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陌生人与陌生人社会的思考

2016-11-28权欢欢

人间 2016年1期
关键词:熟人陌生人成员

权欢欢

(西北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7)



对陌生人与陌生人社会的思考

权欢欢

(西北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7)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传统的熟人社会正在向陌生人社会变迁,各种社会流动加强,人际关系逐渐疏远。齐美尔提出“陌生人”这个社会类型,他认为人们应该与群体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然而如果每个人都是群体中的陌生人,那么这对于社会团结和发展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面对陌生人和陌生人社会的来临,值得我们思考和重视。

一、陌生人

“陌生人”这个概念是由齐美尔提出的,他关注对现代性的诊断,认为社会的本质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过程中。他认为社会类型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形式,“陌生人” 是他关注的一种社会类型,陌生人并非人们所理解的外来人。齐美尔推崇 “陌生人”的生活方式,“陌生人”要求我们群体成员之间保持不远也不近的距离,这样人们就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生活和所生活的社会到底是怎样的,思考如何能够更好地生活。

陌生人不完全属于某个群体,但不可或缺。陌生人与群体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使得他与群体成员之间能够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进行互动。这种特殊的互动方式使得群体成员对陌生人产生了特殊信任,群体成员可以将不便告诉熟人的事情向陌生人倾诉。这对群体成员还是陌生人本人而言都是有利的,群体成员有了倾诉的渠道,多了可信任的人;对陌生人而言,和群体成员间的特殊距离可以保持神秘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甚至是避免了遭遇成员之间距离太近没有秘密和隐私的尴尬境地,也可获得群体成员对自己的信任。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某些方面或多或少地是他人的陌生人。在现代社会陌生人之间的社会互动形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举个例子,我们每天去教室听老师讲课,和老师讨论问题。彼此都相互认识,但仅限于认识,并没有到达相互了解的程度。我们不知道老师喜欢什么,同样老师也不知道我们的喜好。我们的关系仅是上课前相互打招呼,听完老师讲课就到此为止。事实上,我们和老师间的关系就是陌生人的关系,互动就是陌生人的互动方式。然而与老师保持一种不远不近的距离,这样的关系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真的好吗?

二、熟人社会

“熟人社会”这个概念是由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由于传统社会是典型血缘和地缘的结合体,所以“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这是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这种由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所构成的社会即“ 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中,人们天天生活和接触的基本的都是熟人群体,彼此之间相互熟悉了解,很少与陌生人打交道。此处的陌生人并非齐美尔所说的“陌生人”,而是完全不认识不了解,甚至都没见过面的陌生人。人们的社会地位及其行为规范都被打上了宗族血缘关系的烙印,人们之间讲的是亲情和交情。人际关系依赖熟人间的人情来维系,是一种伦理型的人际关系。

在熟人社会并没有形成齐美尔所说的“陌生人”,因为熟人社会到处都是熟人,人们有着根深蒂固的集体意识,彼此知根知底,并没有适合“陌生人”生长的土壤。

三、陌生人社会

不同于熟人社会“陌生人”是在现代社会形成的。现代社会注重高度的分工,人际关系淡漠,打破了血缘和地缘关系的限制,在业缘关系的影响下形成了有机团结。现代人无可避免地生活于陌生人之中,身处于不同文化群体。我国社会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正在逐渐走向“陌生人”社会。在“陌生人社会”中,个体在理性指导下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们之间情感的淡漠、怀疑和无助。

陌生人社会不仅造成了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疏离、冷漠情感和怀疑的产生,而且也增加了现代社会的风险性、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也就是贝克所说的“风险社会”的到来。

网络可以算得上是个“陌生人”社会,因为没有实名化,大家彼此并不认识,可以随意发表意见评论。匿名发表给发表评论的人们带来了安全感,由于彼此互不认识,不用像平时说话需要顾忌,或碍于熟人的关系有些话没法在日常生活中谈论,可以说出一直想说没有说的话,给了人们一个倾诉和发泄的端口。然而由于匿名,在网络上发表言论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所以很多人说话时肆无忌惮,并不考虑后果。比如在网络上经常出现“群体性事件”,网民在不明真相的情况没有仔细去思考事情的本质是什么,便开始随意发表言论,甚至做出“人肉搜索”的疯狂举动,恨不得将当事人的全家都翻出来,或者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当事人进行道德绑架,群体呈现出一种狂热的状态,这又被称为“乌合之众”。

陌生人之间的交往深度不同于亲戚朋友或熟人间的交往深度及其真诚度,陌生人不仅是不认识的人,也指我们没有很好地了解的人。网络上大家彼此都是陌生人,因为不熟悉可以对无所顾忌,这对社会团结和发展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

四、总结

在正常状态下,社会群体中只有一两个人是陌生人,其他人都是团结彼此联系紧密的,这种关系无论是对社会群体的发展还是陌生人自己都是有利的。如果大多数人都是陌生人,大家对彼此都保持这不远不近的距离,这将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造成怎样的影响。虽然齐美尔说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他人的陌生人。但如果你亲近熟悉的人也开始对你保持陌生人的态度和距离,你该怎样接受这种状况。

“陌生人”的这种社会类型是社会互动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做一个陌生人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可以促进个人思考自己,更好地生活。但是这种社会类型又会导致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冷淡和疏远,人们理性地生活、计算。很多人并不愿意接受陌生人社会,但是我们又在做着“陌生人”的事情,很多人欣赏甚至尝试去做“陌生人”。或许大师齐美尔正是早早地通过对现代性的诊断,看到了这一切。

参考文献:

[1]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2]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化社会[M]三联书店,2007

[3]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5]陈静.群体性“冷漠行为”的社会结构成因分析:一种城市社会学的视角[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作者简介:权欢欢(1994-),性别:女,籍贯:陕西省,单位:西北大学南校区,学位: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B82-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145-01

关键字:陌生人;陌生人社会;熟人社会

猜你喜欢

熟人陌生人成员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Life Story
和熟人相处之道
谨防陌生人
谨防陌生人
和熟人相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