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大学新生“归属感”构建初探

2016-11-28陈雅楠

人间 2016年1期
关键词:归属感

陈雅楠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00)



新形势下大学新生“归属感”构建初探

陈雅楠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00)

摘要:对大一新生来说,进入大学校园,意味着生活与学习方式的全面转化,尽快融入新环境,完成角色转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至关重要。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只有在获得“归属与爱的需要”基础上,才能实现更进一步的发展。新形势下,掌握“95”后学生的心理特性,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学生构建归属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归属需要;适应性教育;集体意识

在心理学上,归属感(feeling of belongingness)指的是个体将自己归属于某一团体,并对其产生亲切、自豪的情绪体验。1943年,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类的心理需要分为五个层级,其中“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只有在获得足够的归属与爱的基础上,人们才有可能完成“ 自我实现”。1993年, Goodenow提出学校归属感(sense of school belonging)的概念,是指学生在学校环境中,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接受、尊重和支持,在学校生活和课堂活动中感觉自己是重要的一部分,被他人认为有价值的一种情感。

大一新生经过黑色七月的涅槃后进入大学校园,却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因素的变化,不同程度表现出迷茫、焦虑、孤独的情绪,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一综合症”,究其根本,是因为大一学生在新环境中没有找到自己的归属,像浮萍一样无所依靠。因此,建立大学新生的“归属感”,做好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引导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环境,融入大学校园,是做好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也是重要的环节。

一、新生“归属感”构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是完成大学生活“转型”的前提。

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前,往往都会对大学的学习生活产生无限憧憬,在高中阶段,老师、家长、朋友也会或多或少的向他们传递关于大学生活的种种信息,但是进入到大学校园后,才会将梦想真正的照到现实中,能够尽早的让学生产生归属情绪,找到自己在大学里的位置,就能更快的实现生活与学习的转型。

新生进入大学校园后,首先面临的就是要完成一系列的角色转换,由依赖家庭变为独立生活起居,由被动的督促与严格管理到相对宽松的自我约束,学会与人相处等。一些适应能力较强的同学经过短暂的调试后,能够踏上大学生活的鼓点,积极地投入到新生活中。但是,多数学生进入大学后,其心理适应没有达到希望的标准,当突然面临情感上无人依靠,学习上失去目标,生活上无人帮助的困境时,就会产生不少问题和困惑,严重的会出现身体上、心理上的不适反应。而想要降低与消除这些不适应的第一步,就是要尽快建立学生的归属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一员,尽快融入一个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

因此,新生归属感的建立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开端,引导新生尽快完成角色的转换,引导学生在思想、行为等方面向符合学校、社会要求的目标靠拢,这对新生下一步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保证。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石。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 指出,高校肩负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中共中央 16 号文件》也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进一步深入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全面发展,已经成为现阶段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实现自我处于需求的最高层次,想要达到这一层级,就必须满足其他四个基本的需要。学生只有在充分获得归属感之后,才能进一步提升自我效能感,归属感的高低水平影响学生更高级需要的出现与满足。学生在学校归属感的水平对学生的学业动机及学业成绩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高校要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弥补基础教育阶段的不足,结合“95后”新生的特点,构建新生的归属感,让他们在大学校园中充分获得归属与爱的满足,进一步提升自我效能感,让他们觉得自己在学校里有价值、受欢迎,在此基础上寻求更高层次的发展。

(三)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需要。

当前,“95后”大学生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他们比以往的学生更加富有激情和创造力,但也更加敏感、脆弱。进入大学后,大多数同学脱离了原来的人际交往圈,接触到的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同学,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与生活习惯,很多同学在处理新同学的关系上不知所措,处于情感断乳期的学生在新的环境中找不到归属感,就会产生孤独、抑郁的情绪,长期积累甚至出现各种不健康心理问题。因此,这一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二 、新形势下构建大学新生“归属感”的有效形式

(一)充分校园文化建立归属感。

喜欢是热爱的前提,认同也是归属的前提。要让刚刚进入陌生环境的学生建立归属感,首先应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感染和熏陶学生,让学生从喜爱校园的每一处风景开始,建立学生对于学校的认同感。优良的校园文化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是构建大学新生学校归属感的丰沃土壤。

校园文化建设既包括对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又包括良好的文化氛围营造。因此,可以利用丰富的校园文化资源开展新生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开展“校风校训”、“校史校情”讲座,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历史、办学理念;开展教授讲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展专业思想教育,邀请所在学院领导及专业教师介绍本专业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组织高年级学生就本专业的考研及就业情况与新生展开交流等。

(二)充分发挥集体作用强化归属感。

高校班级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本载体。班集体的建设、班级氛围的营造以及学生向心力的形成,对学生的归属感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一个同学把所在的集体当成自己的 “家”,与自己所在的集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时,才会处处体现出主人翁精神。因此,选拔与培养优秀的班干部,不断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把每一个同学都凝聚在班级周围,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是班主任或辅导员工作的重点。

同时,加强寝室团队建设也是增强学生集体意识,强化归属感的重要环节,当前大多数高校实行学分制管理,因而行政班级概念逐渐淡化,学生的课程设置导致没有固定的教室与固定的座位,学生之间的接触、交流将更多地在寝室内进行。培养大学生归属感,就必须从寝室这个最小的单元抓起,构建健康文明的宿舍文化,针对当下大学生集体观念淡化,个人主义思想严重的现象,开展各种宿舍文化节、文明宿舍评选等活动,强化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培养大学生的集体归属感。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激活归属感。

良好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能够促使个体主动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对于刚刚进入校园的新生来说,一切生活都是新鲜好奇的。学校应该把握新生入校的有利时机,以学生会、社团、班级为依托,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收获自信、收获友谊,在充实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同时不断强化归属意识,成为校园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大学生归属感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和巩固集体凝聚力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2]陶沙.从生命全程发展观来看大学生入学适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

[3]贺志军.试析高校新生学校归属感的建立[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27(3):117-120.

[4]张文杰.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调查与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7(4).

[5]俞大森,大学生归属感初探[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6(1)

[6]包克冰,徐琴美.学校归属感与学生发展的探索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6,(26):51-54.

[7]郝士艳,唐付睿恬,牛何兰.回归集体——浅论培养大学生集体归属感[J].红河学院学报,2009,(4).

[8]袁稻香.论新时期大学生的全面发展[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9]余大中.大学生群体归属感探徽[ J] .石油高等教育, 1993,( 1) : 54- 5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158-02

猜你喜欢

归属感
从个案实例浅析高中生培养归属感的意义
基于PCK视角的幼儿园归属感教育课程构建的探究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
一个没人注意的女孩
归属感:班级建设的纽带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民办院校员工归属感现状调查研究
澳大利亚教育研究理事会发布学生归属感报告
人力旅行
用户归属感对其口碑传播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