现在控制作品的选择、翻译的政治化、译者的身份等方面。在译语国家塑造他者形象的过程中,国家意识形态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在路上》在中国第一次出现是在1962年,由石容和文慧如合译,经作家出版社以内部发行形式出版。在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路上》是作为政治目的来译介,用来塑造美帝国主义国家颓废、腐败的形象,从而论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1990年,陶跃庆和何晓丽合译完成《在路上》第二本汉译本,由漓江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由于此书中存在一些不符合我国意识形态的话语,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删去了这样的描写。但是这一次的正式出版发行,为以后“垮掉派”文学在中国的合法化奠定了基础。1998年,文楚安翻译的全译本《在路上》由漓江出版社出版。除了原作内容,该译本还附有“垮掉派”作家的照片、凯鲁亚克的年谱、美国学者对《在路上》及“垮掉一代”的评论,以及译者所写的关于“垮掉派”文章。作为专门研究“垮掉派”的学者,文楚安的译本更接近原著,文字处理也相当到位,很好传达了作者的思想,被广泛认定为经典译作。1999年,梁永安翻译的《在路上》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同样是全译本。2006年,受邀与上海译文出版社,著名翻译家王永年翻译了《在路上》的第五个版本。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国家政治政策的宽松程度均能在《在路上》的五个汉译本中找到痕迹,由一开始作为内部发行到后来公开出版,译本由边缘化到公开化,其形象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二、译者的翻译行为

译者在译介国外作品的时候,也是在隐喻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不同的译者对同一部作品的翻译就会呈现出不同的版本。在具体翻译过程中,译者通过自己能动性操控翻译行为,达到预期效果。那么,译作在译语文化中的形象就和译者的翻译行为有着直接关系。

上世纪60年代,中国和美国正处于敌对阶段,阶级斗争仍是国家政治任务。1962年,施咸荣和黄雨石分别署名石荣和文慧如,第一次将《在路上》译介到中国。黄雨石将“垮掉的一代”译为“被打垮的一代”。上世纪90年代,陶跃庆在评论“垮掉的一代”时,使用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中坚”等带有赞扬的词汇,为他们树立了正面形象。作为“垮掉派”研究型译者,文楚安撰写了大量关于“垮掉的一代”的文章,并做积极宣传,消除之前国内对他们的误解。之后,译者梁永安称《在路上》是“永远不灭的名著”,这样在读者阅读译作之前,就已经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形象。翻译过程中将一些关于性和同性恋的描写删掉,这样加深了《在路上》在中国的正面形象。王永年在谈到译介《在路上》时,说他并不喜欢这本书。但从内容上讲,未做过分的信息删减,而且还附有相关权威文章和作者的水彩画,比较真实的还原原作内容,对于修正《在路上》在中国的形象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三、读者因素

一部作品能否长久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的接受程度,作品越能满足读者的需要,那么它就越能存在下去。而影响读者接受能力的大小是由其文化程度来决定,而文化又是通过教育沉淀于人脑的知识积累。所以译者在翻译一部作品时,首先要考虑读者是否接受、是否能被读者理解。

20世纪60年代,《在路上》的翻译是为了批判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堕落、腐朽形象,但与事实相反,其在广大知识青年中却得到广泛的流传,成为当时物质生活极度贫乏的知识青年们的精神食粮。到了90年代,中国充分享受到了国门打开带来的成果。处在发展道路上的中国愿意接受外来新鲜事物,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译介国外文学作品。人们在思想上也得到了很大解放,能更容易接受《在路上》带来的对未来探索的冒险刺激经历。这一时期,共有三个译本出现,成就最大的当属学者文楚安的译本。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的同时,精神压力也随之而来。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开始喜欢徒步旅游,纵情于山水风景之中,忘掉世俗烦恼,释放生活压力。《在路上》的精神旅行已经影响中国的青年甚至少年。“驴友”、“背包客”、“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等等,已然成为时下时髦用语。

结语

《在路上》在中国的译介绝非偶然,从开始国家政治的需要,到人们争相阅读;从国家批判的对象,到成为经典化的过程中,《在路上》的每一次形象的变化,无不渗透着国家意识、译者的翻译行为和读者因素的影响。《在路上》受到国内的关注,其精神旅行成为广大知识青年效仿的对象,并付诸行动。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在路上》对国内知识青年人的影响将日益深远。

参考文献:

[1]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石荣,文慧如.《在路上》[M].北京:作家出版社, 1962.

[3]陶跃庆,何晓丽.《 在路上》.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0.

[4]文楚安.《在路上》[M].广西:漓江出版社,1998.

[5]张晓芸.《翻译研究的形象学视角:以凯鲁亚克<在路上>汉译为个案》[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张淼(1986-),女,汉族,河南焦作人,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学号:2013000089。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196-01

猜你喜欢

形象构建
铁骨柔情——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形象
开创硬汉派侦探小说先河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