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拖沓的形成与消除

2016-11-28冯炜湖北恩施高中湖北恩施445000

人间 2016年10期

冯炜(湖北恩施高中,湖北 恩施 445000)



浅析拖沓的形成与消除

冯炜
(湖北恩施高中,湖北 恩施 445000)

摘要:拖沓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完成某事甚至到截止时间才开始做某事。拖沓是我们生活和学习中的很常见的一种行为现象,严重影响了我们工作和学习效率。拖沓行为的出现和形成是由多方面的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主要从拖沓者个人的角度分析拖沓形成的原因和如何消除拖沓。

关键词:拖沓;动机理论;人格理论;消除拖沓

和朋友约好见面,到时间了还不见人影,半个钟头过了人才姗姗而来;有一本一直想读完的书,多次打算找空闲时间阅读,结果大半年过去了书签还是停留在那一页;几个小时内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小事结果要拖到熬通宵来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一拖在拖,不到最后一刻绝不开始……这样拖沓的例子数见不鲜。相信有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想法:我明天再做,明天不行就后天,反正我多的是时间。拖沓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和学习中的很常见的一种行为现象,严重影响了我们工作和学习效率。

到底什么是拖沓呢?心理健康百科全书的解释是:拖沓是指在开始或完成一项外显或内隐的活动时实施有目的的推迟,也就是说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完成某事甚至到截止时间才开始做某事。

拖沓到底是怎样形成的?通过搜集相关的资料、和他人交流以及我自己的分析,我觉得拖沓行为的出现和形成是由多方面的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主要从拖沓者个人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拖沓的形成和消除。

从动机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该活动并使该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动机在拖沓的形成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一种情况是因为没有内在的驱动力,从心底就不想做某事,但又迫于现实的压力,不得不做,故而拖拖拉拉。例如小明对英语学习完全不感兴趣,但为了高考为了学分,不得不硬着头皮听课。如果英语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那么小明同学很有可能会出现交作业拖沓现象。首先因为他完全对英语不感兴趣——没有内在的动机驱使他去学习英语所以他根本就不想写作文,但与此同时又为了拿到学分(即迫于外在压力)他又不得不写这篇作文。这样就出现了写与不写的冲突,为了避免这种冲突,拖沓这种折中的行为就出现了。第二种情况是有一点驱动力但这种驱动力还不足以让一个人排除万难,一心一意的去做某事。同时周围的人都没有着急做某事,我们就会想反正大家都这样,不止我一个,没有什么关系,这样的从众心理就导致了拖沓的普遍存在。当老师布置了英语作文,本来小明同学是打算做的,但是看到其他的同学没有在写英语作文的时候,他就想反正大家都没有在做,所以也不用着急。第三种情况是有足够的驱动力,但为了追求完美,形成拖沓。对所做的事情抱有很高的期望,想尽全力把某事做到最好,以追求完美,所以在此过程中会一遍又一遍的否决自己,结果是造成时间上的拖延,进而形成拖沓。比如还是这个例子,当老师布置了英语作文后,小明特别想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所以当他写出来后,觉得好多地方都写的不够好,所以不一遍一遍的否定自己,最后造成时间上的拖延没有按时交作文。

从人格理论来看,人格是指一个人外在的行为模式,个人在各种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贯的行为方式,个人适应环境的习惯系统,个人的生活风格和方式。并且这一行为模式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征。影响人格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有出生的环境和过程,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以及一个人所处的社会阶层和社会文化。我们会发现有一类人从小到大不论做什么事情总是拖拖拉拉的,拖沓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生活风格和方式。因而用人个理论来解释,拖沓就是一种心理品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那么拖沓就很有可能和所处的家庭的环境,父母的影响,受到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缺乏自信,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对拖沓行为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缺乏自信,自我贬低就会让自己老是被这样的想法:我现在能力不够,我根本做不了这件事……控制着,所以在做的过程中就会拖拖拉拉,形成拖沓。怕别人说自己做的不好,就设法不去做某事或者尽量拖延,这样的话,会让自己得到这样的心理安慰:我不是没有能力做某事我只不过没有时间做或者我没有竭尽全力去做某事。

针对拖沓形成的原因,我觉得要改掉拖沓要从这些方面做起:

找到做事的动机,让自己有足够的驱动力,积极主动的的对待要做的事情。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具体的目标或者不断的自我暗示做这件事情的重要性或者适时的提醒自己不按时完成的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第二、把心态放平和,不要过度焦虑,产生焦虑的情绪时要正确的对待,适时适量的释放焦虑。不要害怕任务的艰巨,为自己设定具体明确的目标,可以尝试为把一项任务分成好几个小目标,特别对于难度较高,容易逃避和拖沓的工作分步骤,分阶段一点一点一步一步的去完成。这样一方面可以分散任务的难度,另一方面可以帮助自己有效率的控制完成任务的时间;

第三、与不合理的想法辩论,例如时时要告诫自己没有任何事情是完美的,没有事情能做到尽善尽美,及时打消过度追求完美的的念头,只要自己尽力的就足够了。

第四、正确的认识自己,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当发现自己没有能力做某事时,也不要一味的逃避。要及时分析自己到底是哪方面的能力不够,在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然后就朝着自己不足的地方切实努力。

第五、强化按时完成任务的行为,适当的惩罚拖沓的行为。当自己出色的按时做到某事时,就给予自己一定的奖励强化这种行为,并且慢慢的的坚持下去。当自己出现拖沓行为时,就惩罚一下自己,从而减少拖沓出现的频率。

改掉拖沓的坏习惯不是一时半刻就可以轻轻松松改掉的,只有当我们正视拖沓这个问题,帮助自己找到足够的驱动力,分散任务难度,从自己不足的方面努力,通过奖励或惩罚的手段帮助自己慢慢的摆脱拖沓。

参考文献:

[1]马明胜.拖沓习惯实证研究的回顾[J].中国临床康复,2005。

[2]魏源.大学生拖沓行为与不良人格倾向的关系[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

[3]蒙茜,郑涌.拖延研究述评[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4]李晓东,关雪菁,薛玲玲.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07。

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291-01