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组织公信力的问题探究

2016-11-28武琦

人间 2016年1期
关键词:捐助者公信力信任

武琦

(西北大学,陕西 西安 710000)



社会组织公信力的问题探究

武琦

(西北大学,陕西 西安 710000)

摘要:社会组织公信力实质就是一种能力,即通过自身信用树立起社会公众的信任,获得社会公众认可进而获取公众的资源投入。这种信用不仅是外界的一种评价,更是社会组织对社会公共资源获取的一种表现,但是,社会组织的公信力随着纷繁复杂的外界影响,出现了很多不尽人意的问题,长此下去,社会组织公信力的缺失会导致社会组织无法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组织;公信力

社会组织公信力的基础是社会公众对社会组织的信任,这种信任是社会公众对社会组织未来行动的预期和效率产出的期待,没有社会公众的信任就没有社会组织公信力的建立。

十八大召开之后,党中央对社会组织的的健康发展组织予以高度重视,但随着媒体的监督、公民的参与监督意识加强,社会组织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也会面临很多问题。这几年,社会组织的公信力成为热门的话题,而在“郭美美”事件中,更是将中国红十字会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随着社会组织的种种“黑幕”的曝光,导致它们的公信力不断降低, 很多人疑惑我捐的钱用到哪里了,我的钱是怎么管理、怎么分配的。社会大众对社会组织开展的活动的越来越没信心,这种风气直接损害到社会组织的整体公信力,严重影响了人们参与慈善的热情,由此看出中国社会组织公信力状况还有待提升。

第一,社会组织追求营利化。社会组织最大的特征就是“非营利性”,以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为首,但是一些社会组织打着“慈善”的幌子,违背非营利的准则,把追求利润放在第一位,甚至一些组织领导人滥用职权,企图谋取不正当利益,将慈善事业当成个人发家致富的渠道,这种偏差的行为就是损害组织公信力的直接原因。此类景象一旦出现,使得人们对于慈善以及社会组织的行为产生了质疑,严重影响了广大捐助者的热情,从而影响社会组织在公众的形象。

第二,社会满意度不高。虽然社会组织在快速发展,但公众对社会组织的认同的程度不高,不知道社会组织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在面临一些大灾大难时,公众的志愿服务热情很容易被广泛激发出来,可人们大多愿意相信自己,在“行善之路”上多数是自发组织前往灾区,或是直接将捐款赠给指定的受捐助者,并不通过社会组织的渠道,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民对社会组织的不了解和不信任,公众对它们的活动方式存在一定的偏见和疑虑,暴露出来的不规范不和谐的行为也为整体社会的声誉带来了不可估计的负面影响。

第三,资金募集、监管不当。随着社会组织数量的增加,政府开始转移职能,除了专项资金以外,对其的资金捐助在逐渐减少。与此同时个人和企业捐赠领域逐渐发展扩大。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组织的特性决定社会组织不能参与利润的分配,但资金是公益性组织运作的生命线,倘若资金不足,社会组织根本无法开展业务活动甚至面临被吞并。可就在各种慈善组织信任危机出现后,社会捐款数以及慈善组织捐赠数额均下降,社会不认可、公民不信任,自然得不到自愿的捐赠,因此,资金使用不当直接打击了我国社会组织的公信力。

公民对社会组织失去信心的影响是巨大的,它直接影响到组织吸收志愿者、获得财政支持和社会援助,更关系到社会效益是否取得最大化以及社会和谐这个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需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才能找到解决的途径。

1、外部原因。

第一、外部监督和约束机制不足。目前,国家倡导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但尚未建立统一的规范标准。我国社会组织包括民办非企业、社会团体、基金会三大领域。社会组织由于基础薄弱、资金短缺、专职人员较少的困境,使而这些组织很难有完善的内部监督体系和声誉机制,同行业之间除竞争之外没有过多的交流和合作,相互制约和相互推进的作用未发挥出来,那么,媒体监督是社会组织开展社会监督的重要力量,然而,媒体的监督和问责只是停留在道德、法律层面,还未触及绩效问责,及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也不能给予更多的指导。

第二、社会组织的发展环境复杂。近几年社会发展中的不稳定、不和谐的事件屡屡发生,公众对政府、对社会的不满和不信任或多或少的会影响其对社会组织的看法,并且,大多数人对社会组织的性质和运行机制认识不够深刻,有人认为它是政府的下属机构,有人认为是政府缓解就业压力的场所,更有人认为它们中的一些是打着“慈善”的号角谋取个人利益的的组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能看到一些自称公益慈善的民间组织在公共场所募集善款,但是不免让人怀疑它的权威性,公众与社会组织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这些都制约公众对其的信任,影响了公信力。

2、内部原因。

第一,有法不依已成为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困境,长期以来,社会组织内部会逐渐发展成行业自律来维护自身秩序和默认一些行业的基本规范和透明等。整个社会组织的招聘都逃离不了“裙带关系”的怪圈,专业人员少,大量志愿者和兼职人员使得组织内部管理混乱,仅有部分大型的社会组织有理事会和监事会等监督机制,而这正是社会组织发展专业化进程的重要一步,对组织绩效的提升有很大的影响。

第二,社会组织信息不透明,尤其是财务信息混乱。我国的社会组织信息普遍不够透明,民众如果不能了解相关信息情况,尤其是财务方面的信息,不能确定自己捐赠的资金是否被有效的利用在公益上,纵观我国的社会组织,很少部分能做到定期向社会公布善款筹集、管理、使用和效果等信息,自觉接受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监督。公众都有知情权,捐助者更应该拥有知情权和干预权,不仅要让捐助者做到自己捐的钱用在了什么地方,如何分配,并且可以对其提出意见,决不能违背捐助者的意愿。从长远来看,信息不透明将使非营利组织难以得到广泛的群众支持,也就没有公信力可言。

社会组织是一项在市场体制和国家体制之外的重大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它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介于政府和人民之间,在缓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作用。而公信力是非营利组织重要的“无形资产”,是社会衡量其优劣的重要尺度,社会组织公信力体现了组织的愿景、工作效率、诚信和具体服务的程度,这关系到社会效益能否实现最大化,进而达到公平公正。

作者简介:武琦 (1991.3-),女,汉,陕西,西北大学社会工作硕士,研究方向:社会组织、社区服务方向。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186-01

猜你喜欢

捐助者公信力信任
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机构公信力探析
完善仲裁制度 彰显仲裁公信力
阳光·作文大赛专项活动
阳光·作文大赛专项活动
感恩受捐者是一种境界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信任
“公信力”和“公信度”一样吗?
孤行独思录
非营利组织应对经济危机八大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